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磨是磨,碾是碾

 雷渠梁 2017-05-22
2015年12月29日的《齐鲁晚报》“今日运河”栏目,11版“学苑”中的一篇报道“探秘动漫科技神奇,感受民俗文化魅力”中,附了一张照片,照片下面的说明是“民俗博物馆内,一石磨引起了小记者们的极大兴趣。”
磨是磨,碾是碾X

可是看照片中的内容,那明明是一盘“石碾”,并非记者所说的“石磨”!
“磨”是“磨”,“碾”是“碾”,两者有同有不同,并非同物两名。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没说“信口能把碾当磨”!
几千年的农业社会,“民以食为天”,石碾和石磨就是“食为天”的标配。
以前,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盘磨,属于生活日用品。磨的主要作用是磨面、磨豆浆做豆腐、磨玉米碴子做大饼子,磨芝麻做香油,也有加工磨面的磨坊。磨面的时候,在两爿磨扇的作用下,“雷声隆隆”,磨成的面粉则随之“雪落纷纷”,煞是好看。清代文人赵翼有一首《咏石磨》,说的就是这道风景:路遥遥而非远,石迭迭而非山;雷轰轰而未雨,雪飘飘而不寒。
和石磨有关的名词,有磨盘,磨扇,磨眼,磨脐眼儿,还有“磨道”,当然,还有“拉磨的驴”!悄悄说一句:“折磨”可不算啊!与石磨没多少关系。
与石磨有关的动宾语组,有“推磨”,也有“拉磨”。石碾只能说“推碾”,没有“拉碾”这么一说。与石碾有关的名词,有“碾台”,“碾盘”和“碾子”,也叫“碾轱辘子”。
石碾由于面积比较大,少有在自家里安置的。大多安在村子的宽敞空处,或者大树底下,或者街边的空处,属于“公有公用”。做饭前的一段时辰,大娘婶子小媳妇们吱吱喳喳扎堆排队等着碾米碾面,是村里常见的一道风景。也有大户人家由于家里吃饭的人多,就在自家院中设一盘碾的。电影《战火中的青春》中有一情节:排长雷震林被敌人堵到院子里无处藏身,只好把碾盘下面的碾台当作临时碉堡,隐藏在其中躲避子弹射击。
和石磨、石碾有关的物件儿还有箩和笤帚。箩是用来箩面的,笤帚又叫“笤帚疙瘩”,是那种如盒子枪大小,专门用来扫碾或者扫炕的小笤帚。常见,用着顺手,农村女人常常随手摸起笤帚疙瘩当打孩子的物
件儿,方便,还有分寸:打在身上疼,但不会受伤。亲娘摸起笤帚来嘴上最常用说一句话是“看我不把你的腿打断!”基本上就是吓唬小朋友的。可即便是这样,孩子一见到大人去摸笤帚疙瘩,第一反应就是赶紧撒鸭子跑路。“小时候没少挨了笤帚疙瘩”,是皮孩子长大以后喜欢说的一句话。
石头是有灵性的东西。新置的石磨或者石碾有燥性,用百姓的话说是“有火”,磨出来的面不香,要用过一段时间之后,等“火”消了才好。前一段时间在市场买回来一盘手磨,用手摸着有“燥”的感觉,往磨上浇上水,石磨会发出“咝咝”的响声,就是由于“燥火”未消的原因。
磨是磨,碾是碾
我的小手磨,除了把手以外,其它样式和大石磨是一样的。
石磨用得久了,磨盘上面原有的纹道渐渐磨平,效果受到影响,就需要找石匠来“断磨”,用凿子一点一点地把磨纹打磨得深一些。断磨的时候,“叮叮珰珰”的响声会吸引小孩子围拢来看,石匠口中大声吆喝:“离远点儿!小心石头子儿迸了眼!”
村子里石碾所在的地方,自然就是村子里的中心,是人气最高的地方。吃晚饭的时候,家里的男人会趿拉着鞋,端着碗到碾盘处聚集,或蹲或站,大声打着招呼,说话啦呱,一边“稀稀里里”吹去碗中的热气,就着热汤啃煎饼,“咔嚓咔嚓”地大口咬着大葱或者咸菜。
长辈,或者队长才有资格蹲在碾盘上吃饭,其它人则自然散在周围,三个一堆,五个一伙,也有一些鸡呀,狗啊的,在附近穿来穿去,瞅机会寻摸着沾点小光。
没有电视的年代,围绕着碾盘的聚集就相当于“新闻联播”时段。张家长李家短,新媳妇出来亮相,跟街坊邻居打个招呼,满月的孩子抱出来让大家夸;队上开会、集体读报、学中央文件,都离不开碾盘的见证。
如今,石磨与石碾已经很少见到,在民俗村、博物馆里也是当作“文物”了,所以难怪青年记者会不辨雌雄。前年回兖州,曾在一处尚未拆除的老街上,见到有人在使用石碾,大大地惊讶了一回,牙巴颏子差点儿掉下来!有照为证:
磨是磨,碾是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