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图说舰炮布局的演变(转载)

 smilcat 2017-05-21
舰炮,曾作为海战的主导武器,持续了几个世纪的时间。

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进度,战舰舰炮的布局,也随之处于不断演变的过程中。

胡子在这里,就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来话说一下舰炮布局的演变吧!

【一】风帆时代的船旁列炮布局

风帆时代的舰船,无一不是按照这种形式的布局,在舰上布炮的。
此种布局的主要特征是,舰炮在船旁两舷的干舷壁上的炮门或露天甲板面上横向布置,炮口指向与战舰中纵线方向垂直。风帆时代的战船,被英国某学者划分成6级,其中1-4级为战列舰,拥有2-4层船旁火炮甲板;5、6两级为巡航舰,只有露天甲板一层作为火炮甲板。
如此的舰炮布局,符合风帆时代的海战标准,即舰队排列成纵队,以侧舷舰炮齐射来水平轰击敌舰队。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本舰的舰炮火力。因排列成纵队所所组成的阵线被称为“战列线”,所以风帆时代那些进行组队齐射的风帆舰船被称为“战列舰”,而“巡航舰”由于体量小,炮数少,且航速快,所以一般不参与组队炮击作战,而作为独立的机动兵力,执行诸如前出搜索、追踪、破交之类的更多表现为单舰活动的战术任务。
以下几张油画表示出了风帆时代,战舰的船旁列炮的布局,其干舷壁上大量的炮门,给人以视觉上的震撼!

图说舰炮布局的演变(转载)

图说舰炮布局的演变(转载)

图说舰炮布局的演变(转载)


蒸汽时代



【二】蒸汽时代的船旁列炮布局
时代转眼进入19世纪中叶,往复式蒸汽机的成功运用,打破了几千年来风帆作为舰船主要动力的霸主地位,由此蒸汽动力战舰逐渐作为新建舰船的基本模式,逐渐淘汰了旧式的风帆动力舰船。
早期出现的蒸汽动力舰船,由于火炮的技术进步,相对于舰船动力的革M性进步,所迈出的步伐还显得不是那么足够大,所以早期蒸汽动力舰船,还是延用了风帆时代传下来的船旁列炮布局。
如下图的1870年代法国“杜居士路因”号巡洋舰(此文绉绉的舰名为大清时代,由文人转化而来的中国早期涉外人员所翻译,现在根据发音及英文拼写,应该为“迪盖.特鲁因”),其采用的正为船旁列炮布局。该舰的主要火炮(不包括那些可以布置在高处的小口径轻便火炮),均沿甲板面船舷两侧布置,且舰炮炮位均为非炮塔设计的露天炮架式,即所谓的“裸炮”。
  
图说舰炮布局的演变(转载) 

图说舰炮布局的演变(转载) 
我大清19世纪末开关后,积极引进西方列强先进的舰船设计理念,大胆自我消化仿制了一系列早期蒸汽动力巡洋舰与炮舰,其中不少就采用了船旁列炮的布局,如1880年代前期,福建船政以法国地中海船厂提供的图纸,在国内自建的“开济”级无防护巡洋舰,其舰炮布局,正是此种类型,而且“开济”级的设计参考母型,正是法国“杜居士路因”号!
此侧视图为“开济”级的“寰泰”号,在1885年试航时,居然跑出了18节的航速来,不仅吓坏了在场的国人,也震住了在场的洋人!在1886年两艘“致远”级交付大清前,“寰泰”号无防护巡洋舰的航速,堪称当时大清主力舰船之最了!

图说舰炮布局的演变(转载) 

这样的布局,颇有古风犹在的味道,理论上倒是能够充分发挥最大侧射火力。但炮位处于一个无遮蔽无防护的状态下,在激烈的海战中其自身的生存能力值得怀疑.........
但值得说明的是,这种式样的舰船炮备布局,可能恰好是因为其功过参半,而并未立即退出历史舞台!以至于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时,蒸汽动力钢质战舰已发展到相当程度之时,居然还能存在应用此种炮备布局的舰船之作!
不得不提的就是日俄战争时期的沙俄“瓦良格”号防护巡洋舰!该舰是沙俄政F与“列特维赞”号战列舰一道从美国费城的克朗普船厂订购的,标准排水量近7000吨,全舰装备12门152mm主炮。令人吃惊的是,这条在当时堪称高速而优秀的防护巡洋舰型,居然采用了船旁列炮布局!
大家请看此图,这正是“瓦良格”号舰尾方向的留影,请注意,舰桥之前并列着两座152mm主炮,这可纯粹是“裸炮”状态的炮架式,连防盾都没有,更谈不上炮罩或炮塔!

