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细胞减少症怎么艾灸?白细胞减少症的艾灸治疗方法

 hmverve 2017-05-22

病症概述

白细胞减少症是指周围白细胞计数持续下降所引起的一组症状,亦即指循环血液中的白细胞计数持续低于4.0×109/L,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多由理化因素、感染以及相关疾病,通过人体变态反应和对造血细胞的直接毒性作用,或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或破坏周围血液的白细胞而引起。本病根据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白细胞减少症。一般轻度减少的患者临床上不出现特殊症状,多表现为原发病症状。中度和重度减少者易发生感染和出现疲乏、无力、头晕、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

本病属于中医学“虚劳”、“虚损”的范畴。多因脾胃气虚,气血生化无源,不能化血生精,益肾生髓,致使精血不足,肌体失养所致。

2病理阐述

结合中性粒细胞的细胞动力学,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可大致分为三类:中性粒细胞生成缺陷,破坏或消耗过多,分布异常。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机制复杂,可以是单一因素,但更多是多因素综合作用所致。

(1)中性粒细胞生成缺陷

①生成减少:.细胞毒性药物、化学毒物、电离辐射是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最常见原因,可直接作用于干细胞池和分裂池,破坏、损伤或抑制造血干细胞及早期分裂细胞。某些药物可干扰蛋白质合成或细胞复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另一些药物的作用与剂量无关,可能是由于过敏或免疫因素引起。可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药物;影响造血干细胞的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由于中性粒细胞生成障碍而引起减少。骨髓造血组织被白血病、骨髓瘤及转移瘤细胞浸润也可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异常免疫和感染致中性粒细胞减少是通过综合性机制起作用的,异常免疫因素(如抗造血前体细胞自身抗体)及感染时产生的负性造血调控因子的作用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机制;某些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如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病机制可能是由于造血干细胞缺陷而导致中性粒细胞生成减少。

②成熟障碍:维生素B12、叶酸缺乏或代谢障碍,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由于粒细胞分化成熟障碍,造血细胞阻滞于干细胞池或分裂池,且可以在骨髓原位或释放入血后不久被破坏,出现无效造血。

(2)中性粒细胞破坏或消耗过多

①免疫性因素:中性粒细胞与抗粒细胞抗体或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而被免疫细胞或免疫器官破坏,见于自身免疫性粒细胞减少、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Felty综合征)及同种免疫性新生儿中性粒细胞减少。某些非细胞毒药物或病原微生物(如肝炎病毒)进入机体形成的半抗原能与粒细胞的蛋白质结合为全抗原,从而诱发产生针对该抗原的抗体使粒细胞被破坏。

②非免疫性因素:病毒感染或败血症时,中性粒细胞在血液或炎症部位消耗增多;脾肿大导致脾功能亢进后,中性粒细胞在脾内滞留、破坏增多。

(3)中性粒细胞分布异常

①中性粒细胞转移至边缘池导致循环池的粒细胞相对减少,但粒细胞总数并不减少,故多称为假性粒细胞减少。可见于异体蛋白反应、内毒素血症。

②粒细胞滞留循环池其他部位,如血液透析开始后2~15分钟滞留于肺血管内;脾肿大,滞留于脾脏。

3临床表现

(1)症状

白细胞减少症起病缓慢,可无特殊症状,多数患者有头晕乏力,心悸失眠,四肢酸软,食纳减退,低热自汗等症状;易见口咽部肿痛及黏膜溃疡,反复感冒,尚可有中耳炎、支气管炎、肺炎、肾盂肾炎等继发感染;继发于其他疾病者有原发病的临床表现;粒细胞缺乏症大多起病急骤,畏寒或寒战,高热出汗,头痛,关节痛,全身疲乏,严重者或见吞咽困难,谵妄,甚或昏迷。一旦细菌入侵,发生继发感染时再度寒战,高热、头痛及咽痛,口腔、咽峡、肛门、阴道等黏膜处均有坏死性溃疡,甚至可迅速发生败血症或脓毒血症而死亡。

