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诗宋词影红楼

 pengxq书斋 2017-05-23

唐诗宋词影红楼



--根据鸳鸯剑发言稿整理

  

昨晚,我得知某红楼QQ群将在今晚举办一个红楼梦讲座,内容是“杂谈”。我想了想,觉得有几句话正符合“杂谈”内容,因此也来捧个场,凑个热闹。--我凑的“热闹”是想说说曹雪芹是如何巧妙地将中国古典诗词服务于红楼梦的?是如何地移花接木,化“腐朽”为神奇的?我们且看下面一些例子。

 

一、六十三回,贾宝玉生日,“十二钗”各抽花签。那花签本身及所引唐诗宋词,影射着各女儿将来各自命运、结局,这些,红学家们都已经说过不少了,我在此不必炒冷饭。我在此只想纠正一点,就是麝月所抽花签,其实不光牵扯自己,更是牵扯元春、牵扯贾府。--从根本上来说,麝月本意是镜子(论证见另文),她映照着宝玉,映照着元春,更映照着贾府最终灭亡。--我们也可以说,麝月是替元春抽花签,否则,麝月岂有抽花签资格?她不是正册也不是副册,甚至连又副册人物都不是!

我们看麝月所抽花签是酴醾,注云:“在席共饮三杯送春”。麝月问怎么讲,宝玉愁眉忙将签藏了,说“咱们且喝酒”。说着,大家吃了三口,以充三杯之数。

上述这段细节描写,实在意味深长。它明确地告诉我们,麝月花名签,非同小可,绝非单单牵涉麝月一人。应当说,它潜藏着巨大的不祥,巨大的不幸,是毫无疑义的。它理当是指元春升皇后不久即去世,贾府随即遭覆灭。
 
不仅如此,麝月花名签里,还牵涉到了妙玉之死、宝湘成婚、贾府被抄、宝玉“登仙”等等,这从麝月引诗“开到荼糜花事了”取自宋代王琪《春暮游小园》诗中可看出。
 
宋代王琪《春暮游小园》诗:
一从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
开到荼糜花事了,丝丝天棘出莓墙。
原诗意谓:梅花谢了,海棠又红,荼糜花开,花事已毕,莓苔墙上,仅余天棘。
(笔者按:天棘乃佛家用语) 
 
但,我们知道,红楼梦里,妙玉正是梅(媒),因为妙玉住处四周遍栽梅花。而“海棠”,正是宝湘姻缘的象征,由贾芸所送。根据我红楼梦探佚成果,确知妙玉为宝湘姻缘作媒并为之献身,此正关合“一从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尔后,宝湘姻缘破灭,不久贾府又被抄,贾宝玉在甄宝玉引领下重登太虚幻境,即“登仙”。此情节发展,实紧扣“开到荼糜花事了,丝丝天棘出莓墙”。(详细解读,读者可参阅拙文《红楼梦漫谈十八·再探贾元春之死》)。
 
通过以上破译,我们可清楚地看出,麝月真不愧是面镜子。麝月花名签,确与自己牵涉不多,而与元春、妙玉、宝湘、乃至整个贾府的灭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这些,决不是某些人动辄用“牵强”两字所能随意抹杀的事实。
 
我在上面只说了一个“麝月抽花签”,从中就可以看到曹雪芹是如何“挖空心思”地将宋词服务于红楼梦故事情节进展的需要。--这不但说明曹雪芹熟悉宋词,移花接木,而且平心而论,要把此“宋词”妥帖地、毫无印痕地服务于红楼梦主题是如何地不容易。
 