图说舰炮布局的演变(转载)
该舰的舰尾亦如此!也是并列着两座“裸炮”!

图说舰炮布局的演变(转载)
诸位再请看改舰的侧视线形图,清晰可见,除了在司令塔后方两舷各有两座略带防护的炮廓,内置单装152mm主炮外,其余152mm炮,除了舰艏舰尾的那四座,在后桅杆往舰尾方向走的两舷,各有两座炮位,依然各架一门152mm的“裸炮”!

图说舰炮布局的演变(转载)
“瓦良格”号的诞生日期,处在1894年中日黄海大海战之后。黄海大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以中等口径(152mm-120mm)速射炮的侧射集火炮击火力,击败了大清北洋水师。此战之后,列强国家根据日本人的经验,更加重视舰船侧射火力的发挥。胡子窃以为,很可能是在这样的形势下,这种追求火力,置防护于不顾的炮备布局,才会又回光返照了一回!另外,“瓦良格”号作为巡洋舰,而且是高速防护巡洋舰,对于沙俄这样的海军大国来说,是作为海上机动应急兵力和远洋通商破交兵力而言的。海上决战,沙俄有的是铁甲舰和前无畏战列舰,“瓦良格”号这样类型的巡洋舰,可能不直接参加舰队性的海上决战,倒是可以作为预备队而出击,追歼敌逃窜兵力或作为奇兵来迎头堵截敌舰。这些作战模式下,考虑到敌舰已经多半受创,战力受损,对“瓦良格”号这样的巡洋舰的威胁已经减少了。所以炮位缺乏防护,而极力追求
射速与射界,也是情理之中。而通商破交的话,打击的都是敌商船或邮船,对方是任其宰割而无还击之力,所以炮位要不要防护根本就不是啥问题,倒是尽快击沉对方要紧。

【三】船腰炮房结构布局  
装甲防护的理念被引入到舰船的设计中来后,为了加强炮位的生存能力,设计师开始对主要炮位进行防护化设计,在萌芽阶段,出现了昙花一现的船腰炮房设计。
此种设计理念,为在舰船的中央,设置多边形的装甲炮房,内置大口径主炮。
大家比较熟识的此种设计理念的舰船,其中就有日本1870年代的“扶桑”号二等铁甲舰

图说舰炮布局的演变(转载) 
这种布局,舰上的主要火炮确实是被坚固的铁甲炮房给遮蔽住了,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射界大受影响!无论是侧射还是前射,都不能最大程度上集中炮火.........
从下图的“扶桑”号装甲炮房的炮备布置示意图可看出,四座240mm主炮在侧射时的射界,严格意义上说,如此炮备布局,在侧射时,甚至难以对敌单舰实施集火射击!

图说舰炮布局的演变(转载) 
扯点闲话,大清不曾拥有过这种炮备布局的战舰,但险些拥有!1879年,英国人极力向李鸿章推荐一艘刚完工的船腰炮房二等铁甲舰,此时为英商抓住李中堂对大清拥有铁甲舰的迫切心理。但李中堂老人家硬是沉住气,经住了英商的忽悠,没有挨英商早已祭得高高的那一刀。英商失望之余,将该舰卖给了土耳其,命名为“柏尔来”号。该舰图难求,胡子无能啊........
这种船腰炮房结构,胡子仅见于19世纪80年代之前的二等铁甲舰,当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且应用此种炮备布局的二等铁甲舰的舰级,亦不多耳!

【四】前后大口径单装主炮、两舷副炮布局
这种炮备布局的特点是,舰艏舰尾布置有大口径的单装主炮,而舰舷另布置较之口径小些的副炮。
话说这种炮备布局,又和大清有关........大清海关驻伦敦办事处主任金登干,于1879年,通过大清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向大清政F推荐了英国阿姆斯特朗厂新推出的“撞击巡洋舰”型,大清的李中堂对其产生了兴趣,遂引进两艘,这便是后来大清北洋舰队1350吨的轻型无防护巡洋舰“扬威”号与“超勇”号。
该级巡洋舰的特征是,舰艏舰尾的炮房里,安置有254mm口径的巨炮!而两舷另布置各2门120mm副炮。

图说舰炮布局的演变(转载) 