(2)体征

早期见口腔、咽部溃疡,其后发生黏膜坏死变化,扁桃体红肿,常有灰白色覆盖物,也可触及颌下、颈部淋巴结肿大。

(3)实验室检查

①血常规:白细胞减少症时,红细胞、血红蛋白与血小板多数正常,而白细胞总数常在2.0×109/L~4.0×109/L之间,淋巴细胞百分率相对增加,伴不同程度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常有明显的中毒性颗粒,单核细胞于恢复期可增多。粒细胞缺乏时,红细胞与血红蛋白正常或稍低,中性粒细胞重度减少,其细胞核常呈固缩,胞质内出现空泡,中性颗粒染色不显或出现粗大颗粒。当恢复期时,血涂片可出现中幼或晚幼粒细胞。

②骨髓象:骨髓检查是严重粒细胞减少症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可以了解粒细胞的增殖及成熟情况,有时还可明确有无肿瘤细胞的转移。一般白细胞减少症者,骨髓多无明显异常变化。粒缺者,红系及巨核系正常,粒细胞总数降低,尚停留在早幼粒细胞或中幼粒阶段。有的骨髓中粒细胞完全缺乏,因而红系及网织红细胞相对增多,浆细胞及淋巴细胞也相对增多,胞浆中可见中毒颗粒及空泡,粒细胞分叶过多。

③肾上腺素试验: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0.3毫升,20分钟后白细胞计数升高达注射前水平的1倍以上,提示粒细胞分布异常的假性粒细胞减少。

4灸治案例

1.艾炷灸治化疗引起白细胞降低114例报告 黄喜梅 陈惠玲 郭秀梅 中医杂志 1990,102:38

治疗方法:将艾绒放在平板上,用手搓捏成半个红枣大小的艾炷。把鲜姜切成直径约2~3cm、厚约0.2~0.3cm的薄片备用。取大椎、膈俞(双)、脾俞(双)、胃俞(双)、肾俞(双)等穴。施以隔姜灸,当艾炷将燃尽,患者感到灼痛时,易艾炷再灸。每穴灸3壮,灸完后以局部皮肤红润、但不起泡为度,每日1次,连续1~9天。每灸3天查血常规1次。经查血验证白细胞升至4000/mm3以上者,则随时停止治疗。治疗期间患者停用任何有提升白细胞作用的药物。

治疗结果:经治疗114例患者显效51例,良效34例,有效19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91.2%。表明绝大多数患者的白细胞可在短期内得到迅速回升。

2.升白膏灸脐为主治疗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初步观察 王世彪 何继红 李生福 中级医刊 1993,28(11):53~54

治疗方法:采用自制升白膏灸脐为主,配合灸大椎、三阴交、脾俞、胃俞、肾俞、膈俞穴治疗。升白膏的制备:取附子20g、黄芪60g、穿山甲20g、当归20g、鸡血藤20g研为细末,加黄酒100ml,鲜姜汁100ml,倒入锅中加热,煎熬至黏稠状,然后与冰片2g混合,捣融如膏备用。治疗时取膏药制成厚0.3~0.5cm、直径2~3cm的圆药饼,置于神阙穴和配穴上,使其自然燃烧,当燃到患者有灼热感时,易炷再灸,每穴灸7~14壮。灸毕移去艾灰,保留药片,复以麝香膏封固。每日取神阙及2个配穴灸贴1次,6次为1个疗程,可持续治疗1~3个疗程。

治疗结果:治疗37例化疗后白细胞降低患者显效31例,有效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达91.89%。

3.隔姜灸治疗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症临床观察 姚俊青 北京中医 1998,(2):40~41

治疗方法:将68例患者分为隔姜灸36例、对照组32例。隔姜灸组取穴:大椎、膈俞(双)、胃俞(双)、脾俞(双)、肾俞(双)、艾炷隔姜灸,每穴连灸3壮,灸后以穴位局部皮肤红润为度,每日1次。药物对照组:鲨肝醇100mg,利血生20mg,每日3次口服。以上各组12天为1个疗程,治疗中6、8、10天各查血常规1次。

