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下浩的历史

 木乐119 2017-05-22
        20世纪5、60年代,许多国营工厂建在南岸,给南岸带来了生气和经济活力。1980年7月1号,石板坡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南岸城市重心开始向南坪纵深转移。
         20 世纪90年代后,多数工厂生产经营下滑,开始关停破产,曾经繁华热闹的南岸老街逐渐衰落。近20多年来,历经人规模拆迁和建设后,南岸老街大部分已经消失。迄今为止,在南岸的马鞍山、枣子湾、建业岗、周家湾、米市街、下浩正街、董家桥、海狮路、黄家巷等处,还保留有少量历史街区段落和开埠时期至陪都时期留下的建筑遗址。
        南岸老街和各个时期的建筑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浓郁的地域风貌,体现山地街区建筑特色。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历史街区土要有四处:一是望龙门下浩街街道下浩社区的周家湾、米市街历史街区, 二是位于龙门浩街道上新街社区的马鞍山开埠历史区,三是位于玄坛庙街道(现涂山镇)的慈云寺历史街区,四是位于弹子石街道的弹子石的历史街区。
        龙门浩街道下浩社区周家湾、米市街历史街区范围包括了周家湾、米市街、鄂中里、下浩正街、董家桥、觉林寺街、葡萄院、老码头、望耳楼、枣子湾、建业岗等街巷。周家湾、米市街历史上是一处古道,从长江上岸,经米市街、下浩正街可去巴县迎龙场和南川。周家湾、米市街历史街区弯曲多变,时而开阔,时而紧凑,时而平坦,时而陡峭。特殊的地形地貌构成富有情趣、引人人胜的街巷空间。老街上不乏典型的中西合壁式建筑,如卜内门洋行、周家湾200号公寓、聚福洋行、白理洋行等。
        马鞍山开埠历史区位于龙门浩街道上新街社区(也称上浩),与渝中半岛隔江相望。马鞍山是坐落在长江岸和南山之间的小山峦,困形似马鞍而得名。马鞍山树林密布,环境优美,过去有不少开埠时期和民国时期修建的建筑,犹以英、法商人和教会修建的公共建筑、花园式洋房和抗战时期内迁公司修建的高级员工住宅以及各国大使馆居多。1938年8月12日在重庆建立的德国大使馆设在马鞍山29号。1938年10月英国大使馆从南京迁渝后,馆址曾设马鞍山4号。比利时大使馆,美国使馆武官处设在马鞍山。不少官僚绅商在清末至陪都时期修建的别墅洋房星罗棋布,隐没于马鞍山树林之中。马鞍山历史建筑物今还保留的有:开埠后设立的英国盐务办事处,1920年由署名传教士、慈善家马嘉礼先生创办的万国医院和马鞍山教会医院,建于19世纪末期细亚火油公司,抗战时期建立的益丰电池厂员工宿舍,南洋烟草公司、华福卷烟厂员工宿舍,陪都时期设立的英才中学等。
       南岸老街空间形态独特,传统建筑数量众多,历史文化积淀厚重,是记载重庆开埠时期、民族工业培育扩展时期、抗战时期的历史极为丰厚而生动的载体,在重庆近现代城市发展史中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地位。但愿南岸老街的历史信息能够通过各种方式继续传递,不要在我们手里丢失殆尽。
        周家湾----清代,因周姓湖广移民在此落户得名。 周家湾属龙门浩街道办事处,位于下龙门浩,南邻米市街,北接天心桥,地形东高西低。街区房屋沿着长江边向山坡上层层叠叠延伸,中间有两条2条与天心桥和下浩连接的通道。
