分享

恪字

 黄毅弘 2017-05-19

形声字。忄表意,其甲骨文形体像心脏,古人将心看作思维器官,用作形旁表示字义和思想、心态有关;“各”表声,兼指言谈举止各个方面都应恭敬。本义是恭敬。

“恪"字本作"愙",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就有记载:"愙,敬也。从心,客声。"宋代的文字学家徐铉说"今俗作恪"。所以,"恪"是"愙"的俗体字,表示恭敬义,字从"客"得声。而"客"在北京除了读kè,还另有一口语音qiè(《汉语方音字汇》25页,文字改革出版社,1989年),山西太原和山东德州等地也念qiè,这个音大概是许多人所不知道的。


此外,从"愙"派生出来的一个"愘"字,除了读kè,另有一个qià音(《集韵》:丘驾切)。"恪"读què,不仅仅是陈先生的家人、亲戚、学生、助手和文史学界人士,京津地区的人也大都读此音。清末学者吴大澄,号愙斋,所著《愙斋集古录》,京津一带就说"què斋"。陈寅恪的表叔俞明震,字恪士。近代著名诗人兼教育家陈衍在《石遗室诗话》卷四中称其好友俞明震就写作"俞确士"而不是"俞恪士"。两人关系非同一般,陈衍当然知道俞的字是"恪士",写成"确士"是由于"恪"与"确"同音。"客"有kè和qiè两读音;"愘"有kè和qià两读音,"愙"字从"客"得声,京津地区的人也就依此读成què,而"恪"是"愙"的俗体字,自然也就可以读成què了。

由此可见,"恪"念成què并非误读,有口语事实为依据;《辞海》除了标注现在的规范读音kè,还保留旧读què,这是对语言事实的尊重,体现了编纂者的深厚学养;而陈寅恪先生对他名字的"恪"以kè为正读而又不去纠正què音,表现出一个大学者对汉语语音演变复杂性的深刻了解。

”是“”的异体字。,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的省略,表示谦谨地寄居于他人家中的客人。,篆文各,即“客”的省略心,态度),表示客人自律,态度谦谨。籀文异体字“恪”将篆文字形中的“客”省略成“各”造字本义:形容词,客人对主人态度谦谨恭敬隶化后楷书将籀文字形中的“心”写成“竖心旁”,将籀文字形中的“各”写成古籍多以“”代替“”。古籍多以“”代替“”。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愙,敬也。从心,客聲。《春秋傳》曰:“以陳備三愙。”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恪,恭敬。字形采用“心”作边旁,采用“客”作声旁。《春秋左传》上说过:“用陈国来凑齐三个值得尊敬的诸侯国。”

”的字义引申

我评引申线索: 

    

网友总评: 0分

”的词汇分类

我评词汇分类: 

    

网友总评: 0分

①本义,形容词:客人对主人态度谦谨恭敬。  本义只见于古文    恪敬 恪勤 恪虔 恪忠  /  诚恪 恭恪 谦恪    

,恭也。——《字林》

,敬也。——《尔雅 · 释诂下》

愙,或作。——《集韵 · 铎韵》

严威俨。——《礼记 · 祭义》

先王有服,谨天命。——《书 · 盘庚上》

且追命襄公曰:“叔父陟,……以佐事上帝,余敢忘高圉、亚圉?——《左传 · 昭公七年》

恭俭。——《鲁峻碑》

追存二代三之礼。——《孔子庙碑》

更封为章昭侯,位为。——《汉书 · 王莽传》 

容止严,须眉甚伟。——汉 · 应劭《风俗通 · 过誉》

辞意又不谦,(陈)蕃深忿之。——《风俗通 · 穷通》

寡素,晋国惮之。——《太平御览》卷五百零九引三国 · 魏 · 嵇康《圣贤高士传》

②副词:谦谨恭敬地,不遗余力地。  恪守 恪言    恪尽职守 恪守不渝


  

至于这“孙行者—胡适之”会得到千古妙对之称,一是因为它的字词做到了“严对”:

“孙”对上“胡”,两者都是姓氏。“行”和“适”也是对仗工整,“适”有前往的意思,可以作为一个动词,“行”亦能够做出类似的解释。而“之”和“者”则是两个虚词相对。

其次,“孙行者—胡适之”还可以解答出其他有意思的含义:

