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诸痹针灸经典处方分享(一):祛风散寒方,温经散寒方

 云水禅心688 2017-05-21

诸痹针灸经典处方分享(一):祛风散寒方,温经散寒方

新的古籍记载中的各类痹症针灸处方又来了,欢迎持续关注阅读收藏!

祛风散寒方《备急千金要方》

【处方】飞扬、涌泉、颔厌、后顶

飞扬穴位于小腿后外侧,外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之中点直上七寸,当腓骨后缘处;或于承山斜下外开约1寸处取穴。另说“外踝上九寸”,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

诸痹针灸经典处方分享(一):祛风散寒方,温经散寒方

飞扬穴

涌泉穴在人体足底穴位,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处, ,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

诸痹针灸经典处方分享(一):祛风散寒方,温经散寒方

涌泉穴

颔厌穴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上四分与下四分交点处。布有耳颞神经颞支和颞浅动、静脉顶支。

诸痹针灸经典处方分享(一):祛风散寒方,温经散寒方

颔厌穴

后顶穴在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5.5寸。布有枕大神经分支和左右枕动、静脉分支。

诸痹针灸经典处方分享(一):祛风散寒方,温经散寒方

【功用】祛风散寒、通经止痛

【主治】颈项疼、历节汗出

【操作】先平刺后顶。0.5~1寸,再针颔咽穴,平刺。0.5~1寸,最后针飞扬1. 5寸,涌泉1寸。得气后施平补平泻法,留针20分钟,每日1次,7天为1疗程。

【方义】飞扬,飞,指穴内物质为天部之气也。扬,指穴内物质扬而上行也。飞扬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吸热上行,为足太阳经之络穴,可以清热安神,舒筋活络;涌泉为唯一一个人体足底的经穴,为全身腧穴的最下部,乃是肾经的首穴。《黄帝内经》中说:“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主治神经衰弱、精力减退、倦怠感、妇女病、失眠、多眠症、高血压、晕眩、焦躁、糖尿病、过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碍、怕冷症、肾脏病等; 颔厌为手少阳足阳明之会,推动足阳明气血的传递,主治头痛,眩晕,目外眦痛,齿痛,耳鸣,惊痛等;后顶穴在头顶,当百会穴之后,故得名,可祛风、明目;飞扬、涌泉穴在地部,颔厌、后顶居于天部,上下取穴,天部可祛散风寒,地部可疏通经络,诸穴合用,可以上下同治,对颈项疼并历节汗出的病症疗效确切。


温经散寒方《续名医类案》

【处方】肩髃、曲池、支沟

肩髃穴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布有锁骨上神经后支及腋神经和旋肱后动、静脉。

诸痹针灸经典处方分享(一):祛风散寒方,温经散寒方

肩髃穴

曲池穴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内侧深层为桡神经,并有桡侧返动、静脉的分支通过。

诸痹针灸经典处方分享(一):祛风散寒方,温经散寒方

曲池穴

支沟穴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桡神经之前臂骨间背侧神经、正中神经之骨间掌侧神经,以及前臂骨间背侧动脉和前臂骨间掌侧动脉。

诸痹针灸经典处方分享(一):祛风散寒方,温经散寒方

支沟穴

【功用】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主治】痛痹证

【操作】用灸法,每穴各灸3~7壮。

【方义】肩髃穴是手阳明、阳跷脉之交会穴,具通经活络,疏散风热作用,曲池穴为常用的特定穴之一,具有清热合营,通经活络的作用,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是手阳明经经脉之气所入之处,具有清热和营,降逆活络的作用;支沟是手少阳三焦经脉气所行之经穴,能通畅三焦气机,消导瘀滞,祛浊生新,肩髃位于臂部,擅长疏通经络,曲池为阳明之合穴,阳明经多气多血,故曲池可以益气养血,长于疏散风寒邪气,支沟通腑消滞,使邪有路可出;三穴相配,法用灸法,既可温通经脉、疏散风寒,又可泻实消导,有攻有导,祛邪可出,泻中有补,共奏通络止痛,治疗痛痹之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