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

 铁血老枪 2017-05-20
                                                            徐光启(1562—1633年),字子先,号玄扈,1562年4月24日出生在上海。徐光启的家庭,原为商人,因遭受倭寇(日本海盗)的抢劫而破产。虽然家庭经济很拮据,但父母为了让他这个独生子日后能够金榜题名,想尽办法供他读书。在父母的教诲下,徐光启也把科举考试看作通往仕宦之途的阶梯,在20岁以前把精力都投入到诵读四书五经和八股文、律诗上。但命运却总是在捉弄他,从20岁考中秀才到35岁中举,竟耗去了他整整l5年的时间。此间他必须边读书边谋生,一家人生活的担子是相当沉重的,尤其是在家中断粮时,他曾一度产生了“淡然功名”的念头。35岁那年应试时,他的机遇总算来了。据说,他的考卷,开始时仍被阅卷人扔在一边,注定要“名落孙山外”。但就在放榜的前两天,学问渊博的典试人焦竑偶然翻阅到徐光启的考卷,遂“击节叹赏”;看到第三场,竟拍案叫绝,说:“此名士大儒无疑也!”于是,把徐光启拔为此次考试的第一名举人。这样一来,徐光启顿时“名噪南北”。它的那篇时文,直至清代还被编入《读墨简练百篇》中,为全国秀才们所传诵。此后,又经过7年的努力,他终于在42岁时考取了进士,实现了多年的凤愿。    徐光启并不象当时许多文人那样,读书只为求取功名,一旦功成名就,就不再进取了。恰恰相反,他中进士入翰林院之后,求知欲更加强烈了。他的兴趣是相当广泛的,尤其是自然科学类书籍,读起来总是津津有味,爱不释手。1600年,他在南京结识了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这位传教士带来的三棱镜、自鸣钟、日晷仪、《万国舆地图》等舶来品,引起了他对西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从那时起,他的脑海中萌发了借翻译西洋科技书籍来提高我国科技水平的
< 1 >   < 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