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紫禁城宫殿解读(8)“养老院” 慈宁宫

 秦岭军事 2017-05-22

  紫禁城宫殿解读(8)“养老院” 慈宁宫

  从故宫保和殿后面和乾清门所组成的东西狭长广场向西眺望便是隆宗门。


  慈宁宫位于紫禁城内廷外西路隆宗门西侧,清朝定为太皇太后与皇太后的正宫寝居。

  站在隆宗门西檐下,映入眼帘的是,一道红色的高墙将一整套金碧辉煌的建筑牢牢挡住,顺墙北望便是西筒子夹道的南出口,由西筒子夹道串起这一道高墙西北隐蔽(因尚未开放)着的是以慈宁宫为主,包括慈宁花园、寿康宫,及寿安宫和英华殿等太后、太妃的后宫生活区。按照封建礼仪,皇帝是不能够与前朝的妃嫔一起住在东西六宫的。于是,为了安置过世皇帝的遗孀们,就特地建造了这片宫殿供她们居住,可以说,这片宫区就是宫中的“养老院”。从明朝到清朝时的皇太后、太皇太后,都在这里居住,因此,慈宁宫可谓是紫禁城中名副其实的寡妇院。

  一、历史沿革

  (1)明朝

  明朝永乐年间初建紫禁城时,如今慈宁宫的所在地是仁寿宫、大善殿。

  明朝嘉靖四年(1525年),仁寿宫灾。嘉靖十五年(1536年)撤大善殿,并在其地兴建慈宁宫,嘉靖十七年(1538年)慈宁宫建成。慈宁宫是明世宗为母亲蒋太后而建的寝宫。慈宁宫建成后,蒋太后在此居住不久便离世,此后成为太后、皇贵妃的住所。

  明朝隆庆元年(1567年)、万历二年(1574年),慈宁宫均曾修缮。

  明朝万历十一年(1583年),慈宁宫正殿遭火灾,万历十三年(1585年)重建,同年落成。

  明朝慈宁宫由主宫区以及宫后的两座独立院落,还有外宫墙内的东、西副宫组成。主、副宫区各建有宫墙。

  明朝紫禁城初建时,朝中没有太后,所以未指定太后专宫。

  明朝宣德年间,以太子居住的清宁宫(位于东华门内三座门里,今已不存)间做太后居所。后来,太皇太后、皇太后及年长的妃嫔多以此宫及仁寿宫作为寝宫。

  嘉靖朝,定建慈宁宫及慈庆宫(清宁宫的后半地,今已无存)作为太后寝宫。同时,慈宁宫也是前朝皇贵妃的居所。

  明朝万历年间的慈圣皇太后,泰昌元年(1620年)万历帝的郑皇贵妃、昭妃等人都曾在此居住。

  明朝天启七年(1627年)明熹宗驾崩,其皇贵妃等人亦迁居慈宁宫。

  (2)清朝

  清朝初期沿用明朝旧制。清朝顺治十年(1653年)为依旧制重建。重修慈宁宫后,作为昭圣皇太后寝宫。自此慈宁宫成为专供太皇太后、皇太后居住的宫室,由太妃随居。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昭圣皇太后病殁后,慈宁宫成为专供举办典礼之处,直至清朝灭亡。

  慈宁宫曾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十六年(1751年)均加以修葺。

  乾隆元年(1736年)时拆除了西侧的外宫墙,辟建寿康宫;将慈宁宫主宫区的内宫墙辟为慈宁宫外宫墙,将内宫墙的廊房改建成围房;将西侧副宫区的后部建筑移到慈宁宫后面(北面),与原“宫后舍”统一规划改建成寿中宫、寿东宫、寿西宫(即中宫殿、东宫殿、西宫殿),并且在原慈宁宫东侧的外宫墙增开了慈祥门,作为这后三宫的进出通道;

  原来东部副宫区的后部建筑被压缩了面宽,和前面(南面)的两座建筑统一改建成“三所殿”(即头所殿、二所殿、三所殿)。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兴工将慈宁宫正殿由单檐改为重檐,并且将后寝殿向后移,始定今之形制。

