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画虾

 伯乐书香小屋 2017-05-23

文字摘录自《画虾技法全解》,张德文编绘,天津杨柳青画社出版,节选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深入学习,请从正规渠道购买正版图书!

中国画源远流长,在水墨的世界中,画虾得到了很多画家的热爱,成了一个独特的题材。而淡到画虾,最为突出的就是近代著名画家齐白石。他将虾作为主题,并集中精力进行研究、创作、突破,他在六十八岁时曾说过“余之画虾已数变,初只略似,一变逼真,再变色分深淡,此三变了。”

齐白石画虾最初是学朱雪个、李复堂、郑板桥等人。六十岁前主要是摹古,多是单只,形象动态单一,画得并不成熟,这是第一阶段——略似。

他在案头水盂里畜养长臂青虾,每日数次观察或写生,对虾的结构和各种动态进行认真研究,以写实为主,外形很像,但传神不足,头胸都没有变化,眼睛为小黑点,腹部有五节,小腿十条,触须六条呈放射状无变化,长臂钳和尾巴少变化,仅注意到外形的逼真,看不出虾的动感和半透明的质感,这是第二阶段——逼真。


他对虾的动态和神态作了进一步细微的观察,熟悉了虾的前进、后退、急游、斗殴、跳跃等多种情态,利用生宣纸的特性,在表现技法上作了更深一层的研究。用笔用墨变化增多,虾体开始出现透明的质感、头胸前端有一坚硬质感、腹部第三节拱起以强调“虾公背”,长臂钳分出三节,前端粗,前腿已伸直,后腿有十只减至五只,虾须稍具开合变化,肢体间也出现了浓淡变化。他还成功地运用“破墨法”,在墨色未干之际加了一笔浓墨在头胸部的淡墨上,不但加重了虾的分量,也表现出了虾体的透明,同时改进了眼睛画法,两黑点改向外横,这就是他所说的第三阶段——变色分深浅。

齐白石到七十岁后,虾才基本定型,但仍在用笔、用墨上,在突出虾的特征上下功夫,增加了重要特征的短须,减少了次要部位的虾腿,经过了无数次的反复改进,使虾的形象日臻完美,到八十岁时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他曾为此深有感慨地说过:“余画虾数十年,始得其神!”


齐白石画的虾,是经过主观提炼出来的典型,并不是生活中的虾,而是他在实践过程中吸取了青虾长臂钳和白虾躯体透明的美,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创意出来的“白石虾”,这是比生活原型更高更典型的艺术形象。他主张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媚俗,不似为欺世。”强调在似与不似之间要画出作品的神韵出来。这种神韵完全依样画葫芦地照搬物象外貌不行,不依客观规律和物象的外貌也不行,必须在二者之间去提炼。



纵观画虾作品,画面之上的虾有成群闲游,有双双嬉戏,或急或缓,神情百太,异彩纷呈。画成群的虾要分出浓淡虚实、疏密层次以及参差聚散,因而虾群要错落有致,大群中有小群,也有单个落伍时急游直追的。画面中,既有整个群体的动势,又有各自体态的差别,强调每只单虾的完美和整体之间的配合,动态上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注意虾体间的关联与钳须的疏密组合布局,做到了淡雅清新、生动可人,还可配上鱼、蟹,追求笔情墨趣,体现构图奇绝。于是,通过画家的匠心,就将这种极平凡的动物在笔端变成极不平凡的艺术珍品了。

插图:齐白石作品;编辑整理:国画艺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