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嵌着《千字文》的井方——狼牙坝考述

 渐近故乡时 2017-05-20

  

本文作者 | 田春发

选自《嵌着<千字文>的井方》


——


  狼牙坝有世界第二泥林之称,位于乾安县城西南大布苏湖东岸的一级台地上,南北走向,由学字井至中入字井,全长15里左右,东西宽2里左右;是一处集旅游、考古、地质公园及自然保护区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一、狼牙坝地名及其演绎


  狼牙坝,原名狼牙棒,是地貌地名。


  狼牙棒,古时冷兵器。据《武备志》记载:“植钉于上,如狼牙者,曰狼牙棒。”《辞海》解释狼牙棒为“按棒以坚重之木为之,首形长园如枣,遍植铁钉,锐端向外,下贯以柄,长约四五尺”。


  狼牙棒从南到北,到处布满了土堆,锐端向上,呈狼牙状,纵观全貌,像一个卧着的硕大狼牙棒头,故名“狼牙棒”。


  狼牙棒地名大约产生于公元1000年左右的辽金时期,要早于大布苏淖尔地名400多年。那时北方各少数民族,都十分崇拜草原上的狼,视这种动物为图腾。部落的首领叫狼主。战争施放的信号叫狼烟。战争四起,叫狼烟四起。使用的头端带钉的兵器叫狼牙棒,而不叫狗牙棒。狼牙棒地名是汉语地名,绝不会产生于明之后。当然更不会产生出现狼牙棒兵器之前。明朝之后,乾安是蒙古族居地,用蒙古语起地名,如大布苏淖尔等。据考,使用该种冷兵器是宋朝时期,辽金使用最多,故以狼牙棒为名应当是辽金时期。据考古发现,乾安境内已发现辽金时期的古遗址有82处之多,仅比东北沦陷时期的村屯少10处。


  狼牙棒地名是口头传下来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文字记载,这说明狼牙棒地名产生后这里一直就有人居住,若不然,狼牙棒地名就传不下来。


  狼牙坝地名首见于戴景瑞在《作家》杂志的前身,即《吉林文艺》上发表的散文《神秘的湖》。棒改坝是作者不理解狼牙棒含义,误把棒写成坝。


  1980年至1983年,全国进行地名普查,不知什么原因,把狼牙棒改成了狼牙坝。


  狼牙棒地名是有其历史渊源和地貌特征的,而狼牙坝地名,却违背了人们称谓习惯和实际情况。


  狼牙棒东边是二级台地,海拔高于狼牙棒区域,雨水不能东流,要经狼牙棒流入大布苏湖,是泄水的地方。而坝则绝然不同,坝是人工筑造,是拦水设施。因此,把狼牙棒改称狼牙坝是违背客观实际的。


  无论怎么说,狼牙棒已改变历史以来的称谓,已叫狼牙坝。1992年,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了吉林省大布苏狼牙坝自然保护区,1998年,乾安县成立了大布苏狼牙坝自然保护局。2002年12月,由吉林省批准,改为狼牙坝地质公园。狼牙坝地名已变为现实,并广为流传。


二、狼牙坝形成的初步考证


  狼牙坝地貌是由地上和地面以下两部分组成。地上是人文和自然混合景观;地面以下为潜蚀地貌,属自然景观。


  先说一级台地上高出地面的人文和自然混合景观。源于狼牙棒地名的像狼牙状的土堆,哩哩啦啦地遍布了15里长的一级台地上。起初,这些土堆很密集,随着水土流失的潜蚀作用,有些土堆随地表塌陷而被流水冲入湖滩。


  这些土堆是怎么形成的,到现在尚无说法。不过据笔者愚见,是古人熬盐,或熬碱,或熬硝的废土堆积而成,其主要依据是:


  一、土堆都在一级台地上,并高于一级台地地面,绝不是潜蚀塌陷留下来的。


  二、所有土堆都是盐碱土,但绝不是大风把湖底的碱土刮到台地上堆积而成,相反,湖内刮到东部的碱土应当在低洼处积存更多一点。


  三、一级台地上古遗存的陶片随处可见,土堆周围都有。这是古人熬盐、熬碱、熬硝留下的容器残片。


  大布苏的碱土据1960年化验,食盐11.70%,碱5.3%,硝8.67%。狼牙坝一级台地上狼牙状的土堆表面都有一层硬壳,说明已含硝很少,因此,笔者认为是古人熬硝抛掉的废土。


  我们祖先发明火药后,硝很快应用到军火上。硝是当时生产火药的重要原料之一,大布苏旱碱土中含硝。据清史记载:“硝,鹻土熬成。攻皮芒硝入药。火硝供军需。”鹻成土即碱土。