两个姓氏“胡”和“孙”一组合,就变成了“胡孙”,是“猢狲”的谐音,也正是孙猴子的另一种叫法。

且孙行者是虚构中的人物,胡适之则是生活在那个年代的大活人,两者相对又产生了一丝趣味。

如此绝妙的答案,来自于一个18岁的少年,这个少年的名字叫周祖谟。

周祖谟是1914年生人,出生于书香世家的他,从小就徜徉在书海之中,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周祖谟本人十分聪慧,曾跳级完成学业。

18岁的他决定继续深造,于是参加了国立清华大学的招生考试,当时在考场上,周祖谟看到以“孙行者”为上联,要求对出下联的题目时,也是沉思了片刻,才工工整整地将“胡适之”三个字写在试卷上。

所谓“尽人事”,周祖谟已经尽自己所能,将考卷上的题目都答了出来,剩下的就是等待成绩发下了。而此时的他也不会知道,自己关于无情对的那道题,答案之妙让判卷的老师都赞不绝口。

能想到以无情对为题目,这位出题的老师也必定不是等闲之辈,如果没有他别出心裁,哪里有周祖谟这精妙回答?

那么到底是什么人出了“孙行者”这样一个题目呢?

事实上,当年这份试卷的编纂过程,也很有意思。当时为清华大学出考题的本应该是朱自清,但朱自清此时在国外进行学术交流,而考试临近朱自清却并没有回来,时任清华大学文学系教授的刘文典急得焦头烂额。

他不仅要教清华大学的学生,还要去北大教学。自然没有时间思考关于考题的问题,于是刘文典便找到陈寅恪,求他帮忙想一下这次的考题,陈寅恪犹豫再三后答应了刘文典的请求。

他本就在文学方面造诣极深,为清华大学的考生出一道像样的考题是没问题的,于是这第一题就被他定为了《梦游清华园记》,既能考察学生对清华大学的印象和了解,又能挖掘出他们来清华大学求学的目的。

而这第二题陈寅恪是想破了脑袋也不知道该怎么出好,直到看见了自己家摆着的“孙大圣”他才来了灵感。

 到了考试的日子,各路学子都来到清华大学应试。

能来清华大学应试的学子自然都是人中龙凤,在答第一道题的时候都是奋笔疾书,恨不得将自己满腔的志向和热血都挤在这篇纸上。

但看到第二道题的时候大部分学生都傻了,为什么会有对联这种考题?还是只有三个字的无情对?

这就导致许多学生在第二题上甚至交了白卷,答了题的学生大多也都答的千奇百怪。甚至连“西游记”“猪八戒”“李闯王”等都跳了出来。

不过刘文典和陈寅恪还是找到了几个可以的答案,比如“韩退之”“秦会之”等,少数几个学子甚至将陈寅恪心中的标准答案——“祖冲之”也写了出来。

当陈寅恪看到“胡适之”这一答案后,更是瞬间兴奋得不行,他赶忙对刘文典说道:“此生绝对是有大才学的,他的才能足够考任何一所大学,他对这个上联的理解比我这个出题人还要精妙。”

陈寅恪马上翻看了卷子上的名字,将“周祖谟”三个字记在心里,准备以后有机会见见这个学子。

陈寅恪后来也确实见到了周祖谟,两人相谈甚欢,还约定将来可以经常一起讨论国学。

周祖谟以“胡适之”这一答案,惊艳了判卷的陈寅恪,同时也体现出了他那优秀的文学运用功底。


《三国演义》中,吴国权臣诸葛恪全家被杀。此前就曾预言过诸葛恪的下场结局不会很好的人有诸葛瑾和张缉。

《三国演义》第一百零八回《丁奉雪中奋短兵孙峻席间施密计》:“不一时,军马至,围住府第,将恪(诸葛恪,后同)全家老幼,俱缚至市曹斩首。

时吴建兴二年冬十月也。昔诸葛瑾存日,见恪聪明尽显于外, 叹日:'此子非保家之主也!'

又魏光禄大夫张缉,曾对司马师日:'诸葛恪不久死矣。(司马师)问其故,缉(张缉) :'威震其主,何能久乎?'至此果中其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