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覃怀人物 || 焦作历史上的宰相

 陋斋闲人 2017-05-22


 —在这里认识焦作,读懂覃怀—



山东淄博临淄区管仲纪念馆管子塑像


宰相是在国君之下,辅助国君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夏商时称巫师,西周春秋时称公卿,战国以后称宰相,虽然宰相这个称呼最早出现在战国的后期,但宰相的官职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春秋初期。楚武王设置的“令尹”,齐桓公、秦穆公设置的“相”,都是早期的宰相职务,辅助齐桓公建立霸业的管仲,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杰出的宰相。

宰相是从国君家臣发展起来的,“宰”本是君主总管家的称呼,“相”是辅佐之意,用家臣的头目管理国事,这就是宰相的实质。

秦统一以后,宰相的正式官称是丞相,有时分置左右,以右为上,称右丞相、左丞相。汉初沿袭秦制,以丞相或左右丞相为宰相之职。汉武帝后期,宰相的职权逐渐转移到尚书台长官的手中。领尚书事、录尚书事、尚书令、中书令等就成了新的宰相之职。西汉末期,丞相改为大司徒,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三公。三公仍是挂名的宰相,并无实权。隋、唐两代,都不设丞相、相国,三省长官(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并称宰相,成为正式的“三省六部制”体制。宋时,宰相的称呼多次变更。元代,任宰相职务的左右丞相,是平章政事,副相是左右丞、参政知事。清代实际任宰相职务的,是康熙时的“南书房行走”,雍正以后的“军机大臣”。

宰相虽然地位很高,但本身并无独立的权力。宰相职权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参与机密事件,参加诏令的起草、审议与传达。

宋太祖赵匡胤与宰相赵普


秦汉以来,焦作地区担任宰相的共有六人,其中温县四人、中站区二人。


石  庆


焦作历史上的第一个宰相是温县人石庆。石庆为西汉前期重臣“万石君”石奋的第四子。由于石奋一生严于律己,治家有方,所以石庆自幼受到良好的家教和礼仪熏陶,从而成为一个品尝兼优、为人忠厚、办事谨慎的人。他历任内史、太仆、齐相。在齐国任国相时,《史记》云:“举齐家皆慕其家行,不言而齐国大治,为立石相祠。”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皇上立太子,在众卿的推荐下,石庆由沛郡太守调任为太子太傅。七年后,于元鼎二年(前115年),石庆升任御史大夫,成为朝中重臣之一。元鼎五年(前112年)九月,丞相赵周因罪罢免,汉武帝任石庆为丞相,封为牧立侯。

当时,正值多事之秋。对外,南诛两越,东击朝鲜,北逐匈奴,西伐大宛;国内多事,天子巡狩海内,修古神祠,封禅兴礼乐,河水泛滥,十余郡受灾。石庆忠心耿耿,辅助汉武帝抗外患、扩疆域、治国度、强国民、推儒学、兴礼乐,从而使汉朝逐渐走向强盛。因此,石庆深受皇上信任,先后于相位九年。汉武帝太初二年(前103年),终生鞠躬尽瘁的石庆死于丞相位上。事后,汉武帝赐他谥号“怡侯”。

石庆给父亲亲自浣衣


蔡  义


焦作的第二个宰相是温县人蔡义(约前155-前70年)。蔡义少年时,博览群书,勤学好问。长大后,他投靠时任大司马、大将军霍光府下,做专门讲解诗经的给事。因其家贫,便天天步行去将军府。几位热心的同僚便商议筹资为他购置了一部小牛车,供其乘坐。几年后,他调任盎城门侯。

后来,汉昭帝刘弗陵下诏书招募能讲解韩诗的书生。蔡义以满腹经纶、伶牙俐齿、说古论文、讲道言理令皇上大悦。于是朝廷破格提拔蔡义为光禄大夫给事中。数年后,昭帝又拜其为少府,执掌山海地泽之税。三年后,因其功绩显著,元凤六年(前75年)十一月,朝廷又将蔡义升迁为御史大夫,与丞相杨敞、大司马大将军霍光合称朝廷“三公”,共同协助皇帝持理朝政。

元平元年(前74年)七月,昭帝驾崩,由大司马、大将军霍光主持朝政。霍光和丞相杨敞、御史大夫蔡义率诸卿百官迎立昌邑王刘贺为帝。然而,仅二十七天,即发现刘贺与先帝昭帝宫人蒙氏等淫乱。于是蔡义积极协助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张安世等重臣废昌邑王,更立十八岁的阳武侯刘询为帝,即汉宣帝。其间,丞相杨敞病重,蔡义不顾自己年高体弱,代丞相日夜操劳,为稳定大局做了大量工作。一月余,丞相去世,蔡义继任为丞相,封为阳平侯。

此时蔡义已年高八十有余,但他以坚强的意志,为国为民鞠躬尽瘁,谨慎处事,积极与诸臣为年轻新皇帝出主意、制政策。对外抗匈奴,保边疆;对下轻徭薄赋,助生产,利民生。然而有奸人散布谣言,说主持朝政的大将军霍光不选贤才为宰相,草率使用独揽大权的人。霍光于是召集侍中左右及官属们说:“选用当过皇上老师的人为宰相,这有什么可说的?流言飞语不可乱传,要辟谣,更不可外传于天下。”于是,蔡义得到了重臣的信任和支持。他日夜操劳,为西汉中期盛世的延续,作出了贡献。