        龙门浩街道辖区街巷地名有上新街、米市街、周家湾、下浩正街、觉林寺、董家桥、葡萄院、望耳楼、马鞍山、建业岗、枣子湾、涂山路、彭家湾、瓦厂湾、老码头、新码头、上新街一巷、上新街二巷、一天门、前驱路、桂花新村、上新村、前进村等28个。随着旧城改造的推进,这此地名大多已经消失。         龙门浩的 “龙门皓月”是明代“渝城八景”和清代“巴蜀十二景”之一。过去在龙门浩老码头上岸处竖自“龙门皓月”石碑碑身高2米许,宽约一米。此碑毁于“文革”。
        龙门浩前临长江,后依真武山,南邻海棠溪,北接玄坛庙,是南岸重要的水陆码头和通川南各地的要津。重庆开埠时期和民国时期龙门浩地区集中了大量洋行、公司、银行的办公楼、厂房、仓库和高管人员住房,设在龙门浩的外国公司有英商的太古公司、亚细亚公司、卜内门洋行、白里洋行、隆茂公司,美商的美孚公司、德士古公司、法商的德孚洋行,等等。1915年成立的英商、内门洋行位于周家湾63号,1938年,西南实用艺术职业学校迁到周家湾办学,陪都时期,不少使领馆、机关、学校和工厂设在龙门浩地区如比利时大使馆、意大利大使馆、美国海军武官处、美国陆军武官处、英国海军办事处、英国陆军办事处、美国使馆酒吧、英国海军酒吧、商品检验局、新华信托储蓄银行、中国银行国际部、重庆市救济院、中华大学、市立11小学、马鞍山医院以及军政部、第一被服厂、大东印刷公司、兴国工矿公司、电力公司.等等。
        周家湾是南岸典型的历史街区,这里既有普通简陋的穿斗房夹壁房、吊脚楼、西式洋房和富贵人家的深宅大院,抗战期间从外地以及对岸市中区迁入居民修建的房屋也不少。周家湾地势高低不半,条石砌筑的高堡坎很多.有的高达七八米、房屋起伏跌落,街巷空间收放自如,建筑形态包罗万象。不少画家、摄影家喜欢到这里写生摄影,建筑设汁师也经常到此收集山地建筑和民国时期建筑的构成元素和符号,吸取设计创意灵感。

周家湾200号(坊间传说是法国水兵厨房)
        原地名龙门浩狮口16号,建造年代不详,当地人称为孙家公馆。此楼过去曾为法国人居住,后被一位官员接手,解放后房屋产权归属中国人民银行重庆市分行,1957年交由上新街房管所管理。
       该建筑为典型中西合璧式风格,两楼1底硬山顶,房顶开有老虎窗,面宽约12米、进深约6米:。2层和3层楼并有两根圆形砖柱,两柱之问作砖砌券拱,弧形曲线美化了建筑立面造型。入口牌楼大门为哥特式尖顶,每层窗檐和门檐上下都有砖砌图案,门楣上用木雕花装饰,砖墙围台的小院坝里有两个精致的花池。建筑整体做工,考究、布局紧凑,显得小巧玲珑优雅美观。电视剧《一双绣花鞋》曾以此房为拍摄场地。此房前几年划人“武夷滨江”开发项目,房屋内的几家居民已经搬出,建筑得以保留。

         武昌中华大学旧址位于下浩米市街29号清代是湖广移民修建的禹王官。(已拆)
        1938年抗战时期,武昌的中华大学(1952年经合并成为现在的华中师范大学)因战争西迁至重庆南岸区下浩米市街29号(原址于2004年底拆迁)继续办学。当时学校共500多名师生,下设有文学院、理学院等学院。这促进了米市街区商业贸易和文化的空前繁荣。抗战胜利后,中华大学于1946年9月迁回武昌。
 1号建筑位于南滨路边,坐南向北,该建筑为一层砖木结构建筑。正堂面阔32米,进深30米,通高22米,建筑面积985平方米,人字坡小青瓦屋面,红砖墙体。目前空置。