图说舰炮布局的演变(转载) 
254mm炮房一观,可见其射界大受限制

图说舰炮布局的演变(转载) 
该级两舰的炮备布局,由英国阿姆斯特朗工厂的工程师威廉.怀特所首创,由此这种炮备设计风格,亦被称为“怀特”式设计。
此两舰,纯粹为试验品,尚未技术成熟,毕竟重炮架小船,射击时难以取准,而且重炮开火时,其爆冲后效对孱弱的船体自身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
真正将这种炮备布局带入成熟的,则是一艘注定要与大清、智利、日本三国结缘的防护巡洋舰,“艾斯梅拉达”I
该舰标准排水量2950吨,航速17.5节,舰艏舰尾各装一尊254mm主炮,两舷各有三座耳台,布置有带防盾设计的150mm副炮。本舰为阿姆斯特朗厂所建的第二级“怀特”式布局巡洋舰,也是该式样巡洋舰真正的第一艘技术成熟品!原本赫德极力向李中堂推荐该舰,称该舰主炮能洞穿铁甲舰铁甲,而航速又甚高,总之言语中极尽赞美之辞!李中堂起初动了心,甚至连舰名都草拟好了———“济远”。但因对赫德之前所推荐的“超勇”级在实际使用中发现的问题心存不满而心存疑虑,迟迟未下定订,于是在这当口上,南美的海军强国智利将该舰抢购走了,命名为“艾斯梅拉达”号(因智利后将改建转卖,另购一装甲巡洋舰亦命名为“艾斯梅拉达”,所以胡子一般将第一艘“艾斯梅拉达”称为“艾斯梅拉达”I),转眼到了甲午之战时,大清却与日本同时去向智利求购现成舰船,于是这艘原本应该成为大清”济远“,但有缘无分的错成智利“艾斯梅拉达”I的防护巡洋舰,被日本抢购了去,命名为“和泉”号,而即将与大清对敌.........(话说1905年日本海大海战之前,“和泉”号曾一度发现且跟踪了沙俄远征而来的波罗的海舰队,但因风暴将至,“和泉”又为单层舰底,遂转入五岛列岛躲避风浪,失去了与沙俄波罗的海舰队的接触)

此维多利亚涂装,为“艾斯梅拉达”I新建成时,此时可见首尾254mm单装主炮

图说舰炮布局的演变(转载) 
此为成为日本“和泉”号时的留影,注意,前后254mm主炮,因日本嫌其实用性太差,连同两舷耳台上的的150mm克虏伯炮,一道换成152mm阿姆斯特朗炮

图说舰炮布局的演变(转载) 
大清虽然很遗憾的与这艘原本该成为“济远”的巡洋舰失之交臂,但19世纪末,大清还是拥有了此种炮备布局的强有力的防护巡洋舰型———两艘“海圻”级!
“海圻”、“海天”两姊妹,依然是英国阿姆斯特朗厂建造,1898年建成交船。标准排水量4200吨,航速高达24节(这个航速在1900年之前的巡洋舰里,算是梦幻一般的航速了......),武备为舰艏舰尾各一座单装203mm主炮,副炮为两舷各5座带防盾的120mm单装甲板炮。

图说舰炮布局的演变(转载)
看一下“海圻”舰的舰尾,留意舰尾方向的这座203mm单装主炮,以及近旁的120mm副炮

图说舰炮布局的演变(转载)
同时期日舰中与大清“海圻”级相仿的为“高砂”号巡洋舰,由于建造商均为英国阿姆斯特朗厂,皆出自同一设计师之手(威廉.怀特),所以设计风格上极为类似。“高砂”舰标准排水量4150吨,火力亦为前后两座单装203mm主炮,两舷共10座单装120mm副炮。但“高砂”舰22.5节的航速略逊于24节航速的“海圻”级二舰。

图说舰炮布局的演变(转载)


采用“怀特”式布局的近代舰船,基本为巡洋舰类。胡子琢磨,极有可能是该种布局,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符合巡洋舰的战术定位和使用!舰艏舰尾的单装大口径主炮,虽然数量少,而且基本由于船小炮大的原因,其射角根本不能调节到与舰体中纵线垂直的方向上进行侧射,而只能在于舰体中纵线呈小角度夹角的范围内进行调节。如此一来,倒是挺符合巡洋舰不参与舰队主力编组战列阵进行侧射火力对射,而更多为单舰活动的战术使用特征!在追击敌舰或与敌舰脱离的战术高速运动战状态下,舰艏舰尾的大口径单装炮主要表现为向前半球的追逐性炮击或针对后半球的遮断性炮击。此时,无论前半球的敌舰或后半球的敌舰,其航向基本与本舰保持平行,大口径单装主炮只需在较小的角度内调节射界,而且对于这种同向运动的炮击,对弹丸的破坏力的需求似乎更超过对火力密度的需求(因为根本无法充分发挥火力,只好取弹丸口径之道)。而本舰与敌舰陷入近距离平行炮战时,两舷的中等口径副炮群,又因射速较快,能够在平行炮战中通过火力密度而抢得先机。

