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华考试出上联“孙行者”,多数人交白卷,只一人得满分,他是谁

 格林书屋 2023-07-30 发布于广西

引言

我国对联的文化可说是源远流长,根据《蜀梼杌》记载,我国最早的对联始于五代后蜀主孟昶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之一,一副好的对联,可以将汉语的韵律、结构展示得淋漓尽致,如果能巧用历史典故,无疑又是一个加分项。

1932年,清华大学在举行新生入学考试时,国学大师陈寅恪出了一个三字对联。一般来说,以对对子为试题,通常是由考官给出上联,学生对下联。而陈寅恪的上联可以说非常简单,也可以说非常难。说它简单,是因为上联只有三个字:“孙行者”;而说它难,是因为据说当时参加考试的一半考生都在这一题上交了白卷,只一人得满分,他是谁呢?

01

他就是当时年仅18岁的周祖谟。周祖谟相较于陈寅恪来说,没有那么有名气,但是周祖谟在我国文字、音韵和文献等方面却是有着相当深厚的造诣。特别是对于古语言文学文献的校正和整理工作,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第一人。

而在1932年的时候,陈寅恪早已是声名显赫的国学大师,而此时的周祖谟虽然籍籍无名,却同时考上了北京大学的中文系和清华大学的英语系。在那次清华的国文考试中,陈寅恪对周祖谟的下联颇为赞赏,那么周祖谟所对出的下联到底是什么呢?

是“胡适之”。“孙行者”对“胡适之”?大家可能有些摸不着头脑,因为这样的对联听起来不像朗朗上口,除了同为人名之外,好像没有太大联系。但事实上,这副对联是一副无情对。

02

中国的对联有很多种称呼,又叫做对偶、楹联、春联、门对等等,是中国文字上的一种对偶文学,最早是起源于桃符。对联是汉语语言中一种非常独特的艺术形式,有各方面的讲究和要求,对仗工整字数相同是最基本的要求。而按照字数、形式、含义等等又有不同的分类。而陈寅恪所出的这一副对联就是一种“无情对”。

“无情对”又是什么?我们可以先来看看另一副无情对。据说晚清名臣张之洞某日在北京陶然亭中宴请宾客的时候,有人为了助兴提议当场对对子。因为都是读书人,所以对这个建议当然纷纷附和。有一个人说出了一句上联:“树已千寻难纵斧。”大家还在思考如何做对的时候,张之洞已经笑着说:“果然一点不相干。”

03

如果不是对“无情对”都有了解的人,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张之洞已经对出了下联。这句下联与上联之间似乎没有任何联系,还真正是“一点不相干”。但是把这上下联的每一个字拆开来看,就对得上了。

“果”对“树”,它们都是植物树木上的组成部分;“已”对“然”;“一点”对“千寻”,它们都是形容量、次的词语;“难”对“不”,互为反义;“斧”对“干”,这是两种兵器,“干”最早也是武器的意思,也有盾牌、护盾的含义。“干戈”中的“干”与“戈”就是指的两种兵器。

所以张之洞此对一出,现场的文人们恍然大悟,纷纷拍案叫绝。所以大家可以看出来,所谓“无情对”,其实讲究的是上下联,每个字分开可以相对应,但是内容却要“一点不相干”。正如《左传·僖公四年》中所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这样的对联其实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文字游戏,上下联通常自说自话,但是仔细一看,每一个字又能相互对应。人们在读这种对联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一种非常诡谲有趣的感觉。

所以我们现在回头看一看陈寅恪和周祖谟的这副对联:“孙行者”对“胡适之”,“孙”和“胡”都是姓氏,“行”和“适”,都是动词,有“到达”的意思;“者”对“之”,文言文中常常用到的“之乎者也”,都是虚词。所以说这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将中文的名词、虚词、实词等等都囊括在其中,对得相当妥帖精妙。后来陈寅恪自己也承认,“胡适之”就是他心目中的最佳答案。

结语

中国在对对子这一文化传统上,有着许许多多有趣的形式。也有很多对联非常经典,到现在人们还在口口相传。陈寅恪所出的“孙行者”这个上联其实还有一个下联,也相当不错,那就是“祖冲之”。大家可以按照无情对的方式来拆解一下,就能看出其妙趣之所在。

参考资料:

《蜀梼杌》

《左传·僖公四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