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腕横纹”正确位置之我见

 旱半夏 2017-05-20
于恩铭  (富锦市孝铭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黑龙江富锦  156001) 
  【中图分类号】R2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52-0231-01 
  '腕横纹究竟是哪一条'?这是一个需要搞清楚的问题。因为手臂上(手腕到肘部)的穴位几乎都要靠它作定位。 
  人的手腕处一般有两条横纹(手掌侧和臂侧,以下简称掌侧,臂侧),个别也有三条的(在手掌侧下部,不连贯,可以忽略)。腕横纹最早出现在哪篇文献中,已无从考证。从目前已有的出版物来看,答案都是靠近手掌处(掌侧)的那一条。在我参加的学术报告和经络培训的情况看,也都将掌侧横纹,当做'腕横纹'。我认为是错误的。理由如下: 
  1、从腕骨的结构来看。腕骨共有8块骨头,在掌骨侧(掌侧)分别有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和钩骨;在桡骨、尺骨侧(臂侧)分别有手舟骨、月骨、三角骨和豌豆骨。手掌下的第一条横纹正好处于这8块骨头的中间连线,而正确的位置应该是桡骨茎突和尺骨茎突两端连线,也就是上面(臂侧)那条线。 
  2、从列缺穴的定点来看。我们都知道列缺穴有一个简便的找法:两手掌拇指和其余四指自然分开,于两虎口处垂直相交,一手食指向另一手上臂自然落下,落下处即是列缺穴。而列缺穴的定位是腕横纹上1.5寸。我们做了一个实验,用简便方法找到列缺穴后,再量一下到腕横纹的距离,答案与臂侧腕横纹一致。 
  3、从太渊穴的定位来看。太渊穴的定位是'在腕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我曾经让数十人进行实验,结果是掌侧腕横纹没有动脉博动,而臂侧则有。 
  4、我们再仔细观察,掌侧只有内侧有横纹;而臂侧横纹则环绕整个手腕。如果掌侧是'腕横纹',那么'背腕横纹'就无从定位。 
  5、太渊穴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灵枢.本输第二》中写道:'太渊,鱼后一寸陷者中也'。 
  '鱼后',即'手鱼后',《医学百科》说:'手鱼,人体部位名,又单称鱼。即大鱼际部。在手腕前大指本节后,有肌肉隆起,形如鱼,故名'。 
  '鱼后一寸'正是臂侧腕横纹的位置。 
  综上所述,手掌下的横纹,它确是一条腕横纹,但不是我们定义穴位的'腕横纹',为了区别,我们可以将它称作是'掌下横纹'。 
  那么,为什么所有的出版物都标错了位置呢?可能第一个标图的人标错了,后来的人没有校正,就这么以讹传讹的一直传下来了。 
  最近看了名医'张太溪'的传奇。张太溪原名张士杰,国家级名老中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鼓楼中医院京城名医馆主任医师,兼任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针灸学会腧穴研究会理事,北京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北京传统医药研究促进会理事,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客座教授,《中国针灸》杂志编委,日本大阪传统医学中心客座教授。曾经先后发表论文20余篇,如《援物比类应用太溪》、《浅谈腕骨和昆仑》、《浅谈肾原太溪》等论文、论著,其中《援物比类应用太溪》、《中风浅淡》、《浅谈腕骨和昆仑》被选为世界针联学术大会论文。张老选取肾经之原穴'太溪'为突破点,仅用肾原太溪穴或佐以少数气穴,治疗多种疑难杂证,经过多年反复实践,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因有'张太溪'的美誉。仅就 '太溪'、'太渊'两个穴位的本能来讲,'太溪'为肾经原穴,气血状态为缓慢流淌的小溪;而'太渊'为肺经的原穴,气血状态为飞流直下的瀑布。'肺朝百脉'。理论上'太渊'应该比'太溪'更应该有所作为。但为什么出了一个用'太溪'治百病而闻名的'张太溪',而没有出一个'张太渊'呢?我想可能就在于太渊的定位一直是错误的。 
  其实,腕横纹定位错误影响的不仅仅是太渊一个穴位,它直接影响腕横纹到肘部所有的穴位的定位。也有教科书将太渊、大陵、神门三个穴位与腕横纹分开讲的,显示出无法自圆其说的矛盾。我就接触到很多医者、学者的迷茫和困惑。有的凭感觉找的;有的告诉求问者,就在大概范围内扎针吧,得气就是了。穴位的错位,使患者得不到有效的治疗,也使人们对古老中医经络理论产生质疑,更影响祖国传统医学的健康快速发展,是必须要纠正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