顺道提一下西班牙人的“玛丽亚.特蕾莎公主”级防护巡洋舰吧,该级标准排水量6900吨,在舰艏舰尾的炮罩内,布置着口径达280mm的主炮!舰舷还各分布有5门140mm副炮,为带防盾设计,安置在两舷舷墙豁口处的炮位上。

图说舰炮布局的演变(转载) 

【五】主炮炮位对角化布局
 这种炮备布局,就是在舰面上,呈对角形布置主炮炮位,主炮的炮位不在舰体中纵线上。
这种布局的结构,说起来比较少见,胡子阅舰算是不少了,在印象中仅有英国的“英弗来希白”号铁甲舰,美国的“德克萨斯”号与“缅因”I(哈瓦那事件的主角)号铁甲舰,以及咱们大清的定镇二远两大铁甲舰!
一一数点:
下图为“德克萨斯”号的线形侧视图

图说舰炮布局的演变(转载)
注意,该舰的两座单装305mm主炮塔,分别呈对角状态,布置在左右两舷,其中左舷的那座主炮塔靠前,右舷的那座主炮塔靠后。值得一提的是,两座主炮塔虽然理论上被连贯的上层建筑所隔开,但对应着这两座主炮塔,在其身侧的上层建筑上,都有大范围的空缺,使相对的左右舷形成通透状态,如此,通过这样的缺口,左舷的主炮塔可调整射界向右舷方向射击,右舷的主炮塔亦可如此向左舷方向射击。这就具备了使本舰在小角度内,获得全部2座主炮塔的最大侧射火力!而由于两座主炮塔是对角布置在两舷的,不在舰体中纵线上,这样便使两座主炮塔具备了全部指向舰艏或舰尾方向的齐射火力!
“德克萨斯”号的留影

图说舰炮布局的演变(转载)
“缅因”I基本算作“德克萨斯”号的姊妹舰,只不过主炮塔由单装305mm炮变成双联装254mm炮。
“缅因”I的线形侧视图与本舰留影

图说舰炮布局的演变(转载)

图说舰炮布局的演变(转载)
大清的定镇二远,是参照了英国“英弗来希白”号铁甲舰的设计理念,在德国伏尔铿厂订造的。其主炮布局与两艘美国铁甲舰雷同,只不过因为建造年代较早(“英弗来希白”建于1880年之前,定镇二远建于1883年),主炮采用的是所谓的“露炮台”结构,即炮座上没有炮塔,只有环形的装甲胸墙作为围挡与防护结构。定镇二远后来另加了炮罩,这还不能称为严格意义上的炮塔,因为炮罩是以火炮的炮架上支撑起来的,而不是以炮塔座圈与舰面为支撑结构。
英舰“英弗来希白”号留影

图说舰炮布局的演变(转载) 
大清定镇二远的留影与模型

图说舰炮布局的演变(转载) 

图说舰炮布局的演变(转载) 
此种炮备布局,仅见于铁甲舰,而未见于同时代的防护巡洋舰,盖因铁甲舰舰体宽度大,具备如此布放两座炮位,而同期的巡洋舰型舰体宽度小,难以如此布放两座炮塔的缘故吧。总而言之,这种炮备布局,也是风光不长,虽然理论上满足了艏向尾向与侧向主炮齐射的需求,但对舰体上层部分的设计带来了难题,也限制了舰桥的发展,所以很快让位于下面的更新式的炮备布局。


【六】主炮炮塔化布局
顾名思义,此种炮备布局,主炮已经开始广泛实现炮塔化了!而且引领这种炮备布局革M的,始终是战列舰(含铁甲舰、前无畏舰、无畏舰)!
这种炮备布局,却又得划分成几个阶段来最终完善。
(初期)
该阶段主要体现在前无畏舰盛行的时代,表现形式为拥有一座或两座主炮塔(无独有偶,还基本都是双联装的),布置在舰体中纵线上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大部分前无畏舰和部分装甲巡洋舰,都遵循了此种主炮炮备布局。
如图,19世纪90年代英国“威严”级前无畏舰,在舰体中纵线上前后布置各一座双联装305mm主炮塔,152mm副炮以炮廓形式分布在两舷

图说舰炮布局的演变(转载)

