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右丞相印”秦封泥揭秘2000年前官员如何“保密”文件

 250号沙子mx36c 2017-05-22

秦封泥学术研究成果新闻发布会16日在西安举行,通过对秦代封泥所进行的研究,揭开了一系列历史地理研究中的难题,发布了“右丞相印”“栎阳丞印”“上雒丞印”三枚秦朝封泥最新研究成果。

 20年前的今天,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首任馆长傅嘉仪为博物馆精心收藏了781枚秦封泥,这些带有文字的“泥坨坨”,大部分为西安收藏保护人闫小平倾情捐献。

 

五枚封泥 一级文物

封泥也称“泥封”,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文书的封缄形式之一。书写有文字的竹简或木牍被捆扎之后,在绳结处敷以特制的胶泥,再在胶泥上钤戳呈报人或部门的印章,可以防止文书在传递途中被人偷看。因此,封泥也堪称中国最早的文件保密手段。

“右丞相印”


在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馆藏的781枚秦代封泥,均于1995年出土于西安市北郊相家巷,内容涵盖了三公九卿、郡县亭里和宫殿园囿三个方面。其中的“右丞相印”“廷尉之印”“西盐”等五枚封泥为国家一级文物。

通过对“栎阳丞印”封泥的研究,厘清了位于今天西安市阎良区和临潼区两个栎阳古城的地域颁布、年代特征和文化内涵。而“上雒丞印”则印证了“商於古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以前。

“廷尉之印”

据博物馆馆员王鑫怡介绍,“右丞相印”封泥为目前发现的秦代封泥中难得一见的高级别官印封泥。这枚封泥长度为3.5厘米、宽3厘米、高0.5厘米,在土黄色印面上有田字界格,印文呈现小篆“右丞相印”四字。王鑫怡说,丞相之职始于战国,为百官之首,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全国事务。到了秦代分为左右丞相,以左为上,因此“右丞相”就相当于副丞相。

“少府”

“西盐”

“四川太守”

庞任隆说,对于这枚秦代封泥的研究,并结合史书中关于秦代官员的记载,可以以此为切入口较为清晰的研究秦代官僚制度的发展演变。

有趣的是,根据史料推断,秦时的右丞相的印章是金的。所以“右丞相印”这个封泥是用金印拓的。此外,还有15枚为二级文物、57件为三级文物,23枚为一般文物。


 

一文不值的“办公垃圾”

你可知道,当年它们是一文不值的“办公垃圾”。文物鉴定专家马骥告诉记者,印章拓到纸上是从唐代开始,之前都是拓在泥上。因此,秦时印章拓在竹简文书或各种物品,留下了封泥。收到的人拆封完后,大量封泥被当成办公垃圾被焚烧。泥土制成的它们,一部分烧成了陶保留了下来。








直到上世纪90年代,秦封泥逐渐被发现,大量在汉长安城的庄稼地里翻出。那时,在西安当工人的阎小平喜欢收藏,误打误撞发现了秦封泥。“我也不知道有没有价值,就想收齐它。”他一枚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几年间就收藏了几百枚。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一份学术刊物复印件评价秦封泥的价值“可媲美兵马俑的发现”,他就觉得这东西不能留在自己手中。1997年,阎小平将600多枚秦封泥全部交献给了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

18年前交献出这批秦封泥的阎小平来到了新闻会现场,他笑着说:“交献文物,我没后悔过。”


 

最早防范公文泄密的“泥封”

中国最早防止公文泄密的手法是使用泥封技术,这项保密技术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防伪包装技术。所谓“泥封”,就是使用一种叫“封泥”的材料,对重要文档进行密封包装的方式。

泥封兴于先秦时期,到两汉时广为流行。当时不论是公函还是私人书信,大多写在竹简、木牍一类的“纸板”上。简牍在现代考古中多有出土,如湖北云梦睡虎地四号秦墓出土的两封中国现存最早的信件,便是写在木牍上。

简牍不能折叠,写在上面的文字很容易让人看到。出于保密,古人又发明了一种木板,盖在简牍上面,这样就把文字内容盖住了。这块木板就是书函的盖子,古人叫作“检”。所谓“检”,依《释名·释书契》上所释,“检,禁也。禁闭诸物,使不得开露也。”“检”,其实就是中国最原始的信封,或者说是现代信封的雏形。为防止有人随意开“检”,“检”上刻有三道绳沟,中央挖一方形凹槽,叫作“印齿”。然后用绳子通过绳沟与印齿捆紧扎牢,并填泥封实,趁泥未干时,在上面摁印做标记。将封泥烘干后,“检”与“牍”就固定在一起,如果有人拆了封泥,就会被发现。

需要说明的是,为防止泥封伪造,古代对玺印、封泥、检、囊、绳等包装保密材料的材质、大小、形状、格式、颜色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以易于辨识真伪,如在汉代,皇帝封泥专用“武都紫泥”,而一般人只能“青泥封书”。

我们现在所看到最早的封泥是在山东泗水尹家城出土的一方“兽  ”封泥,大约是西周晚期。在印章史上,战国秦汉时期可以说是出于封泥时代。从审美的角度看,封泥更有一种古朴美,吴昌硕曾说:“方劲处而兼园转,古封泥时忽见之”封泥的线条细不纤弱,圆不疲沓,凝练浑厚,奇崛遒美。

古人也就是为了起到保密的作用而随手一按,也就是这个原因,封泥给人一种浑然天成,难以捉摸的美。




-end-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除注明出处的文章外,均为原创,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本公众号 [明远艺站]   ID : gh_c0dc404c0d7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