2号建筑位于南滨路边,坐南向北,为2层带地下室砖木结构建筑,人字坡小青瓦屋面。面阔26米,进深24米,建筑面积2007平方米。该址原是开埠时期洋行存放货物的一个重要仓库,抗战时期被武昌中华大学征用作校舍。
 3号建筑位于南滨路武夷滨江楼盘中段处,为三楼一底中西式砖木结构建筑。砖砌大门朝西,建筑面阔13米,进深8米,高18米,建筑面积570平方米。
4号建筑位于南滨路武夷滨江楼盘中段处,为二楼一底中西式砖木结构建筑,青砖墙体,二、三层正面为廊道,走廊采用罗马柱,砖砌券拱,小青瓦屋面老虎窗1个。建筑面阔8米,进深9米,高12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每层窗檐和门檐下有砖砌图案,门楣、窗楣上有木雕花装饰,建筑整体做工考究,布局紧凑,显得小巧玲珑,优雅美观。房屋南侧有一砖砌牌坊式山门,青砖砌成几何图案和砖雕花瓶图案,意示平平安安。
5号建筑位于南滨路武夷滨江楼盘中段处,为三楼一底中西式砖木结构建筑。砖砌大门朝西,建筑面阔13米,进深8米,高18米。 建筑面积450平方米。该遗址分布面积约10亩,抗战时期为武昌中华大学办学用房,对于研究抗战时期教育内迁及教育发展具有很高的实物价值,对反映战时大后方教育提供了佐证材料。

下浩正街        
        下浩正街属于龙门浩街道办事处下浩社区  与米市街相连,通董家桥和觉林寺街,经觉林寺街就到报恩塔。下浩社区包括米市街地段、门朝街地段、董家桥地段、葡萄院地段4个街坊。这地区在清乾隆时期就已形成街市,是南岸区主要老街之一。下浩正街地势南高北低,房屋依山而建,呈半弧形,建筑密度大,传统建筑较集中,多为砖木结构和土木结构。居民以低收入者、租赁户和老年人为多。       龙门浩原属巴县第二区,清代存此设龙门乡。下浩正街过去是南岸古道的东路。南岸古道丰要有3条,分别是:正南路、东南路、东路。从龙门浩上岸经米市街、下浩正街,涂山寺、避风铺、下肖家店出界,可去巴县迎龙场、南川,,远可去湘桂。在漫长的历史期问,运输土要靠挑夫、背脚、滑竿、轿子骡马。来来往往,不绝于道的人流物流,造就龙龙门浩和下浩正街当时的繁荣鄂中里 下浩正街67号       普通民居,位于下浩正街斜坡梯道上。房屋为砖木结构,小青瓦、坡屋顶、一层楼加一小阁楼。此地房屋密集紧凑,街巷空间肌理保持着原有面貌格局,邻里之间关系融治、相互照应,你来我往。由于房屋简陋破日,大部分原住户已搬出,将房屋租给进城打工者,一些老人和城市低收入者仍然居住在下浩正街的老房子里。
 米市街(还余一段)
        由于米市街历史建筑和传统街区保留较完整,被列人重庆市历史文化街区规划保护区域。
       米市街历史街区范围包括了周家湾、米市街、鄂中里、下浩正街、董家桥、觉林寺街、葡萄院、老码头、望耳楼、枣子湾、建业岗等街巷。历史上米市街街区是一处古道,从长江上岸,经米市街、下浩正街可去巴县迎龙场和南川。虽始建于重庆开埠时期,但在抗战期间,于1938年抗战时期,武昌中华大学(现华中师范大学前身)由武昌粮道街也西迁于此,下设文、理、商学院,实有师生500余人,居住在米市街、鄂中里、下浩、董家桥、葡萄院一带,是武昌中华大学内迁抗战遗址群,具有较高的历史、技术、建筑艺术价值。特殊的地形地貌构成富有情趣、引人入胜的街巷空间。
米市街转角石梯(还在)
        从米市街到下浩正街和蕈家桥有一段曲石梯,石梯历经岁月唐砺,已变得凹凸不平。此处富有山地特色韵味:高砌的母坎,裸露的岩石,陡峭的石梯,岩石中的黄葛树,加上坡坎上的穿斗央壁房,形成重庆山地建筑和街区的地域特色景观。石梯左边堡坎上的房屋当地人称蒋家院子,过去是大户人家宅第。从此转角梯道上行即到下浩正街和董家桥,再向前行就到觉林寺报恩塔。 
