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晚期,燕下都又有若干重要遗存出现,如郎井村西南的“13号作坊遗址大约在春秋早期至战国中期应是一处居住址,到了战国晚期才成为一处制兵器的作坊遗址,……同时也铸造布币”(127、129页)。与此同时,该期遗存的分布范围也不断扩展。除了在隔墙以南的东城内有广泛的分布外,这一时期的遗迹还延伸至隔墙以北。我们注意到,隔墙至东城北垣之间可明确断代的几处夯土基址和作坊遗址均属战国晚期。它们是:位于武阳台—望景台一张公台一老姆台中轴线以东的小平台西侧地下夯士建筑基址、该线以西的武阳台村北18号兵器作坊遗址、21号铸铁和铸铜作坊遗址。22号制骨作坊遗址、23号出土铜兵器的作坊遗址等。此外,已试掘的东城北垣外的老姆台西南28号建筑遗址亦属此期,说明战国晚期遗存的分布范围向北已逾出东城城垣以外。
位于东城西北隅隔墙及一号河渠东折部分以北、二号河渠以西的虚粮冢墓区,无论在墓区范围和墓葬规模上都较九女台墓区进一步增大,墓葬的排列更为有序。已发掘的8号墓属战国晚期,为“中”字形大墓,随葬有杂殉坑和车马坑。墓葬已被严重盗扰,墓葬规格及所余两组24件石磐等遗物显示了墓主的身份。 西城中部的辛庄头墓区,共有墓葬8座,地面多有封土。己发掘的30号墓,时代亦属战国晚期,为“中”字形大墓。出有七鼎六簋等成套的仿铜陶礼器和陶编鎛、编钟、编磬等。墓主人也应是燕国的贵族。 前文提及的东城北部的东西向隔墙已作解剖,夯土中虽无遗物发现,但试掘中获得了这一夯土城墙叠压东城东垣的层位关系。另外,隔墙墙基内的夯窝为平底(报告中称之为“平夯”),也显现出较晚的特征。由燕下都其他地点的发掘情况知,战国晚期的夯窝绝大部分为圜底(报告中称之为“窝夯”,战国晚期以前的夯窝全为此类),平底者仅有一例(306页),而汉代夯土中的夯窝则均为平底。因此这一隔墙的建筑年代应不早于战国晚期,最早建于战国晚期的偏晚阶段,建于汉代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其具体建筑年代,还有待于今后的进一步工作。 可见,战国晚期,燕下都持续保持繁荣的局面并有进一步的发展。从现有材料看,东城隔墙以北的区域兴建的一系列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及虚粮冢墓区应都属于这一时期。这一区域内还分布着若干重要的手工业作坊如制造兵器、铸铁、铸铜、制骨作坊等。该区域很有可能是战国晚期都城扩建过程中新辟出的宫城与公墓用地。我们注意到,位于东城中部、三号河渠以南的10号作坊遗址,在战国中期还是铸造剑、戈等兵器的军事手工业作坊,而到了战国晚期,已变成主要生产带钩和刀等日用品的一般作坊了。将其与隔墙以北这一密闭的区域新出现了兵器等重要手工业作坊的现象联系起来考虑,可以认为这一时期,作为都城的燕下都的功能分区在不断强化。随着武阳台一望景台一张公台一老姆台中轴线的出现,东城北部作为都城之中枢的格局愈益鲜明,燕下都的总体城市布局只是到了此时才最后宣告确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