  光绪十七年(1891年)又曾重修慈宁宫。

  (3)民国

  故宫博物院成立后,于1932年将慈宁宫大殿的格扇换成玻璃窗。

  1951年,将东、西庑改做室内灰顶,并且增开桶子门,将徽音左门、徽音右门的风门改做玻璃门;南群房室内改做灰顶,改做玻璃窗。

  1955年,修缮慈宁宫正殿的天花。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慈宁宫北部的寿三宫、东部的西三所被故宫博物院修复组占用,后来故宫博物院修复组先后改为故宫博物院修复厂、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仍然占用这些建筑。

  2013年6月,“平安故宫”工程院藏文物抢救性科技修复保护项目启动。该项目由故宫博物院选择企业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采取技术服务的方式,由企业派文物修复专业技师进驻故宫博物院开展修复工作。

  2013年9月29日,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表示,慈宁宫文物修复工作室已经开始运作。


  二、慈宁宫建筑形制概述

  慈宁宫既是主殿的殿名,又是该组建筑群的统称。


  


  ⑴ 慈宁门前广场

  长信门、永康左门、永康右门:慈宁宫门前有一个东西走向狭长的广场,广场东端为永康左门,西端为永康右门,出门南行可到长庚桥。广场南侧中央为长信门。东出永康左门可到隆宗门。

  南端长信门是慈宁宫的正门,用的是西汉太后所居的长信宫名。长信门由一大两小三座门组成,门北正对慈宁门,门南是一条狭窄的街道,街道东是内务府造办处,西侧是慈宁宫花园,街道南端有南天门,是整个慈宁宫区的入口。


  每当重大节庆,长信门外陈设太后的仪驾,参与大朝会仪式的文武二品以上大臣,全部在长信门外随班站立行礼。

  


  ⑵ 慈宁门

  慈宁门:位于广场北侧,是慈宁宫的正门。慈宁门始建于明朝,清朝乾隆年间改建慈宁宫时一并拆建。慈宁门为殿宇式大门,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黄琉璃瓦歇山顶,下有汉白玉须弥座,四周环绕石雕望柱、栏板。慈宁门前出三阶,中央设有龙凤御路石,阶前左右各陈设铜鎏金瑞兽一座。慈宁门内有高台甬道通向正殿慈宁宫的月台。

  慈宁门的门扉设于明间、次间后檐金柱之间,各开朱漆大门两扇。梢间后檐金柱之间为砖墙,前檐檐柱间各安有双交四碗菱花槅扇槛窗四扇,檐下施单翘单昂五踩斗栱,梁枋绘有金琢墨石碾玉旋子彩画,天花采用沥粉贴金龙凤图案。慈宁门的门额为满文、蒙古文、汉文三种文字的“慈宁门”,其中汉文采用篆体。慈宁门两侧接有黄琉璃瓦顶八字琉璃影壁,壁心的琉璃盒子以及岔角为菊、兰、牡丹等花卉图案。影壁后面有转角庑房与慈宁门的两山相连接。


  徽音左门是慈宁宫东庑正中之屋宇式大门

  


  徽音右门是慈宁宫西庑正中之屋宇式大门

  ⑶ 徽音左门、徽音右门

  徽音左门、徽音右门:慈宁门内,东西两侧是廊庑,折向南和慈宁门连接,向北直达后寝殿(即大佛堂)的东、西耳房。前院东庑、西庑正中各开一门,东曰徽音左门,西曰徽音右门。

  徽音左门是慈宁宫东庑正中之屋宇式大门。3开间,黄琉璃瓦歇山顶,明间中柱装修,开门,两次间砌墙与明间相隔,墙各匹小门,是为值房。东出可通慈宁宫东跨院,其门额左为满文,右为汉文小篆书。为宫中仅见,现建筑完好。


  大修前的慈宁宫

  


  大修后的慈宁宫

  ⑷ 慈宁宫

  慈宁宫:为正殿,前后出廊,黄琉璃瓦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其中中央的五间各开四扇双交四碗菱花槅扇门;两梢间是砖砌坎墙,各开四扇双交四碗菱花槅扇窗。殿前有月台,月台正面出三阶,左右各出一阶,月台上陈设有四座鎏金铜香炉。慈宁宫的东西两山设有卡墙,各开垂花门,通往后院。慈宁宫的宫额为满文、蒙古文、汉文三种文字的“慈宁宫”,其中汉文采用篆体。清代慈宁宫正殿悬挂着乾隆皇帝的御笔“宝箓骈禧”和“庆隆尊养”两副横匾,对联是"爱日舒长,兰殿春晖凝彩仗;慈云环阴,置庭佳气接蓬山"。