治疗结果:治疗12天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白细胞计数均升高,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

4.艾灸防治化疗致白细胞减少症46例疗效观察 邓宏 龙顺钦 吴万艰 新中医 2007,39(6):90~92

治疗方法:将46例患者分为2组,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方法观察,艾灸组在化疗同时艾灸足三里、三阴交,具体操作为患者取端坐位,充分暴露穴位,采用温和灸法,点燃艾条后,对准穴位施灸,灸火距皮肤约1.5cm,以患者局部感到温热而不灼痛、局部皮肤呈现红晕为度。每天1次,每穴每次灸10分钟,先灸足三里,再灸三阴交,灸毕轻轻按摩穴位3分钟。艾灸由化疗第1天开始,连续10天,每天监测血常规。

治疗结果:艾灸组发生III~IV度白细胞减少的例次较非艾灸组明显减少,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艾灸组住院时间平均(10.5土1.09)天,非艾灸组平均(15.71±2.04)天,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5.温和灸治疗肿瘤放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87例临床观察 李秋荐 裴兰英 郭英昌 江苏中医药 2007,39(1):41

治疗方法:将159例放化疗后白细胞减少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取穴:足三里、血海、合谷、脾俞、肾俞。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上述穴位约距皮肤2~3㎝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8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1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西药利血生10~20mg、沙肝醇20~40mg,每日3次口服,3周为1个疗程。

治疗组87例患者显效48例,有效28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87.4%。对照组72例患者显效20例,有效29例,无效23例,总有效率为68.1%。治疗组治疗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结果,有显著性差异。

6.艾灸治疗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症30例疗效观察 王晓 黎治平 竺家剥 江西中医药 1995,26(3):48

治疗方法:采用无锡市红星药条厂制作的清艾条作灸料。选穴:大椎、双合谷、双三阴交、双足三里。方法:患者取端坐位,充分暴露腧穴部位,点燃艾条一端后进行穴位施灸,灸火距皮肤约1.5㎝,采用温和悬灸法,以患者但感局部温热而不灼痛,局部皮肤呈红晕为度。每日灸1次,每穴各灸10~15分钟,灸毕各穴位轻轻按摩3~5分钟,连灸10天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每3、6、10天查血常规1次,血常规恢复正常后,即可停止治疗。

治疗结果:治疗30例患者显效17例,有效7例,无效5例。

7.穴位注射配合艾灸治疗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研究 刘萍 刘艳 唐强 辽宁中医杂志 2003,30(3):213~214

治疗方法:将恶性肿瘤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86例,随机分为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配合艾条温和灸治疗组和升白药口服组,治疗组采用穴位注射法,患者取平卧位,取双侧足三里、血海。常规消毒,取2支5ml注射器,7号针头各抽取黄芪注射液5ml,直刺进针得气,回抽无血后,每穴缓慢推注药液2ml,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艾灸法,取大椎、双侧足三里、三阴交。选用纯净艾条,采用间接温和灸法,距穴适宜距离,灸至皮肤红晕,每穴10分钟,总治疗时间50分钟。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同一实验对象两种方法,每日间隔2小时分别进行治疗,两种疗法疗程间保持同步。对照组予沙肝醇100mg、利血生20mg,每日3次口服。

经治疗,治疗组的白细胞计数明显上升,接近恢复正常,而对照组的白细胞计数上升较少,2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8.铺灸治疗白细胞减少症66例 何天有 上海针灸杂志 2004,23(1):19

