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诗学探索 诗词创作中的奇思妙想
赏析流传千古、博大精深的中华诗词,品读当代名家诗词精品,一个深刻印象就是:每篇作品不论是从谋篇布局,还是意境构思,再到意象的塑造,无不充满奇思妙想。她们或化无形为有形;或把自然化为神奇;或把两个豪不相干的事物联系起来比喻,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总之,给人以启迪和充分的艺术享受。 奇思妙想,重在奇,重在妙。所谓奇:罕见的;特殊的;出人意料的;令人难测的。所谓妙:好的;美的;神奇的。奇思妙想酿好诗,就是要求诗人在酝酿、创作诗词的时候,按奇思妙想的内在要求和深刻意涵来构思意境,遣词造句,出新出奇。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与众不同的,别人没有的,象磁铁一样能吸引读者眼球的作品来。这个过程有如酿造香醇的美酒一样,每道工序都不能马虎。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赠汪伦》就是这样的精典。“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大家都很熟悉。为什么会流传千古,百读不厌呢?就是因为它构思巧妙,别出心裁,把一个朋友之间的情谊描绘得如此美好、特殊,情境交融、令人难以忘怀。 诗的一、二句是写朋友之间分别时的情景,起承非常自然;三、四句是诗的情境描绘和意境升华。大诗人就地取材,以非常夸张的手法,借用方圆十里的桃花潭,十分形象地说纵使你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没有汪伦与我的情谊深。桃花潭水有多深,与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情谊,本来豪不相干,大诗人李白巧妙的将它们联系在一起,“写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样的千古绝句,特别是“不及”一词更是精妙!这种化无形为有形,把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这种说起来看不见、摸不着,又不能用称来称、尺来量的抽象的概念,高度意象化,具体的呈现在读者眼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使这首诗的艺术感染力达到巅峰状态。 我们再来看唐代另一位著名诗人贺知章的一首《咏柳》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首诗脍炙人口,空前绝后。不愧大家精典,传世之作。如果说上面那首《赠汪伦》是李白的抒发人与人之间感情为主题的诗,那么贺知章的《咏柳》诗则是以描写景物为主题的咏物诗。《咏柳》诗最独到和精妙绝伦之处在于:诗人以超乎常人的想象力,出人意料的将看不见、摸不着,无法感知其形态的春风意象化、具体化为大家十分熟悉的一件物品——剪刀,使读者眼前一亮:啊!春风原来就象一把剪刀!是它裁剪出了万千如美女裙摆上绿丝带般的柳枝条。把浓浓的春意带到大地,带给人们,使整个生命世界春意盎然!难怪千百年来人们把这首《咏柳》诗推崇为咏物诗典范!可以说这种艺术震撼力穿透了人们的身体,潜进了人们的血液,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奇思妙想,出新出奇,出人意料,贺诗《咏柳》达到了无与伦比的历史高度。 下面谈谈笔者再次欣赏、品读毛泽东千古绝唱《沁园春·雪》的点滴心得体会。河南大学研究毛泽东诗词的著名教授毕桂发在他的专著《毛泽东诗词与书法》品鉴《沁园春·雪》的论文中这样高度评价说:“《沁园春·雪》的美学成就可以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其大气磅礴,景象非凡,脾睨六合,纵横八荒,情与景,诗与论,高度融合,崇高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得到了完美的统一。柳亚子誉其为千古绝唱,虽东坡、幼安,犹瞠乎其后,更无论南唐小令、南宋慢词矣。”毕桂发教授的这一评论,可以说代表了众多评论《沁园春·雪》的主流观点。这里只就词中极具奇思妙想的词句谈谈拙见。“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短短三句话十五个字,惜墨如金。既写出了大诗人毛泽东1936年在陕北清涧县袁家沟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和这白雪皑皑的塬地展现在他眼前的真情实感,又充分展现了他思想深处极为丰富和高超的想象力。群山之上,银蛇起舞;辽阔高原,蜡象奔驰。把原本静态的群山和高原写成了动态,“蛇舞、象驰”鲜活具体,十分形象生动!说有多奇就有多奇,说有多妙就有多妙,真是把奇思妙想发挥得淋漓尽致! “流光溢彩跳磴河,两岸绿荫漾碧波。疑是秦淮灯映月,湘兰与我共吟哦”。这是绥阳县诗词学会会长韩达山同志的一首绝句(刊载于《诗国》2014新六卷、《贵州诗联》2013.12期 )。题目是《洋川河夜景》。这首诗描写的是绥阳县县城洋川河夜晚美丽的景色。你看:洋川河上、特别是跳磴河的那一段,霓虹闪烁,流光溢彩;两岸的树木在霓虹彩灯的照射和辉映下,倒映在河面上,碧波荡漾,好美啊!令人如痴如醉!最值得玩味的是第三句“疑是秦淮灯映月”:好一个妙转!紧接着第四句“湘兰与我共吟哦”把全诗推向了高潮。这诗情画意般让人流连忘返的美丽景色,不正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境界吗?不正是绥阳人民建设幸福绥阳的一种诠释和印证吗?全诗没有一句或一个词是在作宣传似的说教,却产生了如此强烈的艺术效果,足见诗人功底之深厚,表现手法之高超。其中第三、第四两句充分体现诗人在创作时的奇思妙想:一是把南京与绥阳联系起来;二是把南京古代闻名的秦淮河灯景与现代绥阳洋川河霓虹灯光夜景联系起来;三是把明代南京著名女诗人、画家马湘兰与现代的“我”联系起来。超越了历史、时空、地域的界限,情景交融,更是让人浮想联翩,美不胜收。
注:《贵州诗联》2014年第11期刊载本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