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故事的画面感,从电影镜头语言入门着手,阐释了电影语言对讲故事的重要性。严歌苓是这方面的大家。听听她怎么用电影中的特写镜头叙事。
你一定有过这样的体验,看一部电影车辆追逐戏,正反两方追逐不可开交,这时马路上突然出现一个推着婴儿车的母亲,这时会有一个特写镜头打在正方人物的脸上,他瞪大了眼睛、张开了嘴巴,猛打方向盘。在这强烈时刻,观众的心也跟着揪起来了,这就是特写镜头的妙用。 我们看一些文学片段,也是画面感十足,可以感受到电影语言的丰富运用。 《水浒》中著名的倒拔杨柳一段来说:
通过文字直接就可以拍了,全景拍到树和鲁智深,交代场景,用中景或中特写表现鲁智深的表情,移动镜头到树前,中景脱掉直缀,给右手一个特写,切换到中景把身倒缴着,再切换到特写和中景,最后一个全景杨树带根拔起。 每碰到一个场景,头脑中就要植入镜头语言,用完全视觉的方式来表现。 看看电影大师伯格曼《沉默》中,服务生勾引客人的一个场景描写。
纯粹的视觉,一句话不讲,情欲撩人。这时候,电影已经在观众脑海中自动上演了。摄影师也很清楚,怎么用电影语言去拍这个场景,所见即所得。 如果写出,「她已经在哪儿坐了很久」, 就是在搞事情,没法拍出来。要想到观众在银幕上看到什么,摄影师能否清晰拍出来。比如「她续了3次杯」,「她看了三次表,8:00 ,11:00,21:00 」,「她打了哈欠,努力让自己醒着」,所见即所得。 用具体的名词、动词想要故事写得生动,要用具体的名词、动词,不要使用形容词和副词。比如,早上吃了一堆水果。具体的水果是什么,香蕉、橘子、苹果?一堆是什么概念,具体几个。修改后,早上吃了一根香蕉、两个橘子、一个苹果。修改通称性的名词水果,去掉形容词一堆,这样描述就具象化了。 动词同理,举一个写了跟没写的例子。「他开始慢慢移动,穿过房间」,开始怎么拍?慢慢是副词,怎么表现?移动这个动词不够具体,要写出动作的名称。「他放慢脚步,蹑手蹑脚穿过房间」。 以我在银幕上看到了,或听见什么为把关标准,删掉通称性的名次、动词、形容词。 行动/反应构建场景生命力有了镜头语言的认知,知道用具象的词语写作,加上行动和反应模式,就可以构建有生命力的场景。 《故事》里有一个场景,仅仅用了五段话,就写出了丰富的场景故事。
怎么理解行动/反应呢? 杰克把包砸到古董椅上,是个行动,反应就是砰的一声巨响;晃到厨房是行动,反应是看到信封,接着反应转动婚戒,行动撕信封。行动和反应的交叉进行,可以让场景活起来,也是大家说的节奏感。 这样写出的场景,方便导演好切换镜头,便于拍摄。 《一代宗师》有个场景我记忆深刻,宫家的佣人福星将宫二的发灰给到叶问,导演就用行动/反应进行镜头切换。 福星,「二小姐说,她和你相识了半辈子,实则你不知她,她不知你」;叶问情绪复杂,导演给了一个中特写反应。 总结下,要写得便于拍,首先要了解镜头语言,可以回看上一篇文章;其次,要用具体的名词,动词、不用形容词,以我在银幕上看到了,或听见什么为把关标准;最后,用行动/反应构建场景生命力。 祝你有所收获。 PS:故事理论最后一节,如何诗意的表达?主要以王家卫,奉俊昊、朴赞郁三个导演的片子为主,拍砖引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