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让身边讨厌的人,从你的世界消失?

 傅佩荣 2020-10-20

要么以德报怨,别人对我不好,我也要用宽广的胸怀包容他,把这个讨厌的“人”化解掉;

要么以直报怨,以真诚和正直的心态对人对事,同时向内修养自己的德行,把这讨厌的“情绪”化解掉。

具体要怎么操作呢?

我先讲一个以德报怨的故事。

“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曾被淮阴城一群恶少当众羞辱,有一个屠夫对韩信说:“你虽然长得又高又大,喜欢带着剑,其实你胆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话,你敢用你的佩剑来刺我吗?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韩信自知形单影只,便当着许多围观人的面,从那个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这就是成语“胯下之辱”的由来。

后来,韩信被封为楚王,衣锦还乡,召见屠户。屠户以为死期到了,自缚双手请罪。但韩信没杀他,还封他做官。至于原因,韩信说:“这是个壮士。当他侮辱我时,我难道不能杀了他吗?但杀死他也不会扬名,所以忍了下来,才达到今天这样的成就。”

韩信“胯下之辱”

历史上以德报怨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一代女皇武则天,对于有能力辅佐她的人,哪怕对方是曾经自己的敌人也会努力争取,使他们成为自己的“心腹”;一代文豪胡适面对鲁迅的直接或间接地批评,从不公开应战,在鲁迅死后还自掏腰包出版鲁迅的书籍。

那么,“以德报怨”这个词出自哪里呢?很多人以为是孔子说的,其实不是。“以德报怨”出处见于《老子》第六十三章:“大小多少,报怨以德。”意思是:别人对我不好,我也要对他好。

老子为什么讲“以德报怨”呢,因为老子是道家。“道”代表整体,在整体里面没有什么“德”跟“怨”的问题。

从“道”的整体来看,恩恩怨怨说不清楚,连善人跟不善人都没有必要分,所以老子才会说:道不会抛弃任何人。没有哪一个人是不善的,没有哪些物是不必要的、应该被抛弃的。

在“小国寡民”的情况下,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可以长久维持到“见人心”的地步,“以德报怨”还可以实行;像韩信、武则天、胡适这些身份地位特殊或者修养特别好的人,也能做到以德报怨。

但时至今日,人际关系和社会变化快速,以德报怨只会使我们普通人迷惑及失望,“为何总是要求我来‘以德报怨’,而不是别人对我如此呢?”

哲学的实用性就在于操作层面。相较于“以德报怨”,孔子的“以直报怨”更具可操作性。

再举个例子。我有一次在讲课间隙,有位学员给我讲了他的故事:他和朋友一起做生意,朋友因为家庭忽然出了状况,私自从公司挪用了一笔钱。后来他去质问朋友,朋友才和他说了实话,还希望他能宽限一段时间,以后会把钱换上。

让学员困惑的是:在这件事情上,兄弟感情、公司利益、信任与义气、家庭责任参杂在一起,而他做不到以德报怨,问我怎么办。

我就对他讲了以直报怨的道理。

在孔子的时代,以德报怨也已经不切实际了。孔子的理由比较周延。他说:如果以德报怨,那么何以报德?别人对我好,我对他好;别人对我不好,我也对他好。那么,对我好的人岂不觉得有些委屈?所以当有人问孔子如何应对“怨”的时候,孔子如此回答: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或曰就是有人问的意思。

从这一点上来看,孔子与老子的人生哲学是有区别的,相较于道家,儒家更入世、更具可操作性。儒家面对“怨”的态度是:你对我不仁,我就以正义来对待你;该秉公处理就秉公依法处理,不会多加怨恨。

更具体的讲,“直”就是真诚而正直。“真诚”是我如果不喜欢你,就不再跟你来往;如果说我觉得你可以原谅,就再给你一次机会。“正直”代表公平的法律,如果你违反法律,我一味忍让,就会变成“姑息养奸”,你可能还会再次伤害到别人,所以你需要接受法律的制裁。

再者说,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单方面造成的,通常是因为双方共同的错误。否则别人怎么会无端与你作对呢?事情已经发生,自我反省都来不及,何必还想着报仇呢?

更近一步说,借用英国作家王尔德(O.Wilde)的观点:“活得快乐,就是最好的报复。”这句话很有道理,活得快乐,你的敌人就束手无策。不要老想去报复,如此一来,你就会与他落在同一个层次。最后,谁对谁错都分不清楚,反而浪费了生命。

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1854~1900),19世纪出生在英国。最伟大的作家与艺术家之一,以其剧作、诗歌、童话和小说闻名。

如史学大师余英时所说:“你为什么心里老想着报复呢?”只要有报复的念头,你就不会有真正的快乐。人生在世,在与人的交往中、在对事情的处理中,一定会有各种跌宕起伏,我们唯一能做到的,就是让自己设法活得快乐。

何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别人对你“不仁”是你所摒弃的,如果你反过来对他“不义”,你也会变成你所摒弃的人。《左传》中也提到,“善不可失,恶不可长。”所以我们应该向更高的境界看齐。

何为更高的境界?

孔子告诉你,“以德报德”。

生活从来都是雪中送炭少,锦上添花多,甚至不乏一些落井下石者,就更加显得这些“恩惠”尤为珍贵。所以我们应该感激的,不是那些对我们施以“怨恨”的人和事,而是要感激那些对我们施以“恩惠”的人和事。

孔子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态度更应该是现代人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只有用正直来回应怨恨,以恩惠来回应恩惠,才能让社会在感恩与正义中变得越来越好。

回到我们今天的问题,如何让讨厌的人消失?

孟子有很好的办法供我们学习,他说,假定有个人对我非常粗暴蛮横,我绝不跟他吵架,一定先自我反省:第一,我是不是不仁,做了不好的事呢?不是。我是不是没有礼貌,对别人不够客气呢?也不是。最后一个,事不过三啊,我是不是没有尽心竭力,做事情不够尽责呢?反省后肯定自己尽心竭力了,而那人的粗暴蛮横还是一样,这就说明他是个妄人,狂妄之人跟禽兽有什么区别呢?对禽兽又何必计较呢?

原文出自《孟子·离娄下》

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道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