  为了解决生产军火的硝原料,由国家或部落统一征集徭役或犯人,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熬硝。人员多居住在临时搭建的住所里,或住地窨子,或穴居,杂乱地分布在10里长的一级台地上。狼牙坝地区发现很多古遗物、古窑址和古墓群,古墓群还都是无棺椁和竖葬墓群,但没有发现古城池和部落居住遗址。窑业是商品社会的产物,大布苏湖四周古遗址不多,窑业不可能是商品生产,可能是军需的官窑,供应徭役生产硝需要。自家熬制盐、碱、硝都要自带容器,整个狼牙坝地域,陶片随处可见,土堆旁边都有,老马圈左右更多。无棺椁墓群都是徭役或犯人的墓群,有可能是对苦役或犯人施以活埋的残酷刑罚所致。


  熬盐、熬碱的可能性很小。明朝嘉靖年间(1567年),大布苏湖当时叫哈拉淖尔,以后产盐,又改大布苏淖尔。熬碱是在民国时期,20世纪中叶生产达到鼎盛时期。


  一级台地地面以下地貌是水土流失潜蚀作用所造成的,是狼牙坝的主要地貌特征,它有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形成过程。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还得从头说起。


  乾安是湖积冲积平原,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水向东北流。最高是西南的灵丙山,海拔是187米左右,最低是东北的查干湖畔的各个泡沼和西北的三王泡,海拔为120米左右,与大布苏湖底海拔差不多。


  纵观乾安全境地势,是从西南往东北逆锯齿形缓慢倾斜。仅以大家都知道的开方公路为例,从通榆往松原走,进入乾安境时,眼前就是第一个高坎,是存字井台地,之后经建字井、圣字井、才字井、男字井、洁字井、伐字井、民字井、陶字井和让字井等十来个台地进入前郭界。每上一个台地,地面就缓慢向东倾斜,一个台地比一台地低。而大布苏东岸,一级台地后,很近就出现二级台地,二级台地却比一级台地高,一级台地的水不能东流,便积存在一级台地的低洼处。起初这些积水有鱼类、蛤类等水生动物和植物生长,有的地方形成草炭土。


  俗话说,没有流不走的水。台地下面就是大布苏湖。水向低处流,最终一级台地上积水必将流入湖里。


  后来,经过若干年历史沧桑,遭遇干旱,严寒等气候变异和其他自然变化,便使这里泥土发生变化,质地疏松,透水能力增强,使积水和雨水渗漏,地下形成山泉流入湖中。由于泉水的作用,泉水冲刷将泥土带入湖中,使东部的湖水西流,同时泉水经过的地方逐渐造成空洞。随着空洞扩大,使上层的泥土支撑不住,于是就造成塌陷,形成沟壑,或称峡谷冲沟,塌陷分段后就形成过桥。塌陷的终端,无水时就是空洞。俗话说一步三换土,由于泥土结构不同,地下泉行走方向不规则。有时呈叶脉状,其塌陷也就是叶脉状。


  泥土的表面,由于多年草根盘结,塌陷后像房檐一样保护着塌陷两壁,立陡石崖地耸立,使人感到神秘,望而生畏。


三、狼牙坝的资源


  狼牙坝是一处集旅游、考古、地质研究、非金属矿藏于一体的自然保护区。


  (一)旅游资源


  狼牙坝的旅游资源很多,主要景点有:


  泥林。狼牙坝泥林位于大布苏湖东岸的二级台地下的一级台地上,南北长15里左右,东西宽2里左右,是一个神奇、神秘和令人神往的地方,靠湖一侧到处都是奇特的景观。从东边去,远处望不见,到跟前已在脚下。从上往下俯视,千沟万壑,纵横交错,谷底生风;从下往上仰望,土峰如林,形状各异,千姿百态,危壁生畏;从湖滩往东望,泥林丛立,云蒸霞蔚,犹如十里城郭。


  泥林是水土流失的产物,是正在发育的潜蚀地貌,经多年的风雕雨刻,呈现出形态各异的景观:有的像农舍,有的似宫殿,有的像草原上的战车,有的似海洋上的军舰,有的像飞禽,有的似走兽,有的像各种动物的动作,有的似人的各种姿态。土柱如林,危墙耸立,鬼斧神工,造化无穷,使游人流连忘返。


  观鸟。大布苏湖是鸟类的天堂,除常年栖息的留鸟外,是候鸟的主要过境地和觅食地。据不完全统计,已发现的各种鸟类有296种,狼牙坝泥林博物馆共搜集到的鸟类标本有118种。在这些鸟类中有许多珍贵品种,如大天鹅、丹顶鹤和大鸨等。


  湖光山色和湿地风光。大布苏湖是美丽的。白色的盐碱滩,黑色的碱蓬蒿,绿色的湿地植被,杂色相间,像一床锦缎铺在湖底湿地上。湖水涟漪,苇海扬波。岸上的高大杨树林郁郁葱葱,整个大布苏湖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加上东岸泥林的奇特景观和神秘的大酱缸等,使其独具特色,闻名遐迩。


  (二)考古


  据狼牙坝附近群众说,在新中国成立前曾有人捡到过铜佛、金蛤蟆、玉器等和大量唐宋时期的铜钱。


  20世纪50年代以来,相继发现古遗址、古窑址和古墓群。先后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骨器、玉器、陶器、瓷器、蚌器、饰物、人兽骨化石和铜钱等古遗物。经专家鉴定,这些遗址和古遗物分别是青铜器时期、辽金时期和清代的古遗址、古遗物。