治疗方法:让患者俯卧于床上,裸露背部,沾姜泥中的姜汁擦铺灸部位,将中药扶正通督散均匀撒在擦有姜汁的部位(胸10~腰5督脉为中线波及两侧夹脊穴),将姜泥铺在药末之上,将纱布用水浸湿,折成3层置于姜泥上,再将艾绒制成艾炷(上窄下宽)置于纱布上如长蛇状分上、中、下点位点燃,让其自然燃烧,待患者有灼热感时,将艾绒去掉,再续艾炷1壮灸之,2壮为1次,间隔1周治疗1次,6次为1个疗程,满1个疗程后进行疗效统计。

治疗结果:66例中,治愈38例,占57.6%;好转26例,占39.4%;无效2例,占3.0%,总有效率为97.0%。

9.隔姜灸治疗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症 赵喜新 路玫 朱霞 中国针灸 2007,27(10):715~720

治疗方法:隔姜灸组①取艾绒适量,放在掌心揉搓成团捏成底面直径约25㎜、高约30㎜的圆锥型艾炷共36个。②将姜块切成直径35~40㎜、厚约3~4㎜的姜片,并在姜片上用直径约1㎜的钢针均匀地刺透20~30下。③烧杯或茶缸装入一半水。④白棉布对折。治疗方法:①病人俯卧,全身放松,铺垫舒适,暴露背部。②在大椎、膈俞、脾俞、胃俞、肾俞,各平放1块准备好的姜片。③在病人背部两侧及下部未灸部位用双层白棉布覆盖。④点燃9个艾炷(从上部点燃),放在病人背部腧穴的姜片上,施灸。⑤当病人感觉到灸痛时,开始点燃第2组9个艾炷,以准备第2轮施灸。⑥医者一手持镊子,一手端装有水的烧杯(或茶缸),在病人感到灸痛时,夹起在病人背部腧穴处燃烧的艾炷放入瓶子中淹灭,姜片不动,即刻放上第2个刚点燃的艾炷。⑦每个穴位连续4壮以被灸腧穴处出现4~6㎝直径大的红晕、但不起泡为佳。⑧每穴4壮灸完后,用白棉布将被灸部位盖上,再盖上被子(单),医者隔着被子轻轻按摩被灸部位,直到病人不感姜片温热时,即结束治疗。每天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中药组口服中成药参芪片、强力升白片,各每日3次,每次4片,连服10天。

治疗结果:经治隔姜灸组明显优于中药组,有显著性差异。

10.针灸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放化疗后白细胞降低症65例 黎治平 江西医药 1995,30(3):355~356

治疗方法:根据患者表现采用温针法或温和灸法。主穴:足三里(双)、三阴交(双)、大椎。配穴:肾俞(双)、脾俞(双)、胃俞(双)、膈俞(双)、血海(双)。温和灸每次取主穴2穴,配穴2穴。艾条施灸穴位约0.5~1㎝,每穴每次约灸10分钟,以穴位局部皮肤潮红为度,将艾条截成长约2㎝的小段,点燃后插于针柄之上,每次灸2小段药条,每日1次,配穴则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随证加减,并施以相应的补泻手法,每次留针约30分钟,其间运针2次。治疗期间停用提升白细胞的药物及输血治疗。

治疗结果:治疗获显效者35例,有效者25例,无效者5例,总有效率为91.9%。

11.针灸治疗白细胞减少症84例 隋胜莲 刘秀珍 中国民间疗法 2004,12(2):16~17

治疗方法:主穴:足三里、三阴交、血海、脾俞、膈俞;配穴:肝俞、肾俞、合谷、内关。每次取主穴1~2对,配穴2~3对,进针1寸后轻捻转,慢慢提插,使出现酸胀感,同时主穴加艾条灸20~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效不佳者可配合针刺耳穴,取穴肝、脾、肾、内分泌、肾上腺,留针30~4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治疗效果:本组经治疗痊愈67例,好转12例,无效5例。停止治疗6个月后随访,有12例疗效巩固。(疗效评定标准:痊愈:白细胞恢复至4.0×109/L以上;好转:白细胞在原基础上提高2.5×109/L以上,但尚未达到正常水平;无效:治疗1个疗程后白细胞无上升而改用其他方法治疗。)