  


⑸ 大佛堂

  大佛堂:是慈宁宫的后殿,为清朝太后、太妃礼佛之所,可能由于是紫禁城各个佛堂中体量最大者,故俗称“大佛堂”。大佛堂面阔七间,进深三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大佛堂前的月台上陈设有香炉、香筒。

  大佛堂内装修十分讲究,供案、佛龛、佛像、佛塔、佛经、法物、供器等陈设非常多。其中传为元朝干漆夹纻三世佛与十八罗汉像都是传世塑像中的珍品。大佛堂内原来悬挂清朝康熙帝“万寿无疆”御书匾、乾隆帝御书联两副:

  “百八牟尼现庄严宝相,三千薝蔔闻清净妙音”、

  “人天功德三摩地,龙象威神两足尊”。

  大佛堂的东庑也是佛堂,其内原来悬挂康熙帝“四星客华”御书额。清朝在大佛堂设首领太监、副首领太监、太监共39名(其内充喇嘛者过半),负责大佛堂的日常洒扫、念经、上香等等事宜。如今大佛堂建筑保存完好,内部的佛像、龛案等陈设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借往洛阳白马寺大雄宝殿内供奉,所以内部空空如也。

  ⑹ 西三所

  西三所(头所殿、二所殿、三所殿):位于慈宁宫东部。康熙二十六年,将慈宁宫东部的五间新建宫殿拆迁至孝陵附近,这是因为昭圣太皇太后生前非常喜欢这组宫殿。这组宫殿拆除后,在原址建设头所殿、二所殿、三所殿。三座殿均各成一院,自南向北排列。

  其中头所殿在慈宁宫的正东;二所殿在大佛堂的正东;三所殿在东宫殿的正东。院内建筑均覆灰色筒瓦。头所殿以南,有一座排房,南北长、东西窄,位于东侧的宫墙内,后来拆除改建为故宫博物院的职工浴室,

  2014年为消除安全隐患,建设“平安故宫”,故宫博物院拆除砖混结构的职工浴室;该排房南侧另有一座排房,位于慈宁宫外围宫墙内的东南角,东西长、南北窄,顶覆黄琉璃瓦,其南为慈宁宫南侧外围宫墙,其北有一东西走向的院墙,与上述北侧的排房相隔。

  ⑺ 寿三宫

  寿三宫(西宫殿、中宫殿、东宫殿):位于大佛堂以北。是三座规制完全一样的三合院,分别位于西、中、东。其中,中宫殿处在慈宁宫的中轴线上。

  ⑻ 慈祥门

  慈祥门:位于西宫殿、中宫殿、东宫殿、三所殿前的通道东端,开在三所殿和二所殿之间。慈祥门坐西朝东。

  慈宁宫建筑群南端广场南侧正中央的长信门以南,是一条南北走向的甬道。该甬道位于慈宁宫花园和造办处之间。甬道上开有五座门,除了甬道北端的长信门之外,其他四座门分别为:

  1、永安门:位于长信门以南,现已无存。

  2、长庆门(南天门):长庆门,又名南天门,位于甬道最南端。该门与慈宁宫花园的南墙平齐。

  3、揽胜门:位于甬道中部的西侧,慈宁宫花园的东墙上,为一朴素的随墙门。该门坐西朝东,入门为慈宁宫花园。

  4、迎禧门:位于甬道中部的东侧,造办处的西墙上,为一朴素的随墙门。该门坐东朝西,入门为造办处。

  三、孝庄太后是慈宁宫清代第一位主人

  慈宁宫是明代嘉靖帝为母亲蒋太后修建的宫殿。不止如此,万历年间的慈圣李太后,万历帝的郑皇贵妃、昭妃等人都曾经在这里居住过。明熹宗死后,他的皇贵妃等人也移居到了这里。。

  清朝顺治十年,慈宁宫修葺一新,孝庄皇太后住了进去,成了它的第一位主人。孝庄名布木布泰,清入关前的天聪年间,她嫁给了比自己大20岁的皇太极,生育了顺治帝福临;福临即位后,她成为清代第一位太后;顺治死后,她又扶助孙子玄烨即位,在康熙年间成为太皇太后。孝庄太后在慈宁宫度过了四十四年的时光,顺治帝为庆祝母后的生日,写下了三十首诗献给孝庄太后。康熙主政以后,孝庄太皇太后在慈宁宫颐养天年,康熙帝也数十年如一日地奉养太皇太后。

