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病才能防病

 简易乾坤 2017-05-22


知病才能防病

作者:张兆端       来源:学习时报20170517第五版

  深化全面从严治党,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要求党员干部认真参加党内政治生活,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使“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成为常态。只有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和道德修养,对自身的优劣长短特别是缺点毛病保持自知之明,党员干部才能自觉防“病”。

  现实中,人们最忌惮的事情就是生病,最忌讳的是别人知道或别人说自己有病,最大的毛病就是不知道或不承认自己有毛病。这看似人之常情,实则危害极大。《说文解字》中说:“病,疾加也。”病,一般是指人在生理上或心理上出现异常的症状,轻者影响人的身心健康,重者则可危及人的生命。相对于人们肌体生理上的疾病,除了少数不治之症外,人们心理上、思想上的毛病往往危害更大、更难以治理。先贤圣哲们指出的为政者在求知为学和修身处事方面常犯的几种毛病,值得今人反思。
“不知”之病
  道家创始人老子说:“知不知,尚(通‘上’)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道德经·第七十一章》)老子认为,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道的,这才是最高明的。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就是毛病了。有“道”的圣人没有这种缺点,是因为他把缺点(即“不知知”)当成一种毛病自觉加以防治,所以他才不会犯这种毛病。老子强调:“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道德经·第三十三章》)人们常犯的毛病是既不知人,又不自知。不少人只盯着甚至夸大别人的缺点,忽视别人的优点;只关注甚至夸大个人的优点,无视个人的缺点,一切自我感觉良好。在人贵有自知之明的问题上,儒家学说也有非常相似的观点。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孔子指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真正有修养的人,不忧虑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只担心自己没有本事。善于知人知己,注重潜心学习和修养自身,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上,这才是为人处世、为学为政的正确态度。相反,一知半解,不懂装懂;弄虚作假,沽名钓誉;装腔作势,卖弄“斯文”等,实乃人生之大忌。
“病舍其田”
  孟子说:“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孟子·尽心下》)孟子认为,言语浅近而意义深远的,是善言;操守简约而施与广博的,是善道。君子的言语讲的虽是平常之事,却蕴涵着深刻的道理;君子的操守从修养自身开始,最终追求的是使天下太平。孟子指出,人们的毛病往往在于放弃自己的田地不去耕种,却跑到别人的田里去除草——要求别人很多、很严格,要求自己却很少、很轻松。现实社会中,确实有那么一些人,自己的本职工作没有做好,却老是插手别人的事务;自己不去干事创业,却惯于在别人背后指手画脚、评头论足,竭尽嘲讽甚至诬陷之能事。那些“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者,其实是没有注意看看自己田里有没有杂草,而把眼睛只盯在别人的田里。所以才会出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的情况,结果是“荒了自己的地,种了别人的田”。这些“瞒心昧己”的人,就是孟子所诊断出的病人。正常的人应当是先种好自己的责任田,求实务本,然后才去推己及人,正己而后正人。
讳疾忌医
  法家集大成者韩非讲过一则典故说,名医扁鹊去拜见蔡桓公。他在桓公面前站了片刻,便对桓公说:“主公有病,病在皮肤,若不及时医治,恐怕要严重起来。”桓公一听,便有些不快,摇头说:“我身体很好,没有病。”扁鹊走后,桓公对左右冷笑道:“这些医生就喜欢医治没有病的人,以显示自己的医术高明。”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见桓公。观察他的气色后说:“主公有病,病在血脉,若不抓紧医治,将会更加严重。”桓公听后十分不乐,扭头不理。扁鹊只好退了出来。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见桓公,心情沉重地说:“主公有病,病在肠胃,再不医治,将更加严重!”桓公听后,勃然作色。扁鹊喟然长叹,摇头而去。又过了十天,扁鹊第四次去见桓公,一见桓公,二话没说,转身就走。桓公觉得蹊跷,派人追问。扁鹊痛心地说:“病在皮肤,可用药水热敷;病到血脉,可用针灸治疗;病入肠胃,可用汤药;现在病入骨髓,已经没有什么办法了。”过了五天,桓公浑身疼痛,赶忙派人去请扁鹊,扁鹊早已连夜逃往秦国了。很快,桓公就死掉了。故事结尾,韩非总结说:“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蚤(通早)从事焉。”(《韩非子·喻老》)所有的问题,都应赶在刚露细小苗头时及早加以处置,才能防患于未然。韩非借上述典故说明“有形之类,大必起于小;行久之物,族必起于少”的道理,并以此解读《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所谓“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后人由此典故提炼出成语“讳疾忌医”,指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掩饰缺点、错误,不愿改正,结果因小失大。
  坚持批评和自我批评,倡导“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是党的优良传统。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关键还在于党员干部个人要有良好的党性修养、道德修养和自觉遵纪守法的意识,尤其要对自身的缺点毛病保持自知之明,并努力克服之。即老子所谓“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