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读·越南(一)别处山水,遇见幸福

 潜水游泳zxl 2017-05-20

五一时,在羊城设计联盟的组织下,踏上了越南之行。

第一次走进越南,所以在此之前做了许多臆想:是不是工业城市的落后?会不会尘灰满面的窘困?

不期然的惊喜,在自然而然与文化而化的调性中,遇见幸福。

然而,在落地河内的时候,原来的臆想终究不过是不着实际的瞎想。短短几个小时之间,我竟然喜欢上了这个城市,喜欢上那种流露着淡淡的“幸福”的味道——没错,是一种幸福。

    夜色中的河内,氤氲之间斑斓梦幻。

走在河内的大街上,迎面而来的是张张笑脸,以及悠闲自适的神态。在一片自在、休闲的城市风貌里,感受到的是生机勃勃的生命状态和文明体征。

夜晚时分,纵然有着浩浩荡荡的摩托大队在路上蜂拥前进,却在大街上发现生活的一面:各式大小不一的街道上,许多人走出家门坐在街角的路边,一杯不知名的饮料,一些瓜子,三三两两,说说笑笑,谈谈闹闹……生活的幸福的味道,在整个城市蔓延。


    随性释然的节奏,拍打着生活的曲调。

身在其中,被欢乐裹挟在人海中。

沿街建筑在设计“洁癖”的眼中或许有些缭乱,但这种自然生长出的生活景观,却是真实且有着温度的风景,很亲切。是不是一定要“穿衣戴帽”的整治?我想不到这个必要性。

一个不断惊喜的旅程,注定是一个不断收获着的旅程。

为了深度解读本次越南走读的收获,我将会分为两篇予以呈现:

第一篇,以武重义的竹子建筑为线索,解读营造的物质性在调和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作用;

第二篇,解读“竹”背后的越南文化,深入骨髓的自然精神,及影响之下的生活、设计等。




第一篇


立场,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

就像我们在谈论山水时,并非仅仅指向作为纯粹客体的山水,而更多意在于人的立场上,谈论着一种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人与山水为代表的自然之间的关系。

山水,是关系,是自然见之于人内心的折射,是人放诸自然时心的安顿与寄托,是自然共同体上人与各生命之间的共生共处的平衡关系。

而这个关系,似乎早已被打破甚至人与自然间越发的隔离。尤其是“城市”这个自然环境里异质形态的诞生与发展,并在全球范围内取得胜利之后。一如周维权所说的:城市的出现必然伴随着人与大自然环境的相对隔离。

于是,对于我们景观人的责任便是:如何在城市里建构一个补偿空间,将逝去的自然环境从城市这个人工环境里斑块式生长与壮大,最终形成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并置,达成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

随处可见的百年大树,展示着这座城市对自然的友好。

为此,我们不断尝试与实践之余,也在不断学习:如何找到人重新介入自然的生活方式。

而在本次由羊城设计联盟所组织的越南之旅中,幸喜的发现一些意外的收获:

一种物质性的协调机制

营造的物质性决定了空间与周边环境的交互媒介,进而决定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工业文明时代里的城市,所表现出来的物质是混凝土和玻璃,决定了空间本身的冰冷与僵硬,决定了与自然环境之间的隔离与断层。

那么,我们是否有更好的物质性表现来对过去的空间基质进行更换,以调和过去人与自然间的断层。

我们虽然在探寻各种新材料,却依旧逃不过石材、玻璃、金属、PVC等无机材料的窠臼。

然而,我们却在本次的越南之旅中发现了另外的可能:用生命建构生命与生命的关系,即用有生命的材料,让人重新与自然发生关系。

这即是,武重义(Vo Trong Nghia )及其作品所明示的章法。

越南之行的重头戏,便是考察武重义的项目:黛莱竹项目(黛莱会议中心 竹之翼)、roc von餐厅,NAMAN酒店以及FPT大学理工楼等。后者除外,项目的共性是在营造的物质性方面持之以恒的选择竹子作为基础材料。作为空间里的母语,竹子不仅构筑了一个生态的怡人环境,更是与场地及周边形成了一个良性的生态的对话机制。恍然之间,以为误入了一片原生的竹林空间,而不似人工之物。