米市街1-1号吊脚楼群  
     建筑群坐落在斜坡上,一面临米市街,一面骑在石崖上,石崖下面是清水溪,石崖上的街区沿清水溪呈半弧形状分布。临米市街房屋高一到两层,临石崖高四、五层。地形的变化造就了米市街高低错落、此起被伏的山地建筑形态。由于建筑结构简陋,加之火灾和自然垮塌,这一带房屋历史上曾多次改建、重建、现存建筑多建于民国末期和20世纪五六十年代。
 鄂中里
       北临觉林寺南接米市街,西靠下浩止街,地处斜坡、住宅分布较为凌乱。清末民初鄂中里为两湖(湖南、湖北)会馆和湖北移民聚居地,湖北简称“鄂”,因此得名。(没有了,武夷滨江的开发消失了) 
董家桥 
     1915年前,此处有一座用3块石板搭成的石桥,名水安桥(文物保护牌还在)。某年发大水,永安桥被冲垮,时有董姓人氏出面集资新建石桥,取 名董家桥.街区也以“董家桥”命名。“文革”中董家桥被改为 “幸福桥”。1972年将临近的门朝街并入,恢复原名。董家桥与下浩正街相连,向下方向可到塑耳楼、葡萄院,从望耳楼再下,就到龙门浩码头。董家桥过去是大户人家宅院和公司、洋行高管人员宿舍楼比较集中的地方。董家桥房屋多建于清水溪两侧,清水溪流经董家桥人长江。20世纪20年代重庆大资本家黄锡滋与法商吉利洋行合资(假)的聚福洋行坐落在董家桥。
 董家桥21号洋房
       中西台璧式风格,砖木结构,青剖瓦,两楼底,房崖前有一宽大的院坝。此房屋是开埠时期法国洋行商级职员住所,也是重庆大资本家黄锡滋与法国商人会谈的主要场所,当地老百姓称之为洋房子。(永兴洋行)永兴洋行高管旧址(董家桥21号洋房)
该建筑是开埠时期法国洋行高级职员住所,当地百姓成为洋房子。        20世纪初期,黄锡滋为借用外商招牌,求得庇护和避免苛捐杂税,用“福记航运部”与法国商号“永兴洋行”合作成立中法合资航运公司“聚福洋行”。1927年,聚福洋行正式成立,轮船挂法国旗。实际上法国商人并未出资,而是占“干股”,中方每年向法方交纳3万两白银的挂旗费。挂外国商船旗给聚福洋行带来了不少好处,除无需缴纳厘金和苛捐杂税外,还可享受对外商的一切优惠待遇。
葡萄院 
       葡萄院与下浩正街、下浩茶亭、董家桥、彭家湾相连,老地名水巷子,后因此地有一院内种植葡萄而得名。  现在正有葡萄发芽。 
望耳楼
        位丁下浩正街附近,南接老码头,西接枣子湾。相传大禹治水离家出走,其母建楼,终年遥望,盼其归来,故称“望儿楼”.后称“望耳楼”。望耳楼石梯分多个台阶.长达几百米。由于坡度大外侧无法建房大部分街巷成为只有内侧房屋的半边街。望耳楼房屋依山建造,层层叠叠、建筑形式不拘一格。抗战时期间望耳楼80号曾作美国大使馆办公之用。

觉林寺报恩塔
        位于下浩觉林寺街95号。觉林寺街因由觉林寺而得名。“文革”中,觉林寺被更名为“跃进村”,1972年恢复原名。据民国《巴县志》记载,觉林寺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
       明末清初,毁于兵乱。康熙(1 663年)重建,觉林寺建筑历次火灾加上人为破坏,大部分被毁现仅存山门和报恩塔。
       报崽塔高9层,通高约30米,八角形,内有石梯可达顶部。石质山门门额上书“报恩塔”三字,清代由重庆海关管辖的重庆信局行过一套5枚用报恩塔作画面的邮票,邮票文字为英文,可见报恩塔当时名气和影响之大。l 917年,美国记者西德尼n博(Sidney I)Gambic)在南岸拍摄了觉林寺报恩塔照片。觉林寺茂林修竹,古柏参天,寺庙周边树木繁盛,环境空阔优雅、青翠的杨家山映衬雄伟的报恩塔, 觉林寺现为南岸医史物管理所办公所存地,市级丈物保护单位。
