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玉米割苗增产事件调查评析之“站在舆论中心的思考”

 昵称39856387 2017-05-22


一个技术

不同态度


世纪之初就出现在公众视野的“割苗技术”——单纯的依靠物理手段使玉米实现大幅度增产,然而却没有得到广泛快速推广,也迟迟没有确切定论!是因为技术不精不专不成熟,还是理论总是走在实际面前却不比实际可靠?


围绕着这一项技术增产与否的声音却从没停止过。从对“割苗能增产”嗤之以鼻,到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研究员等专家始终对该技术抱着怀疑的态度,再到廊坊市盘古玉米割苗增产研究中心自始至终对割苗能增产深信不疑,并坚信必能造福广大百姓,其间的跨度足足有九曲十八弯那么广。


当我试图去寻找一个鲜明的数据来支撑我的驳论时,却发现各方也都站在一个并不稳定的状态,拥护着彼此并不坚定的立论。在目前状态下,双方就应该保有平心静气的态度,该研究的继续深入探索,推动技术的先把自己的豪放气焰降一降,结果却南辕北辙。


验证需谨

动力不足


2016年,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张凤路受邀参与割苗实验,以一种怀疑和求证的态度参与调查。他表示,他在介入该实验只是完成了部分结果的调查,前期的割苗操作以及玉米苗的田间管理并没有参与其中。


张凤路说道,在河南舞阳县的10个测试中,其中7个增产,3个减产;在安徽砀山的四个品种试验中,2个增产,2个减产;但实验过程不是很规范。


黑龙江省春玉米割苗对产量影响研究初报

内文截图


其一,实验在黑龙江省哈尔滨、齐齐哈尔和伊春3个地区进行,大区面积分别控制在0.2-0.4公顷,在各试点中随机选取3个代表性样点,每个样点随机选取20个果穗称重,计算鲜穗出籽率,足见其样本选择量较少。


《玉米割苗处理对产量和植株性状影响研究初报》

内文截图


其二,测取玉米茎杆性状时没有显示样本数量。


其三,没有做重复试验,其中的偶然误差不可知。


其四,众所周知,一个实验即使再严谨,也不会百分之一百呈现积的地结果,在实际过程中也看到,测试有出现增产的,也有出现减产的,但在文章中隐去减产的数据,是有意为之还是无心之举?


文章在讨论部分也提及到,对割苗技术的总结应用和推广仍需进行多年多点研究。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也表示该技术还需要更多科学的研究,应更加谨慎的推广!


可见,众专家、学者仍抱着谨慎怀疑的态度,但对于该技术的不确定性,后期的持续跟进试验却稍显乏力。玉米割苗后生物量减收15%-20%,籽粒产量能增加30%以上,或许,在众多人的眼里,这个数据显得那么“天方夜谭”,即使是常人也会觉得这一结论在现实面前会不攻自破。


信心满满

热情有余


在这一份并不是那么严谨的实验数据面前,显然不应该把它作为噱头,大肆宣扬它的功用。


廊坊市盘古农机制造有限公司针对该“技术”而研发的配套农业机械玉米增产割苗机,一台两行的玉米割苗机售价八千元,四行的玉米割苗机售价一万二千元。


在华北、东北、内蒙古、新疆等地下设代理机构,各地展示观摩、高产增收的消息层出不穷,一时间,大有“雄赳赳,气昂昂”的架势。拥护该技术的各地代理商都在摩拳擦掌,等待着地里割了苗的玉米迎来喜人的高产。


玉米割苗机发明人、廊坊市盘古农机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苏宝健表示,2014年在伲官屯村,试验100亩,都不同程度获得丰收。2015年试验4000亩,也表现很好,2016年在新疆、内蒙、黑龙江、吉林等省份做了13个试点,不同程度都增产,山西省洪洞县试点增产34.5%,安徽砀山县试点增10%,黑龙江嘉荫农场试点增15%,内蒙通辽试点增18%,新疆试验点增13.7%……


实验结果完美,这些漂亮的数字是否是被掺以利益的成分而显得过于浮躁?


一惊一乍

捕风捉影


以上为各媒体平台对该事件的报道标题截图


玉米作为我国及世界的第二大粮食作物,广泛应用于食用、饲用、工业加工等领域。


增产30%,这个数字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实在太具有诱惑力了,同时,捕风捉影的自媒体可以轻而易举的利用这个数字吸引到读者的眼球;而对于结果的产生,实验数据的求证,他们往往就把严谨的态度抛之脑后。你要知道中国的大地上可是三千多万公顷的玉米种植面积,背后还有无数双紧盯着的眼睛。


我想说的是,问题就摆在大家的面前,我希望大家在疑惑面前呈现出的应该是一个百家争鸣的状态,一个更多理智的人发出理智的声音的局面,而不是止于不作为或者忽视!


慎思之,笃行之。我想这项技术能否增产,是不是和割苗机是双轮的还是四轮的有所关联,在与土地耳鬓厮磨的农人们心中应该是最明朗的!


欢迎留下你的看法或观点!

有什么问题冲我来!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