  20世纪50年代以来,就开始有国内专家光顾狼牙坝进行考古调查,在报刊上发表了一些考古专著,引起了国内外专家的关注。1983年,美国自然博物馆斯坦福博士和地质专家海因斯教授在中国科学院胡长康、盖培的陪同下,对狼牙坝进行了考察。大布苏狼牙坝自然保护局成立后,狼牙坝的名声大震,吸引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许多专家、学者和教授连续对狼牙坝进行考古研究。


  在狼牙坝地域,先后发现两处古墓群,为青铜器时期古墓群,是无棺椁竖葬,这引起了考古专家的极大兴趣。据说1966年北京考古专家来此挖掘六箱骨骼回去研究,至今没有消息。其葬式、葬俗仍是一个谜团。笔者不是考古专家,但却认为如前所述,是前来熬盐、熬碱、熬硝的徭役或犯人的坟墓,或是对徭役和犯人一种活埋的酷刑所致,现在形成一种葬穴墓。据考古研究,狼牙坝地域在三千年前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有的人认为,我们祖先最早来到这里进行耕种、狩猎、捕鱼、捞蚌等生产活动,笔者对此持不同意见。认为:


  1.大布苏湖盐碱化与人类活动在时间上存在差异


  大布苏湖形成时确是淡水,山清水秀,水、陆生动植物种类众多,生长繁茂。但它是闭流湖泡,湖水靠四周径流聚集。盐、碱、硝是径流时带入湖中的,经蒸发浓缩逐渐形成。由淡水变成含盐、碱、硝水的时间大约是全新世晚期。


  据1960年钻探,湖中一米以下就没有盐、碱、硝等成分。


  从狼牙坝地域发现的古遗址、古窑址、古墓群和古遗物来看,大都是青铜器时期、辽金时期和清朝的古遗址、古遗物,最早是新石器时期。这和大布苏湖水由淡水变成碱水的时间相差太远。这时湖水中已没有鱼类和蚌类生长,因此不能是捕鱼和捞蚌。


  2. 关于耕作和狩猎


  狼牙坝东边就是二级台地,沃野平川,一望无际,非常有利于耕作和狩猎,我们的祖先绝不会放弃优越的地理条件而到这跑风、瘠薄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来耕作和狩猎。


  基于以上两点,可以推断,我们的祖先是为了熬盐、熬碱、熬硝才到这里来的。熬盐、熬碱、熬硝创造了乾安文化。乾安文明源于大布苏湖。大布苏湖是乾安人民的母亲湖。


  (三)古生物研究


  大布苏狼牙坝是古生物化石的重要出土地。民国时期就有大量古生物化石出土,但没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在收破烂的骨头中发现了硕大的猛犸象牙,被省博物馆征集收藏和展示,才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挖掘。


  20世纪50年代以后,大布苏发掘出数量不等的猛犸象和披毛犀骨化石,有的骨骼还比较完整,有“披毛犀之乡”的美称,闻名于国内外,有许多古生物研究的学者前来考察挖掘。从出土的披毛犀类古化石看,大布苏湖与黑龙江省、内蒙古、俄罗斯南部在晚更新世晚期都有着相同的气候等自然条件。


  大布苏狼牙坝自然保护区成立后,到狼牙坝考察的专家学者与日俱增,在挖掘古生物化石方面,有了新的突破。2000年,吉林大学教授刘翰与林泽蓉夫妇在狼牙坝北泉沟160平方米的面积内,一次出土了17种、630多件古生物化石。这不仅在国内独一无二,就是在国际上也是绝无仅有的。此举大大地提高了狼牙坝的地位。


  刘翰、林泽蓉夫妇共同出土的古生物化石主要有:披毛犀304件,野牛2件,原始牛122件,并且骨架比较完整。野驴野马137件,古骆驼18件,马鹿1件,普氏羚羊10件,虎头骨12件,熊12件,鬣狗科10件,狼7件(其中一个完整头骨),黄鼬1件。在这些古生物化石中,有雄性和雌性披毛犀完整化石各1具。经C14年代测定,距今已有20510年左右,为晚更新世晚期。有些化石为国内首次发现,极为罕见,在国内外引起了轰动。


  (四)地质研究


  2002年12月26日,吉林省正式批准大布苏狼牙坝为地质公园。狼牙坝奇特的地理地貌,是由于水土流失潜蚀作用下形成的。众多的潜蚀塌陷、潜蚀坍壁、潜蚀溶洞、潜蚀冲沟等形成的特点形态,种类齐全,关系密切的“黄土喀斯特”地貌。目前,该地区的地质构造,节理发育、塌陷断裂仍在继续进行——所有这些都对科学研究有较高的价值。


(原载《乾安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 方志吉林 -
修志问道 以启未来

【微信号:fangzhijili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