本始四年(前70年)六月,为相四年的蔡义终于积劳成疾,死于任上,皇上谥号“节侯”。


常  衮


焦作的第三个宰相是温县人常衮。常衮,字夷甫,生于唐玄宗开元十七年(730年),卒于唐德宗建中四年(784年)。他在广德元年以右补阙充翰林学士,永泰元年授中书舍人,不久任考功员外郎。其间宦官鱼朝恩恃宠专权,群臣竞献珠宝邀宠。常衮上书曰:“所贡宝物,源出于民,是敛怒以媚上也,请皆还之。”代宗赞许,加封常衮为集贤院学士。大历九年升礼部侍郎。常衮连续三年主科考,处事谨慎,墨守成规。他于大历十二年拜相。杨绾病故后,常衮独揽朝政,以文辞出众而又登科为用人标准,堵塞买官之路。对朝中众官俸禄亦视其好恶而酌定,被封为河内郡公。德宗即位后,常衮被贬为河南少尹,又贬为潮州刺史,不久为福建观察史。常衮注重教育,增设乡校,亲自讲授,闽地文风为之一振。建中四年,常衮死于任上,追赠为尚书左仆射。

常衮性情孤傲,不妄交游,崇尚节俭,反对腐败。有文集十卷、诏集六十卷行世。

唐玄宗宰相常衮


许  衡


焦作历史上的第四个宰相是元朝的许衡(1209年-1281年)。许衡,字仲平,号鲁斋,今焦作市中站区李封村人。许衡是我国元代一位百科全书式的通儒和学术大师,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一生曾八次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召见和重用。在至元二年(1265年)和至元七年(1270年),他曾两次被忽必烈任命为中书左丞。他的一生有许多重要建树,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敢叫忽必烈“行汉法”。忽必烈曾五次请许衡出山。公元1262年,许衡第三次奉诏进京,他说服了蒙古统治者部分采纳了他的“行汉法”的建议,减少了元初战乱对社会生产的破坏,促使社会由乱到治,减轻了人民的苦难。二是大力继承发扬程朱理学。许衡是程朱理学在元代的主要继承者。三是领导创制新历《授时历》。公元1276年,元世祖命许衡“领太史院事”,全面负责修订历法。许衡和王询、郭守敬共同完成了这一艰巨任务。公元1280年制成新历,他向元世祖作了汇报,元世祖命名为授时历,第二年正式实施。《授时历》是一部精确度很高的历法,它推算一年为365.2425日,达到了当时天文学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比欧洲著名的《格列高利历》还要早300多年。四是许衡创建了元代的国子学,形成了元朝国学的教育体系,为元朝培养了一大批有儒学思想的高级管理人才。

焦作市中站区许衡墓


许  师  敬


焦作的第五个宰相是许衡的第四子许师敬,许师敬(约1255-1340年),字敬臣。自元世祖至元顺帝,历任监察御史、治书侍御史、吏部尚书、中书参政知事、国子祭酒、中书左丞、中书右丞、御史中丞、光禄大夫等职。他在元仁宗、泰定帝两代皇帝时,曾三居宰相。公元1312年8月,许师敬由吏部尚书升任中书省参政知事,始居相位,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决策实施。他主张“取仕以德行为本,试艺以经术为先”,重经实学,举贤任能,开创了崭新的科学取仕新风。公元1325年3月,他任中书左丞,二居相位处理国家大政。公元1328年,许师敬由中书左丞转任中书右丞,三居相位,官至一品。许师敬施行以德为本、勤俭治国的方略,精兵简政,惩治腐败,节约用度。许师敬提出,为了黎民百姓、子孙后代,应该珍惜保护土地林木,减轻徭役,爱怜农民,制止大兴土木、开山毁林、滥建寺庙。由于治国安邦有方,使泰定时期呈现了“天下无事,号称治平”的盛世。公元1340年前后,许师敬病逝,被元顺帝谥封为“文穆公”。


李  棠  阶


焦作的第六个宰相是晚清的李棠阶。李棠阶(1798年-1865年),字树南,号文园,又号强斋,谥号文清,今温县南保封村人。清朝道光年间壬午科进士,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侍读、太常侍少卿、工部尚书、礼部尚书、军机大臣、户部尚书等职。道光年间,因违例录取老年武生,部议降三级调用,李棠阶任教武陟河朔书院达十三年之久。同治即位,起用旧臣,李堂阶奉旨进京并上疏治策,官位连升,授课宫廷,论历朝兴衰之事,深为同治帝所赏识。在惩治两江总督何桂清时,他力主严惩,以整肃纲纪。他终生俭朴,恪守清正,主张治丧要尽革俗弊,俭约以葬。乡里水灾,他陈情地方放赈,未果,遂诫家人节俭,而授米于本里贫人数月。

李棠阶自参与军机中枢大事,深感身负重责,即使一些小事稍有不安,他就忧形于色,终于积劳成疾,于同治四年(1865年)十一月,病死于北京,享年68岁。皇上赠其太子太保,谥号“文清”。

李棠阶是晚清著名的理学家,一生潜心理学,以“克己”、“省身”为座右铭,极力主张维护封建道统。他一生勤学不辍,并以日记自省,三十余年无一日漏,遗著有《古本大学集解》一卷、《丧气十诫》一卷、《凭良心录》一卷、《李文清公遗书》八卷、《志节编》二卷、《强斋日记》十六卷、《李文清公遗文》一卷、《李文清公诗集》一卷,现珍藏于河南省图书馆和新乡市图书馆。

原载于《焦作日报》的李棠阶画像


作者简介:作者系温县原文联主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