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水南,有个地方叫河川,离县城约20公里。应方有正老师之邀,3月5日在当地向导深渡中学吴老师带领下,前往河川马鞍太村。寻访清中后期始建的“东云庵”。
据传当年“东云庵”在水南香火甚旺,求事灵验,颇有影响。不过始建年代不详。 这次去,主要是探访其“东云庵”遗址。 已是阳春天气,我们四人一行,踏上旱南之路。 油菜花虽未开,但公路两旁浓浓春意已扑鼻而来,沿途可开窗而行,不再感觉寒冷。窗外,灌木丛里不时闪过桃花、李花、玉兰花,山坡茶树微露嫩尖,农田里油菜也已抽芯,少许花蕾绽露羞涩,不出几天,这报春先行者便会绽放,而其大部队则会在一周前后轰轰烈烈跟进。届时,各类花卉争芳斗艳,歙县又将开启最美丽的踏春旅游模式。
沿歙县到昌溪的主路,行至跃进不到左拐,进入群山环抱的河川支路,砼路面很平整,但很窄,两车不能交会,在吴老师指引下,忐忑前行。有幸的是一路竟然只遇到一辆来车,只能在菜地交会。快进村了,路越来越窄。一边是溪流,一边是村宅 ,忧虑前方路窄,不便调头,就停在外河坑村一个猪圈前空地。
在徒步前往马鞍太村山路边,巧遇外河坑村前任书记,这位80岁的吴老书记,和老伴一起在山脚砍灌木作藤架用呢。他概要向我们介绍村里的历史,并热情邀我们回头去他家做客时再详细介绍。
“东云庵”遗址位于马鞍太村头左侧群山中,原本有石板小道,因年久失修,其面上石板被撬走,剩下坑洼的山路,山高路陡,杂草灌木丛生不好走。在吴老师带领下,经艰难攀行后,来到第一平台处。眼前是一处瓦砾遍地、杂草丛生、面积约百来平米的荒芜的空地,这便是东云庵遗址了。旁边就是悬崖了,遗址杂草坪上摆放两尊观音像,脖子与佛手间镶嵌多排硬币。周围林木高大,藤蔓缠枝,崖壁青苔附着,泉水印渗。小道上落叶层层,碎石嶙峋。
再往上一个平台,面积小多了,约10余平米。在众人的搜寻中,发现崖壁上有一处被杂草野藤掩盖住的佛龛洞。清理后,我建议把观音像移放这里更合适,避日晒雨淋,于是吴老师返回第一平台,去请观音像。在面对观音一番念念有词后,就实施移放,给观音找到合适归宿。
吴老师告诉我们,儿时的他,常常来山上玩,虽然和尚尼姑已经不在,但庵堂尚存。记得下山另有一条去路,可毕竟快半个世纪,望着空无一物的遗址、杂草丛生的山坡,连绵的崖壁,已经找不到当年的东云庵和儿时的去路,不禁让人想起“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中,明代诗人杨慎所感怀的沧桑意境。 沿老路下山后,吴老师方老师进马鞍太村采访,据当地83岁村民吴翠花告知:“东云庵”的来历还有一段传奇,当年(约清道光年间)苏村一方姓货郎在河川一带行商,途经现“东云庵”遗址下方附近时,恍惚中,听到有人呼唤他名字,让其过去喝水。他觉得好生奇怪,自己又不是本地人,怎么会有人叫得出他名字?将信将疑的他,顺着声音传来方向爬上山坡,左顾右盼,不见人影。正欲下山,又听见呼唤声,于是他又回头继续向上攀登,直到发现清澈甘冽的观音“圣水潭”。冥冥中,他意识到这是观音显灵,希望由他牵头在此建庵,凝聚香火,保一方平安。这位货郎回乡后,把这个神奇之遇告知乡里,并邀共同出资筹建“东云庵”。令人遗憾的是,庵里菩萨毁于文革,而庵堂一直住着无力建房的村民,真到上世纪80年代初,村民迁下山后庵堂就拆毁了。
数年前观音菩萨托梦给水路一位乡人,于是在“东云庵”遗址上安放两尊瓷观音像,以便善男信女膜拜。 回来路上,我们去看望老书记。热情的他,沏茶、敬烟、捧出春节糕点招待我们,一边耐心向我们介绍他掌握的村史,结合村里吴国权老师提供的资料,大致如下: 东云庵旁边是数丈悬崖,原来也叫东云岩,因歙县方言庵、岩同音,故叫混了。它由灵官殿、大殿、观音殿组成,高大外墙上悬挂“东云庵”大匾,俯视山下大路,庙边右侧山脚有一供居士们生活的堂屋。
每年正月,周边乡民经外河坑去东云庵拜菩萨的三五成群,络绎不绝,多为妇女带孩子,有提油桶、有带香烛,一般上午进去,下午出来。上山前要在河坑里洗手漱口,然后在灵官殿前虔诚祭拜,进大殿拜弥勒和千手观音、许愿、求签,主持解签,然后出钱做佛事。 老书记记忆中,东云庵主持先后有男居士吴先生、女居士杨姑、大洲源的寿嫂,最后是寿嫂的儿子接手。 村口有座林森叶茂的土丘,其山脚下,原本建有“朱景大社”社屋,里面供奉八老爷,即汪华第八个儿子汪俊。同样毁于文革。 村里尚存吴氏祠堂,系清末光绪年间,由吴氏后裔吴积德子孙所建,正名“存厚堂”,取积德人家必厚道之意。村里现任王书记知道我们的来意后,专门差人打开,让我们参观。
我们跟随一个名叫吴丽仙的村妇,前往吴氏祠堂。 祠内梁柱墙基本完好,可梁柱上的木雕大部分已腐朽或遭窃,大堂摆放了十几口棺材,蜘蛛网成片,柴草成堆,认真的方老师还是在斑驳墙上找到褪色的残缺不全的文字,二楼还有水车,炒茶机等农具挂在梁上,左边靠墙有一积尘很厚但雕刻精致的木质神龛,里面板壁还隐约可见毛笔书写的文字,方老师如获至宝,立马拍下。让人惊奇的是,楼面还保留有光绪年间制作的棺材!
临别之际,现任书记告诉我们,修复祠堂的报告已在县政府审批之中。 返程途中,吴国权老师还陆续发来他平时积累的文字资料,告诉我们河川吴氏与北岸吴氏渊源:北岸吴姓是西溪南吴姓第六十九世吴晋后代迁居北岸,后又有从北岸迁居白杨的,他白扬姑爷家有家谱可以追溯。而昌渓吴姓由第七十七世祖吴益之从西渓南迁居昌溪太湖丘,后人建了有名的太湖祠,河川吴姓则从昌溪吴氏后裔迁来。
河川是山清水秀的山村,沿途树高林密、空气清新、泉水甘冽、溪流潺潺、樱花烂漫、古道悠悠。是不可多得的生态村落,村民更是真诚淳朴、热情好客。 一个上午的游览时间太短,只能走马观花了解大概。根据“东云庵”遗址实地勘察,现场似乎没多大,无法容纳三个大殿和小堂屋;此外,东云庵始建确切年代;沿途路亭的分布、名称、改建情况;村里名人乡贤的人物故事等有待于下次进一步回访。
“歙县论坛”法律顾问:王亦文 律师 安徽久安律师事务所 13965502540 ↙点击购买【徽州特产】 责任编辑:自由 总编:我是一只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