1.黛莱竹项目


黛莱竹项目,位于河内郊区一处公园内。

竹之翼

定位于餐厅和咖啡厅的休闲之用。因此,在现场我们可以发现,设计师将建筑体进行了三道掩藏,进而形成了一个私享性的诗意空间。


在最外层,堆坡形成了一个高差丰富的空间层次,即在体验感方面得以丰富,且同时构筑了建筑体有别于外的第一道防线;其次,建筑外围,是一圈蜿蜒萦绕的水景,完全的将建筑体与外界进行隔离,安全防护的同时,清风徐来时带来阵阵凉爽,私享一份惬意;除了在平面上的分割,竖向上也利用一圈绿树将建筑掩藏其中,形成一道“绿树村边合”的空间体验,外面视线无法进来,内部却可望出外去,层层递进之间,景致别样。

而惊喜便在于核心区的建筑体本身。正面望去,建筑像是一对飞翼,振翅欲翔。然而,如此大跨度的建筑,却没有任何钢筋混凝土的立柱,全部采用竹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在弹性与有机之间,感受空间的生命力。

竹子,成为空间本身的物质表现,呈现出诗意的生命体征;竹子,成为建筑与场地的沟通语言,达成人的平衡性介入。

1.1    一抹堆坡,山林无方 

1.2    一曲蜿蜒,惬意秋凉 

1.3    绿树村边,青山外见 


1.4    幽篁摇曳,若云展翅 

1.5    水面高出地面,加强亲水体验 

1.6    空灵飘逸,通风采光 


1.7    是风景,也是看风景的人 


黛莱会议中心

近在咫尺的会议中心,是晚于竹之翼的作品。在该项目上,虽然武重义增加了设计语言,将竹子与石头共同演绎了一场协奏,却依旧不失原始的自然调性,大跨度的结构单凭竹子来完成,足见武重义对于竹子性能的娴熟。在疏影之中,空间变得灵动、自然,通风采光,一切来自大自然,与场地进行了一次原始而不失诗意的对话。

1.8    天工与人工,对话非对碰 

1.9    自然气息·自然相存 

1.10  刚柔相济·石竹协奏 


虽然未来之前,间或的在杂志、网络等媒体上了解过武重义的竹建筑,却在现实的场所中,震撼一种材料竟然如此纯粹的将空间演绎的灵动、灵性。

P.S.

在竹之翼考察时,发生了一个小插曲:

在大家纷纷短枪长炮的对准建筑和环境不停“咔擦……”时,身边一个“噗通……”的声音。闻声便知道是落水的声音。果然,回头望见我们规划院院长,一个不小心,脚踩空在水里,湿了下半身。大伙儿关心的围过来才知道原委:水上汀步之间设计有玻璃的相连,导致错觉之下模糊了玻璃和水面的界限,所以在走下台阶时候,院长以为自己是往玻璃上踩去的。却不知……

所以,对此不得不深思的是设计的平衡,既要关注极致完美的设计追求,更要关注功能设计的实用性和人本关怀。


2  Roc Von餐厅

项目亦位于河内郊区,一处天然湖泊边上。

在营造手法上,该项目与竹之翼有异曲同工之处,此处不多赘言。

或有两处遗憾,值得商榷。

其一,开发商在项目落成之后对设计作了改动,将四面做了围合的墙体防护,通风采光的条件被削弱,空间的交流被阻滞,进而导致原本该有的灵性丧失。

其二,建筑与湖泊的衔接,无论是驳岸的硬质化处理,还是靠湖一侧的绿化处理,都显得生硬、缺乏灵性。

2.1  看似平常的外部,却内有乾坤 

2.2  从结构到软装,幽篁素装 

2.3  餐厅立面 

2.4  屋顶细节 

2.5  建筑·湖畔 

虽难免瑕疵,却依旧难掩竹子本身对于空间的成就。无论空间内部,亦或是空间与场所的对话关系,竹子并未带来因项目而产生的割裂。本身的生态性特征,将整体有机相融。


3  NAMAN度假村酒店

纳曼度假村酒店位于岘港市海滨地块,由廊坊酒店和别墅组成。

如果说2009年的“竹之翼“尚是武重义对于竹子作为建筑语言的实验阶段,那么六年后的“纳曼”则是他更上层楼的长袖善舞。

相比于“竹之翼”,纳曼在结构上更为成熟与多变,在空间上更为丰富。尤为重要的是,作为一种具有地域精神的竹建筑,开始在武重义的设计中,已然与现代设计做了一个恰到好处的联接和对话。