图说舰炮布局的演变(转载)
毫无疑问,这种布局,是前无畏舰时代最典型的主炮炮备布局,舰艏方向与舰尾方向都有各自主炮塔的广泛射界,而且主炮塔指向侧舷的话,能够使全部主炮火力投入到较大射界的侧向齐射中来!而且舰体中部的舰桥,由于不受主炮塔所限,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大清虽没有主炮炮塔化布局的前无畏舰,但却在巡洋舰型中涌现出应用如此炮备布局的舰型!而且此舰名气之大,如雷贯耳!
大清北洋舰队的两艘“致远”级防护巡洋舰,包括邓世昌的“致远”与叶祖圭的“靖远”,正是这种舰艏舰尾主炮炮塔化的产物!

图说舰炮布局的演变(转载)

图说舰炮布局的演变(转载) 
如上图可见,“致远”级舰艏安置有一座双联装210mm主炮塔,舰尾一座单装210mm主炮塔。左右舷的耳台上各有一座单装150mm副炮。
与“致远”级同期的巡洋舰型,较少出现210mm这样的大口径主炮实现联装炮塔化的!恐怕也只有大清的“致远”、“靖远”、“经远”、“来远”、“济远”等舰,在舰艏布置有联装化的口径超过200mm的主炮塔了.........同期的列强巡洋舰型,主炮基本上是单装炮包打天下。尤其是在怀特式巡洋舰炮备布局诞生之后,几乎成为大部分19世纪末巡洋舰型的炮备标准布局。而当时大清的巡洋舰型上却提早应用了后来广泛应用于前无畏战列舰上的炮备布局。难道说当时主持海军建设工作的李鸿章老爷子是天才?提前预料到了海军炮备布局的发展趋势?呵呵,胡子说笑了。其实李老爷子一心想着的是舰艏对敌,巡洋舰舰艏安装联装化的大口径主炮,最利于前向主炮齐射!从“致远”的上一张图可以看出,该舰建成后在英国海试时,摆出了个三门210mm主炮侧舷指向的pose,这无疑表示出了英国人当时的海军火力体系发展的走向,而大清却依旧我行我素,仍然采取舰艏对敌的作战方式。且在黄海大决战中将舰队摆出了与1866年利萨海战时泰格霍夫公爵所创的锲形阵(大清自称为雁形阵),打算以舰艏对敌的姿态来迎击呈纵列队形的日军舰队。怎奈此一时彼一时,当年采用纵队阵形的意大利舰队败给了锲形阵的哈布斯堡舰队,而近30年后,同样的阵形,却是采用纵队阵形的日军舰队击败了采取锲形阵的大清北洋舰队.........

(中期)
该阶段主要体现在无畏类战列舰初创阶段及前无畏类战列舰与装甲巡洋舰末期阶段,表现形式为战列舰主炮塔不局限于艏尾两座,而是在舰面上出现了多座主炮塔,而且为联装式,包括双联装与三联装形式。  
英德意日等西方列强的早期无畏类战列舰,基本是遵循这样的炮备布局
比如英国1910年度的“圣文森特”级无畏舰,该级舰拥有五座双联装305mm主炮塔,分布在舰艏、舰桥两侧以及舰尾。

图说舰炮布局的演变(转载)
德国“拿骚”级无畏舰,该级舰拥有六座双联装280mm主炮塔,分布在舰艏、舰桥两侧、舰尾

图说舰炮布局的演变(转载)

图说舰炮布局的演变(转载) 
日本“河内”级无畏舰(日本首级无畏类战列舰), 拥有六座双联装305mm主炮塔,布局与“拿骚”级雷同
  
图说舰炮布局的演变(转载)

图说舰炮布局的演变(转载)

图说舰炮布局的演变(转载)  

意大利“但丁”号无畏舰(意大利首级无畏类战列舰),拥有四座三联装305mm主炮塔,分布在舰艏舰尾,以及烟囱之间
  
图说舰炮布局的演变(转载)