12.针灸治疗恶性肿瘤化疗致白细胞减少症36例临床分析 李昕 中国当代医药 2009,6(24):142

治疗方法:白细胞减少症针灸治疗方法:令患者取俯卧位于治疗床上并将背腰部充分暴露。在膈俞、膏肓俞、大椎、脾俞、肾俞穴上各放一约5mm、直径约4cm、中间用针刺有10余个针眼的鲜姜片。接着将做成如半粒花生米大小的艾绒柱放于鲜姜片上,用线香于艾柱上端点燃,令其自燃至成艾灰后鲜姜片不动只去艾灰,再如前法施灸至患者有温热感向局部肌肉内渗透、但不致灼痛、烫伤为度。达到预期效果后将鲜姜片拿掉,令患者换取仰卧位,将一侧下肢膝关节以下暴露,常规消毒后毫针直刺足三里1.5寸;血海、三阴交、悬钟直刺1寸,施以捻转、平补、平泻手法各1分钟,留针30分钟并每隔10分钟加强捻针1次。下肢穴位左右隔日交替施术,每日1次,10次1个疗程。

本组选择恶性肿瘤末次化疗患者轻中度白细胞减少者36例,行中医针灸治疗后,白细胞达到正常的时间为3~7d。平均5d。以上患者均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

13.隔姜灸治疗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38例 张淑君 冯福海 上海针灸杂志 2001,20(3):28

治疗方法:(1)观察组采取艾灸方法进行升高白细胞数值。取大椎、膈俞、脾俞、胃俞、肝俞、肾俞穴,以上背俞穴均取双侧。将艾绒制成直径为1.5cm,高约1.8cm~2cm(约2g重)的圆锥形艾炷,将鲜生姜切成直径为2cm~3cm,厚0.3cm的薄片,并且用针在姜片上扎上数孔备用。患者取俯卧位,暴露背腰部,选择上述穴位,每次置鲜姜片1片,把艾炷点燃后分别放在姜片上,使其自然燃烧,当艾炷燃烧到约4/5时,患者自觉皮肤有烧灼感时,快速将艾炷移下。再施行第2壮,这样每个穴位上施灸5壮。灸后穴位局部以出现皮肤红润,但不起泡为佳。每日1次,连灸9d治疗期间,要在第3d、第6d、第9d复查白细胞值1次。(2)对照组取双侧足三里、三阴交,随症取百会、气海、血海、膈俞、关元。针刺得气后,施以提插与捻转相结合的补法,每日治疗1次,连治9d。在治疗期间,也分别在第3d、第6d、第9d复查白细胞值1次。

治疗结果:观察组38例,显效25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有效率94.7%;对照组38例,显效14例,有效14例,无效5例,有效率86.8%。表示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14.针灸配合中药治疗白细胞减少症46例 徐琳 针灸临床杂志 2003 19(6):17~18

治疗方法(1)针灸治疗针刺取穴合谷、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绝骨、太溪,常规消毒后,用30号2寸毫针进针,针用补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且关元、足三里、三阴交三个主穴加用温针灸,每日1次,15日为1疗程。(2)中药治疗以自裁补血生白汤加减。组方为西洋参6g、黄芪30g、当归9g、山萸肉15g、阿胶6g、鸡血藤15g、砂仁6g。脾胃虚弱型可加白术、陈皮等,肾精亏虚型可加女贞子、枸杞子、牛膝等。

