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物理高考大题你为什么做不对?

 shipqh 2017-05-21

现在好多同学快临近高考的时候,出现了一些焦虑的现象,为什么大题经常丢分,为什么明明会,几乎得不到分?现在,针对这个现象,我们逐一进行分析。

个人认为,同学们首先要进行的内容就是,整理思路!对于任何一道题,许许多多同学都会,拿过来,想都没想就直接写题。把公式当作背诵重点,无脑默公式,这就犯了好多同学容易做错题的一个忌讳。我们知道,每一个公式,都有它的适用条件,都有它的意义,如果简单的把公式堆到试卷上,如果命题人在这里挖一个陷阱,很多同学就会掉进去。

正确的思路是:首先,拿到一道题,不要急着下笔,把题目中,给的条件,用笔给标出来,包括数据,位置,特性,等等条件,然后,建议参考下棋一样的方法,规划出一系列步骤,逐一的进行解决。如果是比较基本的题目,可以采用顺序的方法,在头脑中或者草稿纸中,规划出一个数据链,通过这些条件,得到条件1,再据此得到条件2,逐一解答直到答案。并且,有些题目中的问题,本身就是循序渐进的,可以跟着出题人的思路去走。

如果遇到了比较困难的问题,当结论涉及的条件很多时候,可以假设已经知道结论,反推出条件的思路。当然,如果两种方法都比较复杂,建议采用两种思路结合的方法,寻求一个中间量,然后进行求解。

到了高考备考最后的阶段,建议大家最近的时间掌握上,优先两个思路:1,做错的题目重新做。依旧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有同学可能觉得无聊,但是许多同学容易犯的错误就是特别容易原谅自己,轻松地认为自己是不小心导致的。举个例子,非常简单的判断感应电流方向,如果判断错误,有同学拿回来答案,哦知道了,就稀里糊涂的划过去,殊不知,也许是因为不知道该伸哪只手,或者磁感线方向判断反了。所以对于错题,一定重新做,并且审视自己为什么做错。2,做大题要进行模块化。每道题都有不同的问,即使是一道题,也会有好多考点,按照考点进行模块化分析,做题会清晰而明确,如果看到题直接写公式,容易造成内心疑惑,也有可能做到一半卡住了。

下面,我举一个例子,来给大家说明,这是一道高考题,来自于11年海南。虽然海南卷总体来说是比较简单的,然而这道题有一定的技巧性。

如图,ab和cd是两条竖直放置的长直光滑金属导轨,MNM’N’是两根用细线连接的金属杆,其质量分别为m和2m。竖直向上的外力F作用在杆MN上,使两杆水平静止,并刚好与导轨接触;两杆的总电阻为R,导轨间距为。整个装置处在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磁场方向与导轨所在平面垂直。导轨电阻可忽略,重力加速度为g。在t=0时刻将细线烧断,保持F不变,金属杆和导轨始终接触良好。求

(1)细线烧断后,任意时刻两杆运动的速度之比;

(2)两杆分别达到的最大速度。


这道题,我们重点说思路,一般同学可能会两个导体棒分别去分析受力,但是如果仔细读题,细心的同学会发现,F大小是3mg,重力一共是3mg,即使烧断细线,也可以认为,对于整体,安培力等大反向,可以认为是内力,于是合外力为0,动量守恒,很轻松的求出两根金属棒的速度比是2比1,这样去解决问题,解题速度会快很多。所以,模块化分析的话,我们可以把本题这么分析:1,由于合外力为0,用动量守恒模块。2,由于是电磁感应发电,最终速度是匀速,应用模块就是电磁感应发电最大速度的题,安培力等于其他外力。3,由于需要算安培力,用电学模块,i=U/R,E=Blv

 

下面,我们再举一例,这道题是关于力学的。

如图所示,在竖直平面内,由倾斜轨道AB、水平轨道BC和半圆形轨道CD连接而成的光滑轨道,AB与BC的连接处是半径很小的圆弧,BC与CD相切,圆形轨道CD的半径为R.质量为m的小物块从倾斜轨道上距水平面高为h=2.5R处由静止开始下滑.求:
(1)小物块通过B点时速度vB的大小;
(2)小物块通过圆形轨道最低点C时圆形轨道对物块的支持力F的大小;
(3)试通过计算说明,小物块能否通过圆形轨道的最高点D


分析:在做这个题的时候,难度虽然不难,但是首先要进行过程的分析,这道题比较简单,第一个过程,机械能守恒,重力势能变成了动能,所以模块1是变化的重力势能等于得到的动能。第二个过程,匀速直线运动,没有任何改变,第三个过程,动能变成重力势能,依旧应用1题中的模块,还有重力和支持力沿着半径方向的合力充当向心力(这点请特别注意,一定不要认为合力充当向心力,而是沿着半径方向的合力充当向心力,这在一般地点而不是最高点的时候恰好掉落轨道时特别重要),假设能通过最高点,还必须满足重力恰好提供向心力的条件,所以模块2就是根据受力分析和向心力计算通过最高点的速度,据此算出D点需要的动能,就可以解决问题。

解:(1)物块从A点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
由机械能守恒得:


解得:


(2)物块从B至C做匀速直线运动
vC=vB物块通过圆形轨道最低点C时,做圆周运动

根据牛二律,得:


∴F=6mg.

(3)设物块能从C点运动到D点,
根据动能定理:

解得:


物块做圆周运动,通过圆形轨道的最高点的最小速度设为vD1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恰好没有压力通过最高点D

这道题还有一个小技巧,就是在力学题目中,遇到需要动能和向心力转化的题目的时候,细心的同学可能会发现一个事,就是,向心力和动能里都带有mv2,所以如果想通过动能变成向心力,只需乘以2并除以R即可。这个小技巧可以很快捷的求出,在最低点对圆弧轨道的压力是6mg,并且,根据本题也可以推断出,从2.5R的地方静止下滑,在没有任何阻力的情况下,可以恰好通过一个半径为R的圆弧轨道,这个小结论在小题中,非常有用。

此类题目还可以进行扩展,比如,BC之间设置另一个小球,让它们发生碰撞,可能是完全弹性碰撞,或者完全非弹性碰撞。碰撞以后再滑上轨道,举一反三。

所以,希望大家在做题时候,不要急于列公式,先整理清楚思路,再去做题,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要想把题做的又快又准,必须需要整理清楚思路再做题。

教师简介

任志鹏,来自于天津南开大学的理科高才生,高考理综成绩288分,善于抓住题目中各种特点进行技巧性解题,让学生们开心中掌握方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