图说舰炮布局的演变(转载) 
可以这么说,英国的费希尔老爹,引导了20世纪初,战列舰从前无畏类向无畏类的转变。“无畏”这个概念,就是取自最早采用多座主炮塔布局的那艘英国战列舰。该舰的诞生,以及由该舰新创布局所带来的舰船炮备布局革M,宣告了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
费老爹的理念是,随着舰炮技术以及舰炮观测与火控技术的进步,战列舰之间的对射已经允许在较远的距离上进行(远远超出1894年黄海大海战时的标准),因为距离的增大而导致射弹散布的扩大,由此呼吁战列舰需要增大主炮齐射密度,增加侧舷齐射时的主炮数量迫在眉睫。于是根据这种理论思想,多炮塔化的无畏舰应运而生了!
话说在前无畏舰末期,也已经不自觉的出现了此种炮备布局的萌芽,但这似乎就像是一层窗户纸,始终没有人去点破........
前无畏舰末期,出现了多级副炮炮备增强版的战列舰,对于大多数前无畏舰而言,其副炮多为炮廓炮,口径不超过152mm。而20世纪初,无畏舰尚未问世的那几年里,出现了多级副炮也实现全封闭炮塔化,且副炮口径增大的战列舰型!这些舰型的副炮口径,从190mm—240mm不等。其弹丸威力早已大大超过之前占据战列舰副炮主导地位的152mm炮(含152mm以下口径,包括150、140、120等)。
比较典型的如奥匈哈布斯堡王朝海军的“拉德茨基”级前无畏舰,该级舰除了在舰艏舰尾各有一座双联装305mm主炮塔外,还在舰体四角另布设了四座双联装240mm副炮炮塔。而舷壁炮廓内的100mm副炮,照旧布置。

图说舰炮布局的演变(转载)

图说舰炮布局的演变(转载)
沙俄前无畏舰末代“保罗一世”级,则是在舰艏舰尾各一座双联装305mm主炮塔的基础上,在两舷还另布设了双联装203mm副炮炮塔两座,以及三座容纳单装203mm炮的大型炮廓!
  
图说舰炮布局的演变(转载)

图说舰炮布局的演变(转载)
英国的前无畏舰末代“纳尔逊”级,炮备布局亦是如此,舰艏舰尾的双联装305mm主炮塔例行公事外,两舷甲板面上,还各有两座双联装233mm与一座单装233mm副炮炮塔。

图说舰炮布局的演变(转载)

图说舰炮布局的演变(转载)
至于沙俄的末代装甲巡洋舰“留里克”II,则是舰艏舰尾各一座双联装254mm主炮塔,甲板面四角各一座双联装203mm副炮塔。可见,该级舰的主副炮口径之间,已经极大的接近了!

图说舰炮布局的演变(转载)

图说舰炮布局的演变(转载)
此时的海军界,似乎陷入一种怪圈,即愣是没有一个人能够提出将甲板面两舷的副炮塔口径,也提升为主炮塔口径,与主炮塔采取相同的炮型。最终只有费老爹站出来,提及了这个概念,于是出现了多主炮塔化的“无畏”号,世人才回过神来,纷纷效仿!所以“拿骚”级、“河内”级之流,很大程度上就是前无畏舰的舰舷副炮塔升格为主炮塔设计的产物。  
 值得一提的是1900年之前美国建造的“布鲁克林”号装甲巡洋舰,该舰除了在舰艏舰尾各有一座双联装203mm主炮塔外,居然在舰舷甲板面上,还各有一座同样的双联装203mm主炮塔!算是开舰舷炮塔与中纵线主炮塔同型的先河。

图说舰炮布局的演变(转载)

图说舰炮布局的演变(转载)  
但很搞不懂的是,美国设计者的灵感似乎在设计了该舰之后就又隐灭下去了,随后出现的“宾夕法尼亚”级与“田纳西”级装甲巡洋舰,又恢复到了舰艏舰尾两座主炮塔的布局。 
  
(晚期)
主炮炮塔化布局时代进入晚期,其特征就是舰体中纵线上主炮塔背负式设计的出现!所谓背负式布置,就是一座炮塔后面紧挨着一座炮塔,后一座炮塔要比前一座炮塔高一个炮塔的高度,其火炮身管悬在低处炮塔的上方。
以下图的美国“科罗拉多”级为例,可见,舰艏两座双联装406mm主炮塔,二号炮位的主炮塔比一号炮位的主炮塔高一个与主炮塔差不多高度的台座,炮管则伸在一号主炮塔的上方。

图说舰炮布局的演变(转载)
炮塔背负式布局,出现在一战前的列强海军军备竞赛这一时期内。有记录表明,最早出现炮塔背负式布局的舰船,为美国第一级无畏类战列舰“南卡罗来纳”级,包括“南卡罗来纳”号与“密歇根”号。
该级舰在舰艏舰尾方向,均沿舰体中纵线布置了两座双联装305mm主炮塔,前低后高背负式结构。

图说舰炮布局的演变(转载)

图说舰炮布局的演变(转载)

图说舰炮布局的演变(转载)

