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一语文阅读技巧万能版答题公式

 政博 2017-05-20

记叙文阅读技巧汇总


1、标题作用:

(1)形式新颖,吸引读者兴趣。

(2)揭示文章主要内容

(3)点明文章中心,突出主题


命题形式:给文章加上一个标题。


答题思路:找文章的核心人物、事物、事件等。

人(人物特征 所叙述的人物)

物(事物的特征 所叙述的事物)

事(事件的性质 所叙述的事件)


答题范例:《小摄影师》/《窃读记》/《无奈的选择》


2、概括文章内容/中心思想:扩展标题法 六要素概括法

(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命题形式:请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并概括文章内容/中心思想。


答题思路:

①中心句一般出现在开头、结尾或中间。

②概括文章内容:涵括时间、地点、人物及思想情感。


答题范例:本文的中心句是“……”。

文章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抒发了……。


(2)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命题形式:

1、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2、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感觉?你认为……重要吗?为什么?


解题思路:

①文章中心/作者思想感情

②表态度

③结合自身谈原因


答题范例

1、我觉得(本文主旨/思想感情)……。我认为……很重要,因为……。

 2、文章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抒发了……


3、句子分析:

(1)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它本身的含义与在文中的含义;

②表现的事物(人物)特点(性格品质)


命题形式:如何理解“……(文中的一个词或一句话)”?


答题范例:XX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作用,表现了(性格特点)……。


(2)分析:指出修辞 语言效果 表现特点(性格品质) 作者思想感情

常用修辞手法作用——

a*比喻: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XX比喻XX,表现了(事物)……的特

点,表达了(人物)……的特点,体现了……感情。


b*拟人: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XX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

形象地表现了……的特点(或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c*排比:这里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使句式更整齐,加强了语气,着重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d*反问: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 


e*设问: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若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f*借代:用XX代XX,使被借代的事物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感情或特点。 


g*引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文学气息,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 


h*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3)联系上下文,直接找答案,联系时代背景

答题思路:

①表层意思

②联系上下文,分析深层意思

③作用,如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有总起、过渡、铺垫、总结……

④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手法选择“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4、文章运用的表现手法/写作手法及作用: 

命题形式:这句话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现手法?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题思路:

①明确写作手法(前后照应、欲扬先抑、象征、讽刺、衬托……)

②结合原文,谈作用


答题范例:使用了……的表现手法,(作用)……。


【作用】

前后照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欲扬先抑: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对象,有出人意料的效果。

象征:把特定意义寄托在描写的事物上,表达……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蕴深刻。

文本框: 作用讽刺: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衬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对比:以XX和XX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事)物XX特点。

伏笔:对将要出现的XX事物/事情作暗示,为下文XX情节发展作铺垫

烘托、渲染:表现了XX环境,营造了XX氛围,抒发了XX情感,突出了XX主题。


5、文中画线句、段运用何种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1)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正面、侧面描写 


作用

外貌(肖像):描写了……的样子,对人物进行细致刻画,表现了……

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语言描写:……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表露人物XX感情,揭了人物XX的内心世界。

动作(细节):运用……的动词,生动、准确地刻画了……,显示人物 XX

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  

心理(神态):……等词语写出了……,表现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

复杂的XX心理进行刻画,更能提示人物的XX精神世界。


(2)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作用——文章着重描写了X环境,烘托一种XX的气氛,表达一种XX的思想感情。

①……的景物描写,写出了……的景色(或环境),交代了人物的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②……的景物描写,结合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③……的景物描写,反映了……的情景,为全文定下了……的感情基调。

 

6、本文(某段)运用什么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命题形式: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本文采用了……?有何作用?


答题思路:

①明确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②结合原文,谈记叙文中该表达方式的作用


【作用】

议论: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抒情: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力。

描写人物描写(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①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②发展,揭示文章主题。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记叙:使文章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说明:使文章说理透彻详细,语言精准,结构严谨。


答题范例:本文采用了……表达方式,……(作用)。


7、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表现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表现了……

副词:如(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体现不出……与事实不符。 


8、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9、线索顺序

1、线索

命题形式: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答题思路:

①明确线索(核心人物、事物、事件、事件、地点、作者情感……)

②作用


答题范例:本文的线索是……,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2、顺序

命题形式:本文的顺序是什么?


答题思路

①明确顺序(顺叙、插叙、倒叙……)

②作用:

顺叙: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倒叙: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插叙: ……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答题范例:本文采用了……,更加突出……。


10、某段/某句在文章起什么作用:

(1)开头,作用:                  

A、引起下文         B、点名所要描写的对象 

C、照应文章标题     D、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E、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2)此段在文中,作用:

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B、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3)结尾,作用:

A、总结全文     B、揭示文章主旨    C、照应前文 

D、照应题目     E、引人深思 


11、仿写句子:

①句式结构相同,包括:修辞相同,字数相近,词性相对 

②逻辑正确

③注意情感的积极性。


12、对联。

①讲究押韵,讲究“仄起平收”。仄音:上声、去声;平音:阴平、阳平

②修辞相同,字数相同,词性相对。

③注意上下联语意的相关、相融。

公式: ①名对名,形对形,动对动;  ②山对川,日对月,天对地; 


13、读图题。

公式:  ①分析画面构成要素。看清上中下或左中右各有什么,画面的主题词或标题是什么,画面中的人物语言有什么。  

②给漫画写题目的公式:题目 内容 启发。 

③结合画面含义,说自己的看法或得到的启示及提出自己的意见,要分要点来写(写成1、2、3)  

④给画面定标题,要不能离开画面含义或寓意。  

⑤说画面的寓意,也就是看到A联想到B,A、B具有共性。


说明文阅读技巧汇总

 

一、说明方法

命题形式:文章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都是为了说明什么?

答题思路:

①明确说明方法:打比方、举例子、下定义、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作诠释(“两列两比,下诠分举”)

②结合原文分析

 

答题范例:本文使用了……说明方法,……


【作用】

打比方:将……比作……,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特征/事理。

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

更有说服力。

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

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理……的特征/事理。

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二、理解词句

命题形式:文中“……”一词是否可以删掉?原因?(多表示程度、数量、

范围或性质的词语)


答题思路

①“否”

②解释要删去的词语的意思

③联系原文分析删去该词之后句子意思的改变

④体现怎样的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答题范例:不能删。因为……意思是……,删去该词后会……,体现了说明文……特点。


命题形式:按照合理的顺序,“……”一句应该补在……处?为什么?


答题思路


①判断句子或文段是在文首、文中、还是文末

②作用  

文中:承上启下

文末:总结全文


答题范例:补在……,因为……。


三、提出说明文说明的问题的解决方法。

命题形式:

①从上文对“……”的说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②针对文中所提到的“……”问题,请你提出几条合理的建议


答题思路:

①在原文中寻找答案

②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去提建议


③依照常识回答


答题范例:启示:……   建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