  康熙二十六年,孝庄太皇太后病危,康熙帝悲急交加,昼夜不离地侍奉在慈宁宫,隔着帷幔席地而坐,一听到祖母有什么动静,就立刻赶到榻前。据说,康熙帝还放弃了自己无神论的信仰,在慈宁宫举行了一场类似于诸葛亮“禳星”般的庞大祭祀仪式,祈求上天让自己减寿,以换得祖母的康复。但不久,孝庄太皇太后还是离世了。悲痛欲绝的康熙帝,坚持在慈宁宫前院所设帷帐内守孝,还想将孝庄文太后的梓宫久留在慈宁宫内,把慈宁宫作为孝庄文太后的“奉殿”,这个想法被大臣们劝阻说无先例才作罢。

  但因慈宁宫东“新建宫殿五间”,非常得孝庄的喜爱,康熙就把东侧五间殿拆了下来,将建材全部运到了孝陵的红墙外,在原地建了一个一模一样的,这才将它作为了太后的“暂安奉殿”。孝庄以七十五岁的高寿安然离开了人世,临终前她嘱咐康熙说:“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且我心中也舍不得你们父子,就将我在你父亲的孝陵附近择地安葬。”

  康熙皇帝给祖母上了尊崇的谥号—孝庄仁宣诚宪恭懿翊天启圣文皇后,简称孝庄文皇后。根据她的遗愿,灵枢没有运往盛京与皇太极合葬,而是暂安在京东清东陵,并将孝庄生前居住的慈宁宫东王殿五间拆建于昌瑞山下,称“暂安奉殿”,停灵其中。直至雍正三年(1725),才在暂安奉殿原处就地起建陵园,葬入地宫。因其陵在盛京太宗皇太极昭陵之西,故称“昭西陵”。昭西陵与昭陵遥相呼应,实乃一而二、二而一,若将其圈入东陵风水墙内,反而形成阻隔。

  雍正、乾隆累加谥,曰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 。

  据传,慈宁宫自此以后就出现了异象,入住的太后、太妃们,有的说每天晚上都能听见奏乐的声音,有的说在墙上能看到宫女太监们排队走过的影子,还有的说有一口井,白天往下看井底是石头、杂草,但晚上再往下看,井底就会有水,水上倒映的却不是自己的脸……这些传说在宫中越来越玄,以致后来的太后、太妃们都不愿意住在慈宁宫,她们纷纷向皇帝进言,说自己的身份“压”不住这座令人敬畏的太后宫,请求另地而居。

  四、慈宁宫见证了紫禁城的辉煌与衰败

  清顺治十年(1653年),重修慈宁宫始为皇太后(孝庄文皇后)寝宫。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72岁的孝庄病殁后,慈宁宫成为专供举行典礼的场所,直至清终。其间仅在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时,年届八十的崇庆皇太后(乾隆生母)一度入居慈宁宫(四十二年崩)。

  昭圣太皇太后注解①(孝庄文皇后)死后,慈宁宫主要用于为皇太后举办重大典礼。每遇皇太后圣寿节注解②、恭上徽号注解③、节日朝贺、进册宝注解④及公主下嫁注解⑤等等,都在慈宁宫举办庆典。太后寿辰时,皇帝会亲自在慈宁宫率众行礼,并且和近支皇戚共同彩衣起舞。若皇太后薨逝也在慈宁宫治丧注解⑥与安奉皇太后的梓宫,皇帝来此行祭奠礼。清朝每逢皇太后圣寿节时,在慈宁门内外陈设有仪仗。皇帝、皇后分别率王公大臣、福晋命妇等人在慈宁门行礼朝贺。

  乾隆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乾隆帝在慈宁宫大行祝寿礼,庆贺他母亲孝圣皇太后60诞辰。庆寿这天,首先是乾隆帝率诸王大臣向皇太后行六肃三跪二拜礼,礼仪中最富有满族色彩的是乾隆帝身着彩衣,手捧酒觞,面向皇太后跳舞称贺,皇子、皇孙以及额驸们也依次跟在他后面手舞足蹈。