图说舰炮布局的演变(转载)
 当然,列强在炮塔背负式布局出现后,所建造的无畏类战列舰,并不是就直接全部采取炮塔中纵线背负式布置了,而是先与之前的炮备设计风格相揉合。于是,在一战期间,能看到不少既有部分主炮塔中纵线背负式布置,又有部分主炮塔依旧分布在左右舷或在舰面平面布置的战列舰型。
比如下图的德国“塞得利兹”号战列巡洋舰,可见其舰尾的两座双联装280mm主炮塔采用了中纵线背负式布置,舰艏只有一座双联装280mm主炮塔,而在舰体甲板面的左右舷,居然还以对角布置的方式,错位布放了两座双联装280mm主炮塔。其中右舷的这座炮塔靠前,左舷的这座炮塔靠后,且两者均可通过烟囱之间断开未设置甲板室或舰桥的舰面空缺部分向对面的舰舷方向小角度射击。
线形图可大概看出炮位布局

图说舰炮布局的演变(转载) 
舰尾特写,两座双联装280mm主炮塔背负式布置

图说舰炮布局的演变(转载)
以下两图可见左右舷两座错位式主炮塔在舰面的大致位置

图说舰炮布局的演变(转载)
  
图说舰炮布局的演变(转载)


之所以会出现炮塔背负式布局,应该是与节省舰面空间不无关系........如果两座紧挨着的炮塔串列布置在舰体中纵线上的话,如果为平面安置,两座炮塔等高,这样计算两座炮塔所占舰面的长度为两个炮塔塔身的长度与两个炮管外伸部分的长度。而如果采用高低背负式布置的话,则这两座炮塔所占舰面的长度则为两个炮塔塔身的长度与一个炮管外伸部分的长度,节省了一个炮管外伸部分的长度!
拿意大利海军来说事吧,“但丁”号无畏类战列舰与“加富尔”级无畏类战列舰的舰体长度差不多,“但丁”号采取了四座主炮塔沿舰体中纵线平面串列布置的设计,而“加富尔”级由于舰艏舰尾的四座主炮塔采取了舰体中纵线高低背负式布置,节省下来的舰体空间允许其在双烟囱之间又加塞了一座主炮塔!

图说舰炮布局的演变(转载) 

图说舰炮布局的演变(转载)
殊路同归,战列舰发展到了一战后的假日时代,其炮备布局,已趋于统一化,标准化,即主炮塔全部沿舰体中纵线布置,高低背负式结构。此时的战列舰,已摈弃了主炮塔布置在舰舷的设计,且随着战列舰上层建筑的大型化,连续化,一战时那种主炮塔加塞在烟囱之间或断开的上层建筑之间的设计也消失了,主炮塔无一不是布置在舰艏和舰尾的中纵线上。
英国人从一战前的“虎”号战列巡洋舰开始,踏出了主炮塔只布置在舰艏舰尾中纵线上的第一步

图说舰炮布局的演变(转载) 
而德国则是自一战前的“德弗林克”级战列巡洋舰开始,也踏出了这一伟大趋势的第一步

图说舰炮布局的演变(转载) 
时光飞逝到二战前的条约时代,我们众军迷所耳熟能详的“俾斯麦”级、“胡德”级、“黎塞留”级、“维托里奥.维内托”级、“大和”级等战列舰/战列巡洋舰型,均是这一历史性趋势的产物。

图说舰炮布局的演变(转载) 
  
图说舰炮布局的演变(转载)

图说舰炮布局的演变(转载) 

图说舰炮布局的演变(转载) 
    
图说舰炮布局的演变(转载)

比较有意思的是,奥匈哈布斯堡王朝,作为综合国力在当时世界列强中尚属二流的一个中欧大国,其第一级无畏类战列舰“联合力量”级却是直接采用了四座主炮塔分别在舰艏舰尾两两高低背负式布置的设计。而且强于美国“南卡罗来纳”级的是,“联合力量”级的主炮塔为三联装305mm炮塔!火力更为强劲!该级也被公认为列强各自第一级无畏类战列舰中,主炮布局最科学的!真不知道该不该称哈布斯堡的舰船设计者们为“天才”........可惜这已经是他们的收山之作了,一战后,奥地利与匈牙利分治,且失去了所有的濒海地区,彻底沦落为封闭内陆国家了........