在结构上,纳曼使用了其成熟的竹簇结构作为结构支撑,形成建筑的主体,在屋面的处理上采用大坡屋顶走向现代风格的极简主义。

建筑整体呈矩形,包括29个竹簇结构以及大小两个拱形穹顶结构。

竹簇结构将餐厅内部隔成一系列开放程度不一的空间,由此满足顾客多种的用餐需求:拱形竹顶下的大厅满足多人就餐;家庭或是情侣则可以在相对私密的空间内就餐;喜欢亲近自然的客户则可选择在室外就餐。

拱形穹顶设有圆形天窗,用玻璃嵌入其中,优良的采光条件足以承担室内的光线供给,被动建筑的节能性被完美呈现。

3.1   地域尺度·现代意境  

3.2   弹力的空间·韧度的生命  

3.3   以竹为媒介,建筑在场所里生长  

3.4   生长的脉络,顺延生命的尺度  

3.5   拱形穹顶下的半开放空间  

3.6   穹顶空间,丰富室内空间的层次与变化  

3.7   穹顶下的布品灯艺,极简的地域表达  

3.8   酒吧,扭转的曲面代入清风徐来的韵律  

3.9   水煮清风,竹籁天来  

3.10   物质性所表达的现代化与热带特色的海滨度假村  

3.11   建构人与自然的平衡,一切诗意共生  


行走在武重义的纳曼度假村,时间似乎因竹子的凝噎而迟滞了,大家不再有交流,纯粹停留在一种莫名其妙的感动中,难言的触动。会长盛宇宏一度被感动的满含眼泪……足见,设计的魅力。


4.  Vo Trong Nghia Architects 武重义事务所

看过作品,越发的对设计师充满期待。于是,有了武重义事务所一行。

遗憾的是,武重义本人因项目外出,无缘得见。幸喜的是,在深入了解事务所的整体运作及其他项目后,更深层次了解到背后的许多故事与见解。

不虚此行!

在进入武重义事务所的时候,大家都是脱鞋赤脚。据介绍,这是他们自己的一种设计文化,“光脚感受大地的温度”。同时,事务所每天会专门空余两个小时,给到大家进行冥想,“在冥想中,放空自己”。

考察武重义事务所。

考察武重义事务所。


武重义事务所主创设计师正在介绍设计理念。 

在交流中,发现武重义的项目主要呈现出三大特点:

1.设计施工一体化。凡是经手的设计项目,多数是由他们自己施工落地,既是确保设计意图的落地,更是对于竹子工艺的不断研究和深化;

2.一种材料做到底。从第一个落地项目,竹子餐厅到去年的纳曼酒店,武重义始终坚持对于竹子的研究,以及设计实现。正式这样一个持之以恒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使得他们娴熟于竹子的演绎,足以带来更丰富的表现与落地;

3.根植于本土的文化特征,即深入骨髓的自然式生活。也正是这样的文化基因,使得他们在一开始,就将目光放在了生态可持续性的材料,竹子。



纳曼·竹子印象||手绘 

“材料所以被欣赏,是因为他们所代表的品质……而不仅仅是他们所固有的物理性能”。

作为一种生态的,可持续性的材料,竹子的物质性所表达的是与自然平衡共处的品质,是乐意与自然达成对话的品质,是希望能与场所形成共同语言的品质……

所以,武重义因缘际会的将竹子成为自己的特色建筑语言,构成了他寻找与达成人与自然平衡共生的机制。

用设计拉近人与自然的关系,用竹子构建关系的媒介。

竹子所成就的不仅仅是建筑个体的场地生长性,更是在原生态自然环境与人工的建筑空间的转变之中,自然而然的构筑了和谐平衡的诗意品质。

竹子,成就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完成了一次山水的空间营造。人在其中,幸福油然。

谢谢这样的旅行,谢谢这样的遇见,谢谢这样的幸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