  慈宁宫为皇太后的正宫,清朝的前期和中期是慈宁宫的兴盛时期,当时著名的孝庄文皇后、孝圣宪皇后都先后在这里居住过。顺治、康熙、乾隆三帝以孝出名,慈宁宫经常举行为太后庆寿的大典。

  不过道光之后,随着清王朝走向没落,国库空虚,当时的孝和睿皇后不得不缩减宫中开支,慈宁宫才逐渐失却往日的辉煌。

  注解①

  昭圣皇太后即孝庄文皇后(1613年-1688年),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亦作本布泰(意为“天降贵人”),蒙古科尔沁部(在今通辽)贝勒寨桑之次女,敏惠恭和元妃海兰珠之妹。出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二月初八日;天命十年(1625年)嫁给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为侧福晋;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后,受封为永福宫庄妃;崇德三年生皇九子福临(顺治帝);崇德八年(1643年),顺治帝即位后,与其姑孝端文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顺治八年(1651年)上徽号曰昭圣皇太后;康熙帝即位后尊为太皇太后;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崩逝,享年七十五岁;葬昭西陵,上谥,雍正、乾隆累加谥,最终谥号为: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后,一生培养、辅佐顺治、康熙两代君主,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

  

  注解②

  皇太后圣寿节:也就是皇太后寿辰的节日。太后寿辰时,皇帝亲自率众行礼,并与近支皇戚一同彩衣起舞,礼节十分隆重。

  注解③

  明代礼仪,属嘉礼。凡皇帝登极尊先皇后为皇大后,而其生母亦尊为太后时,则加徽号以区别。又凡皇帝以庆典推崇息太后,大皇太后时亦行.多子皇太后、太皇太后尊号前加二宇或四宇,世宗时,曾于皇太后张氏前加“昭圣恭安康惠慈寿”八字。仪式与上尊号略同,但增致词。皇帝致词:“嗣皇帝臣,伏惟皇太后陛下,功德兼隆,显崇徽号,永膺福寿,率土同欢”。命妇进表庆贺,亦有致词格式式。参见上尊号。

  注解④

  进册宝:册书与宝玺。宋大臣为皇帝或太后等上尊号,加以称颂时,常奉上册宝,册以条玉,加以红线相联,可以卷舒,以金填字,宝即印章。清册封皇太后、皇后、贵妃等,皆用金册与金玺。

  注解⑤

  公主下嫁:对于皇帝女儿来讲,出嫁礼仪的隆重程度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而成为封建社会中最高等级的出嫁礼仪。

  清代皇帝的女儿,有固伦公主与和硕公主之分。固伦,满语意为国,又有尊贵之意,固伦人主是指由中宫皇后所生之女,品级约相当于亲王。和硕,满语意为方隅,和硕公主是指由妃嫔所生之女或由中宫抚养的宗室女,品级约等同于郡王。在出嫁的礼上,固伦公主与和硕公主有所区别。

  公主由皇帝指婚出嫁,其夫婿则称为“额驸”,如固伦额驸、和硕额驸。

  公主出嫁一般经过指婚、初定、成婚、回门等步骤。

  1、奉旨指婚

  由内务府将指婚之事移交到礼部并通知额驸。固伦公主下嫁,其额驸封为固伦额驸,品级与固伦贝子等同期和硕公下嫁,其额驸封为和硕额驸,品级与镇国公相同。

  礼部通知内务府为公主下嫁备好一切妆奁物品。其中包括:冠顶,朝服,首饰,仪仗,车轿及公主府邸的建造等事宜。

  在陪送的妆奁内,据嘉庆七年庄静固伦公主下嫁的记载,公金器一项就折银3600两(知硕公主2800两),除此之外,公主下嫁时还要陪送人口、女子和庄头,如固伦公主陪送人口12户,女子12名,庄头3名;和硕公主陪送人口10户,女子10名,庄头2名。就连这些陪送女子的四季服装、金银饰物等也要由内务府预备齐全。

  公主指婚后,按例应给赏银10000两,作为聘礼,除此之外还要再恩赏银10000两,用以开设当铺,以滋生利息。

  2、初定礼

  由内务府通知礼部与钦监选择初定吉期,时间定后,内务府与礼部共同具奏额驸。

  额驸在礼定日的前一日,于午门前共工恭进马8匹,骆驼1头,此礼称“一九礼”。

  初定日,额驸进宴90席,羊81只,酒45瓶,俱交与光禄寺,代办宫中筵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