二、下面我再举一例。在甲戌本有这样一首诗: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
    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
    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对于以上这首诗,红学家大都说是“脂砚斋”写的。但我们只要仔细阅读并认真思考,就能明确无误地说此诗是出于曹雪芹手笔。其中关键一句是“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
须知“红袖”典出白居易《偶题五绝句》:《霓裳》奏罢唱《梁州》,红袖斜翻翠黛愁。诗里,红袖指杨贵妃,即“薛宝钗”,而翠黛正好可指“眉尖若蹙”的林黛玉。--当然,这是曹雪芹惯用的移花接木,乃曹雪芹所长、所特有。我们据此就可以准确无误地断定“凡例诗”乃曹雪芹所作,因为这种极细微的艺术构思惟红楼梦作者本人心里最清楚,旁人岂能知晓其中奥秘?“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极清楚地点明了宝钗失去宝玉后年年哭泣,而黛玉情痴到底,泪尽夭亡。
 
红楼梦里,“红袖”指宝钗;“翠黛”指黛玉;“翠袖”指湘云。--宝玉《四时即事》诗中,“女儿翠袖诗怀冷”,其中“翠袖”典出杜甫“佳人”诗。我们看杜甫笔下的佳人,岂不“就是”史湘云?!“翠黛”指黛玉亦毫无疑问,因为翠黛本是女儿画眉之墨(矿物),宝玉曾引《古今人物通考》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并因为黛玉“眉尖若蹙”而送妙字“颦颦”。至于“红袖”,据“典”是指杨贵妃,在红楼梦里,是指薛宝钗,此有何疑问?--红楼梦乃极其精巧的文章,我们不知其中奥秘,岂能得知“凡例”乃曹雪芹亲笔?说“谩言红袖”应该是指批者, “情痴”应该是指作者(曹雪芹)云云,纯属误解。试想,曹雪芹还活着,岂能咒他“抱恨长”?再说,“情痴”在红楼梦里乃黛玉专利,“情僧”宝玉何时又成了“情痴”?还有,宝钗、黛玉正是一张牌的正反两面,诗用腹联揭示了钗、黛乃“十二金钗”的最终命运,此实为“千红一哭悼红楼”之主题!我早说过了,目前红学家对红楼梦误解甚多,主要是因为不了解曹雪芹八十回后情节进展所致,故我们不能盲目迷信。
 
“凡例诗”是曹雪芹所写,因此甲戌本整篇凡例乃曹雪芹亲笔就毫无疑问。据此,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甲戌本时,《石头记》已被曹雪芹改名为《红楼梦》。
2.《红楼梦》作者乃曹雪芹,作书时年近“半生”,也即是近30.
--甲戌定稿时,书的写作已经十年;仅八十回。
3.曹雪芹不可能生于1724,当生于1715.小时候享受过荣华富贵,长大时已经落魄。
4.《红楼梦》书名一共有四个,但《金陵十二钗》是曹雪芹书中题名,而不是《红楼梦》曾用名。严格来说,《红楼梦》书名只有三个。我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其中没有《情僧录》书名。显然,《情僧录》是曹雪芹信笔所至点题所需。换句话明确说,《情僧录》是作者为点明宝玉最终结局而服务的。
5.红楼梦主题是“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也就是说作者哀悼以薛宝钗、林黛玉为“兼美”的普天下美女的“死亡”。概言之,《红楼梦》是严厉批驳绵延中国2000余年封建社会的红颜祸水论;与此相辅的是作者严厉抨击、无情嘲笑“须眉浊物”。作者笔下所塑造的护花使者贾宝玉乃是众女儿的青帝,即春神。贾宝玉最终结局乃超越释迦牟尼佛,是为情不情的“情僧”(即有情的僧人,对人甚至对物充满大爱)。
 
三、曹雪芹巧用中国古典诗词服务于《红楼梦》还有许多。比如又副册之一的“袭人”,其名字从陆游诗《村居书喜》而来。全诗如下--
 

 红桥梅市晓山横,白塔樊江春水生。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坊场酒贱贫犹醉,原野泥深老亦耕。

 最喜先期官赋足,经年无吏叩柴荆。

 