 蒲兰田公馆(美国使馆酒吧)旧址
        位于枣子湾10号(原下龙门浩枣子湾34号、老码头96号),一楼一底砖木结构建筑,建筑面积1040平方米,原系英刚人蒲兰田(蒲领江)公馆后卖给美孚白油公司作办公之用。1938至1942年供美国使馆人员休闹娱乐之用,故办称美国使馆酒吧。
        蒲兰田(C S  Plant).英国航海家,长江上最早的的外国领江,曾担任川扛轮船公司“蜀通”轮船长,人们习惯称他为“蒲领江”。1899年6月20|日,蒲兰田驾驶英商溥爱公司的商轮“先行”'号从宜昌抵达重庆港这是到达重庆的第一艘英同商轮。       1924年,湖北秭归县政府在新滩为蒲兰田设立纪念碑。
枣子湾 
      新华信托储营银行、中同银行国际部等机构分布在枣子湾,战时期,英美军事机构集中议也于枣子湾。海军办事处驻枣子湾20号,海军武官处枣子湾36号,美国陆军武官处驻枣子湾13-14号,枣子湾60号别墅旧址  摊子口正街建筑群(滨江路拆迁完毕)  
老码头  
美国大使馆武官公寓旧址(拆了)
        位丁枣子湾50号,原属富商汤壶峤(汤千敬之子)的房产,地处社会主义学院大外的坡坎之下,房屋外有块长条形院坝.院坝居高临下,抗战时期,此房曾为美国久使馆武官公寓
       房屋为砖木结构,二层楼坡顶青瓦外墒部分为砖柱砖墙部分为砖柱夹壁墙。房屋面宽1 3米,进深8米、大门宽2.2米,高3.2水,门内有2.7米深过道,门前有11步台阶底层为水磨打地面。房屋在二层的砖墙面采用了一种传统的装饰工艺:在墙面先作抹灰,在抹灰未干时将表面抓毛,形成墒面川凸不平的效果,俗称“燕窝泥”做法。燕窝泥墙面用晴红色颜料涂刷,显得别有情啊。              由于面临江.建筑设训计充分考虑了观江面的景观,房屋朝江面是空透的大阳台,阳台下的空间作为花园。
       2009年7月,重庆市文物委员会将枣子湾50号挂牌为“重庆市抗战文物保护点”。
新华银行和中国银行国际部旧址 
     位于枣子湾41号,建造十民同时期,摒当地老人介绍此房曾经是重庆著名富商扬子做(汤百力)的房产,    2009年7月,重庆市文物委员会特此建筑定为“重庆市抗战遗址文物保护点”,列为“建业岗别墅群4号保护点”。
美国大使馆武官住宅旧址
       位于枣子湾42号, 2009年7月 重庆市文物委员会将此建筑列为“重庆市抗战遗址文物保护点”,编号为“建业岗别墅群第5号保护点”。
意大利大使馆旧址----枣子湾15号
比利时大使馆旧址
       位于枣子湾1 3号,
美国大使馆武官处旧址
       位于社会主义学院内上浩建业岗44号老房
       老地名叫“三王庙”。
建业岗别墅
       位于重庆社会丰义学院内,建业岗是南岸一处风景非常优美的山岗,南面连接马鞍山,北面毗邻杨家岗。       这里树林茂密,山峦起伏.建业岗别墅群是重庆近现代重要历史遗迹,现为南岸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别墅群整体被重庆市文物委员会分别编号,列为重庆市抗战遗址文物保护点.

杨家岗英国商人别墅 新力村42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