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积发热有典型的特点:如有伤食史,腹胀、口臭、睡觉不安稳、舌苔黄厚或伴有大便干,小便黄等特点,食积发热往往与外感发热并存,所以容易被忽略,以外感来误治。
食积发热有典型的特点:如有伤食史,腹胀、口臭、睡觉不安稳、舌苔黄厚或伴有大便干,小便黄等特点,食积发热往往与外感发热并存,所以容易被忽略,以外感来误治。 食积与外感为何容易并存? 食积往往是一个长期的隐形病因,日积月累,厚积薄发,容易被家长忽视;而食积会导气机不畅,内热 产生。内忧往往招致外患,这也符合天人相应,同气相求的理论。所以孩子积食-不爱吃饭-睡觉不安稳-蹬被子-着凉-外感……往往还会循环往复。 以下是常用食积发热推拿穴位:如没有外感兼证,可以不用四大手法(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运耳后高骨),重点做:消积导滞、健脾和胃、清热除烦。 就是从将眉毛中间的印堂穴向头顶方向直推,300次。 就是推眉毛,从内向外推300次。
太阳穴比较好找,就在眼角的外侧,有个明显的凹陷就是太阳穴,揉100-300次。向耳运为泻,向眼运为补,所以外感一般往外运。
注意:以上三个穴位推完,如孩子没有汗出可以加运耳后高骨、拿风池,只有头部出汗外邪才解,这是要点。 以下外消积导滞、健脾清热穴位: 纹四横纹就是我们常说的四缝穴,100-200次,如果食积时间长,可以用三棱针点刺四缝穴,会出来好多油质的黄水,对于改善食欲,效果还比较明显。
板门就是在小孩的大鱼际处,按揉100-300次。 脾经就是孩子的大拇指桡侧,从指尖到指根成一条直线,从指尖向指根直推就是补脾经,200-300次。对于食积发热可以采用清补脾的手法或清补清的手法。
大肠经是在宝宝食指桡侧缘,从指尖到指根成一条直线,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即为清大肠,300-500次。
胃经是在宝宝大鱼际的外侧,由大拇指指根到手腕成一条直线,从手腕方向直推至指根,为清胃经,300-500次。
腹揉肚子5分钟。 外膝眼下三寸,骨外廉一横指。 经过以上穴位处理如果发现退热效果不明显,还可以增加以下穴位:大便干增加运水入胃、点揉天枢穴,热盛对脾胃腧穴进行拔罐,大椎放血,以增强疗效。 以上文章参考某论坛,但对穴位推拿顺序做了修正,并增加了部分丞林临床经验 ![]() 参加齐鲁儿推论坛妈妈微课堂(公益) 请加丞林微信:chji20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