很明显,诗写“桃花源” 。而六十三回袭人抽花签是谢枋得《庆全庵桃花》诗。此诗全用陶潜《桃花源记》之典。我们看签上题词“武陵别景”!紧贴袭人。

还有,陆游诗句“花气袭人知骤暖”用在袭人身上一律成了“花气袭人知昼暖”。也就是说将“骤”改为“昼”。一字之差,意思大不相同。此绝非曹雪芹笔误。其用意是暗示袭人白天还好过,晚上却是独守空房。

袭人最终命运,据我们探佚结果,她如薛宝钗终身守活寡。而她有一阵子与蒋玉菡幸福地生活在“桃花源”。可我们看陆游《村居书喜》诗,岂不正是为袭人量身打造?“袭人”正住在陆游《村居书喜》诗里! 
 附: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诗句正写出了袭人与蒋玉菡成婚时的喜悦心情。
 
四、我们再来看“冷烛无烟绿蜡干”。--宝玉曾为此称宝钗为自己的“一字师”。

                              钱珝《未展芭蕉》全诗如下: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我理解,这个未展的芭蕉,作者用“冷烛”用“绿蜡”来比喻,而蕉心用“芳心”拟人化。春寒下,少女亭亭玉立,但一个“怯”字,写出了少女相对而言的柔弱以及面对的环境严酷。少女满腹愁肠满腹心事写在“书札”里,然而终究不敌“东风”,早晚会被人拆看。我们知道,“东风”在传统诗作里往往被比喻为恶婆婆。那么,我们看《未展芭蕉》,并联系黛玉一生凄苦的命运,全诗岂不是为黛玉“专门”量身打造?--当然,它跟探春八竿子打不着。探春“蕉下客”,是依据探春院里多有芭蕉而命名。

根据钱珝《未展芭蕉》,我们可以知道黛玉“心事”,即与宝玉的爱情,其象征物,--即黛玉的“情诗题帕”,终将会暴露,而“恶婆婆”王夫人看了以后将会对黛玉大动肝火。所以五十回黛玉灯谜诗里,“主人指示风雷动”,我曾写文章解读为“王夫人指示风雷动”,致使黛玉“鳌背三山独立名”。

曹雪芹的《红楼梦》,不但写得好,而且写得相当细,--我说的是艺术构思的缜密。我们解读宝玉“绿蜡春犹卷”就必须联想到钱珝《未展芭蕉》,并正确解读它。于是,我们可以知道这“绿蜡”指黛玉真是太妥帖不过了。

怡红院里蕉棠两植,一个是黛玉一个是湘云,绝没有宝钗位置,这是毫无疑问的。所以黛玉死后湘云接替,这艺术构思绝不是我强加给曹雪芹的。我说宝黛“木石前盟”实质是宝玉与湘妃,这“湘妃”包括黛玉,也包括湘云。归根结底,黛玉湘云是宝玉的娥皇女英。

 

我的《红楼梦探佚》,有一些内容、论证红友不赞成,当然这很正常。问题是我“探佚”出的结果、结论,往往与曹雪芹引用的一些唐诗宋词内容吻合。换句话也可以说,曹雪芹引用的某些唐诗宋词,正可以为我探佚结论的正确性作佐证。
 
比如牵扯到史湘云之死,曹雪芹改陆游《寒夕》诗“风急江天无过雁”为“风急江天过雁哀”。--这正说明曹雪芹引用唐诗宋词是有严格选择的,是为红楼梦故事情节进展服务的,也是为红楼梦主题服务的,而一旦不符甚至冲突了,曹雪芹宁可不用。那么,必须用但又不能照原样使用怎么办?曹雪芹大胆地改动旧诗词,使之为红楼梦所用,这样的例子相当多。--详情可参阅拙文《曹雪芹改动旧诗词的背后》及《红楼梦探佚之八*证史湘云之死》。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红友们再见。
 
鸳鸯剑
2012.7.1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