治疗结果:46例中,治愈31例,占67.4%;好转12例,占30%;无效3例,占6.5%;总有效率93.5%。

15.穴位注射治疗白细胞减少症41例 赵立明 赵光毅 中国针灸 2002,22(5):342

治疗方法:(1)治疗组取大椎、足三里穴,皮肤常规消毒,抽取黄芪注射液(上海福达制药有限公司生产)2ml,4g。大椎、足三里穴垂直刺入0.5~1寸深,大椎穴针尖稍向椎体方向斜刺,待得气后,回抽无血时,方可缓慢注药,每穴1ml,出针后以消毒干棉球压迫针孔,防止出血或药液流出。隔日1次,7次为一疗程,治疗中停用升白细胞药物和抗甲状腺药物。治疗2个疗程(14日)后统计疗效。(2)对照组口服利血生20mg/次,鲨肝醇50mg/欠,VitB420mg/次,1日3次,14日为1疗程。治疗1个疗程(14日)后统计疗效。

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21例,治愈14例,占66.7%;显效4例,占19.0%;好转2例,占9.5%;无效1例,占4.8%,有效率95.2%。对照组20例,治愈4例,占20.0%;好转8例,占40.0%;无效8例,占40.0%,有效率60.0%。两组有效率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显着(X2=7.39,P<0.01),说明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疗效标准:治愈:症状消失,白细胞计数5.1×109/L以上。显效:症状基本消失。白细胞计数4.6~5.1×109/L。好转:症状改善,白细胞计数4.1~4.5×109/L。无效:症状无改善,白细胞计数4.1×109/L以下。)

16.隔姜灸治疗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症: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赵喜新 路玫 朱霞 中国针灸 2007,27(10):715~720

治疗方法:(1)隔姜灸组:①操作准备:取艾绒适量,放在掌心揉搓成团,捏成底面直径约25mm、高约30mm的圆锥型艾炫,共36个。将姜块切成直径35~40mm、厚约3~4mm的姜片,并在姜片上用直径约1mm的钢针均匀地刺透20~30下。烧杯或茶缸装入一半水。白棉布对折。②治疗方法:病人俯卧,全身放松,铺垫舒适,暴露背部。在大椎、膈俞、脾俞、胃俞、肾俞,各平放1块准备好的姜片。在病人背部两侧及下部未灸部位用双层白棉布覆盖。点燃9个艾住(从上部点燃),放在病人背部腑穴的姜片上,施灸。当病人感觉到灸痛时,开始点燃第2组9个艾炷,以准备第2轮施灸。医者一手持镊子,一手端装有水的烧杯(或茶缸)在病人感到灸痛时,夹起在病人背部脆穴处燃烧的艾住放入瓶子中淹灭,姜片不动,即刻放上第2个刚点燃的艾炫。每个穴位连续4壮,以被灸脆穴处出现4~6cm直径大的红晕、但不起泡为佳。每穴4壮灸完后,用自棉布将被灸部位盖上,再盖上被子(单),医者隔着被子轻轻按摩被灸部位,直到病人不感姜片温热时,即结束治疗。③每天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2)中药组口服中成药参蔑片[(90)卫药准字Z-13号]、强力升白片[(1992)川卫药准字006702],各每日3次,每次4片,连服10天。

治疗结果:隔姜灸组113例,治疗10天治愈后95例,治愈率84.1%;15天随访治愈为96例,治愈率为85%;中药组108例,10天后治愈38例,治愈率35.2%;15天随访治愈为58例,治愈率为53.7%。可知治疗10天、15天随访白细胞减少症治愈率,隔姜灸组优于中药组,卡方检验,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补充说明

白细胞减少症隶属祖国医学“虚劳”范畴。虚劳病因不外乎外邪和内伤,外邪包括病毒、细菌、药物、放射线等,内伤则取决于禀赋体质的强弱及情志所致,外邪内伤互为因果。以致气血亏损、阴阳失调、脏腑虚损而发病。如《景岳全书》所云:“虚损之由……无非酒色劳倦、七情、饮食所致,或先伤其气,气伤必及于肾,或先其精,精伤必及于气”,阐明了本病的病因病机。《杂病源流犀烛》:“虚损痨瘵,真无病也。虚者,气血之虚。损者,脏腑亏损,虚久致损,五脏皆有。”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五脏之中关键在脾肾。故脾肾亏虚是本病之根本,故针灸及中药治疗均着眼于补脾益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