图说舰炮布局的演变(转载)

战列舰炮备布局的革M,也直接带动了巡洋舰甚至驱逐舰型的炮备布局革M!一战后,条约生效后,限定了列强国家大肆建造战列舰,逼得各列强不得不走蹊径,大力发展巡洋舰型!这一时期的巡洋舰,由于又被条约给划定了个A类B类,还限定了排水量。列强不得不尽最大可能在有限的舰体上集中起最大的火力........于是,巡洋舰型的炮备布局,也参照着终极化了的战列舰炮塔布局设计而来。于是列强在20年代到二战前这一俗称的“海军假日”期间建造的所谓的“条约类巡洋舰”,其主炮塔基本为沿舰体中纵线联装化背负式布置。(日本的众级轻巡洋舰除外)
  
图说舰炮布局的演变(转载) 

图说舰炮布局的演变(转载)

图说舰炮布局的演变(转载)

图说舰炮布局的演变(转载)

  
【插曲】副炮甲板炮——炮廓炮——炮塔炮的演变
副炮布局的演变也是舰船炮备布局演变中的一个小分支,但胡子认为其不该与总体布局的演变归在一起,遂单独辟出。
舰船进入蒸汽动力钢质舰体化以后,副炮最初是以加班炮的形式,布置在甲板面上的,有些是带防盾设计的,而有些则是无防盾的“裸炮”。何为防盾?其实就是炮架前方,带有只能防御正前方来袭射弹的装甲围护,而侧面要么没有要么仅有极少部分的遮护,而操炮炮手的身后,则完全处于毫无防护的境况下。
从现存于世的“阿芙乐尔”号防护巡洋舰上的炮位,众人可深切体会到防盾的真正含义
“阿芙乐尔”号上152mm单装炮的侧视与后视

图说舰炮布局的演变(转载)

图说舰炮布局的演变(转载)
而当年“瓦良格”号巡洋舰上的炮位,则是地地道道的“裸炮”,借用梁山某位好汉的浑名,叫做“没遮拦”........

图说舰炮布局的演变(转载)
出于保护副炮炮手安全着想,设计师想出了舰舷炮廓的设计。胡子窃以为炮廓的原生理念应该是船舷耳台........
诸位请看,日舰“高砂”号,注意其舰艏飞桥外侧的那座出挑的耳台里,有座单装120mm副炮。这座耳台居然是半封闭式的,炮位上方为甲板,这尊120mm炮显然是位于舰体主甲板以下的那层甲板上的。这个带顶棚的船舷耳台布局,颇有点萌芽态的炮廓味道........

图说舰炮布局的演变(转载)
真正的所谓炮廓,是指舰炮布置在舰体内部,通过突出舰舷的耳廓形炮门,向外伸出,所以叫做炮廓。由于有了舰舷装甲遮在前面,且耳廓形炮门上随炮架带有可滑动防盾,自然侧舷副炮的生存能力是大为提高了,这也是之后10多年内炮廓炮大行其道的原因。
下图的“哈布斯堡”级前无畏舰,清晰可见双层设计的炮廓

图说舰炮布局的演变(转载)
但炮廓也不是没有缺点的,首先射界有一定的影响,再次,炮廓因为布置在舷壁上,炮口位置较低,且海战时炮廓内的舰炮要射击,是须打开耳廓上的防护板的,这样在高海况条件下,惟恐海水顺炮廓口灌入,炮廓炮的使用较受限制。且在风高浪急的条件下,海浪常激在炮廓炮的炮口上,实难取准.........
故此,到了海军列强假日时节后,列强恢复新一轮的造舰竞赛后,新设计的战列舰,均取消了老式的炮廓设计,而将副炮全部抬升到甲板面上来,安置在全封闭化的装甲炮塔内。如此既满足了副炮塔一定的防护需求,也因炮位抬高而减少了海浪对炮位射击的影响。此外,由于炮塔旋转角度大,无形中也增大了副炮的射界。更有一点是,炮塔化的副炮,为副炮高平两用化设计,提供了便利条件!
如图,美国海军“阿拉斯加”级战列巡洋舰采用的副炮即为双联装127mm炮塔炮,其炮座不仅高出主甲板,甚至还高于三联装305mm主炮塔。

图说舰炮布局的演变(转载)

图说舰炮布局的演变(转载)
  



末言:
盛极必衰,舰船的炮备布局,演变到二战时候,其贯彻于防护/效率/射界等舰炮重要因素的理念已发展到了极致。而二战后,人类海战进入了导弹化时代,舰炮在舰船武备上的主导作用迅速让位给了新兴的导弹武器。导弹化舰船,所装备的舰炮,不仅口径小,而且数量少,甚至某些导弹化舰船压根就不考虑舰炮武器了!这时的舰船炮备布局,在舰船的总体设计理念中,已经不占最重要位置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