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植物激素的使用误区

 微优 2017-05-23
1、以药代肥。农民在使用调节剂的时候,认为调节剂可以代替叶面肥,或者认为它同属于叶面肥,这是认知上错误,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生长,增强光合作用,伏苗解害,提高作物抗逆性,促进新陈代谢等。叶面肥的主要作用是:叶面补充作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调节剂和叶面肥的作用完全不同,不能混淆,相互也不可代替。理论上讲,植物生长调节剂或植物激素配合叶面肥使用效果会更突出。

2、多多益善。在我国一些农民在使用农药时误认为:农药计量越大效果越好。这样的用药习惯尤其在调节剂和激素使用中存在很大风险。调节剂和激素是作用于植物的生理生化过程,对浓度要求较为严格,剂量过小,效果不明显,剂量过大会造成作物生长过快或抑制生长等副作用,区别于其它药剂的浓度要求,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3、盲目跟风。很多农民存在不明确目的的情况下,随意使用调节剂或激素。他们的态度是“别人都用,我也用”,也不管自己的作物需不需要。比如:葡萄用矮壮素控制新梢徒长方案,树势过旺的田块,完全适合使用此方案,如果树势过弱,使用这个方案,就会对“营养生长”和“生植生长”造成影响,另外这个方案在合理的肥水管理情况下使用效果很好,否则无明显效果。同样的调节方案,树势和水肥管理的不同,效果会截然不同,所以,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植物激素盲目跟风使用是不正确的

4、随意混用。在用药习惯上,农民为了方便,经常几种农药混配使用,这在调节剂和植物激素的应用上是不科学的。像乙烯利属强酸性农药,混配其它药剂使用易产生化学反应,所以在混配使用调节剂或植物激素时,如果不了解混配成份的特性,最好不要混用,特别是植物激素,除叶面肥外,单一使用效果会优于混用!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水平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也在不断攀升,尤其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植物激素的应用方面。例如:河北乐亭的甜瓜,农民的高产方法是:用氯吡脲200—300倍蘸花,促进坐果率和果实膨大,这种增产方法每亩地可以给农民带来30%—40%的额外产量收益,且不但产量高,果型和品质也被全国各地的消费者青睐。特别说明的是“氯吡脲”属细胞分裂素类,低毒,使用后药剂随着果实的生长被吸收,无毒副作用和残留,果实食用安全。像这样能够科学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调节剂和激素应用方案很多,小枣花期用赤霉酸提高座果率、香蕉用乙烯利催熟、葡萄扦插用奈乙酸,促进木质部作物生根及玉米抗倒增产用胺鲜酯加乙烯利控旺,促进“生植生长”和“营养生长”的转化等等等等,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植物激素促进作物增产增收的方案不胜枚举,在农业生产中也被广泛认可。从安全角度分析,由科学数据得出结论: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植物激素类药剂,毒性和残留均低于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