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必须彼此相爱

 曹书平 2017-05-23

我们必须彼此相爱或死去。

 

《相约星期二》我们必须相爱,或者死去。

 We must love one another or die.             

                撰文:赵阿贞


      一本书能够荣登畅销榜两年多,其内容必须和人们密切相关,《相约星期二》与每个人都有同鸣之处。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和米奇相似,他的生活节奏有如飞车,后来,他有幸停下脚步,和从前的老师莫里重逢,虽然那时莫里已经时日无多,他依然在教我们如何生活,人的一生不外乎是教和学,莫里就在我们身边,我们都需要看看周围的世界。



莫里的价值在绝症的摧残里闪闪发光,如同暴雨冲淋以后的树林一样焕然一新。在这最后的时刻,这位老人对时间的每一分钟的仔细品位,使原来短暂的生命一次次地被拉长了,仿佛他一次次地推开了死亡急躁不安的手,仿佛他对生命的体验才刚刚开始。他时常哭泣,也时常微笑,这是一个临终老人的哭泣和微笑。



这位虚弱不堪的老人在生命的深渊里建立了生命的高潮。而且,他在临终之前用口述录音的方式,用颤抖的手逐字逐句写下了从深渊到高潮的全部距离。当莫里从容面对自己身体的逐渐崩溃、瓦解、枯萎的时候的那种从容、淡定让人感到不可思议。而对其身体健康状况每况愈下的描写之真实又是那么的真切可人。



多年前有人向我推荐过这本书,当时觉得莫里的话非常有哲理,值得认真思考。每一本好书,只要用心,你会发现字字句句弥足珍贵,何况是这样一位濒临死亡、将人生看得通通透透的老人。莫里活得如此勇敢,豁达!活着的我们,省思吧!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一本富含人生哲理的书籍,书中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社会心理学家莫里(Morrie)教授身患绝症,在他辞世之前,他与自己的得意门生(也是本书的作者)相约在每一个星期二,以对话形式,分别讨论了关于人生中一个个重要的课题,一连十四堂课,从一个睿智乐观的老人嘴里,道尽了对生命价值的探索,令人既震撼又感动。以下为每堂课的精华摘要。      

第一周:关于世界     

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     

我们一直认为我们不应该去接受爱,如果我们接受了他,我们就不够坚强了。然而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    

   

第二周:关于自怜     

关于自怨自艾,只有当你觉得它可怕时,它才可怕。     



第三周:关于遗憾     

我们的文化不鼓励去思考关于遗憾这类问题,所以你只有在临死前才会去想它。

我们所关注的是一些很自私的事情:事业,家庭,赚钱,偿还贷款,买新车---陷在永无止境的琐事里,就是为了活下去。因此,我们不习惯退后一步,审视一下自己的生活问,就这些?这就是我需要的一切?是不是还缺点什么?

生活不会一蹴而就。    

  

第四周:关于死亡     

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要死,可没人愿意相信。如果我们相信这一事实的话,我们就会作出不同的反应。意识到自己会死,并时刻作好准备。这样做会更有帮助。你活着的时候就会更珍惜生活。     

一旦你学会了怎样去死,你也学会了怎样去活。      

我们大多数人都生活在梦里,我们并没有真正地在体验世界,我们处于一种浑浑噩噩的状态,做自以为该做的事。当你意识到自己快要死去时,你看问题的眼光也就大不一样了。你会拂去外表的尘埃,你便看到了生活的真谛。   

   

第五周:关于家庭     

相爱或者死亡。     

如果没有家庭,人们便失去了可以支撑的根基。家庭的涵义不仅仅是爱,而且还告诉别人有人守护着你。只有家庭能给予你这种感觉。金钱办不到。名望办不到。工作办不到。  



第六周:关于感情     

超脱自我,并不是说不投入到生活中去。相反,你应该完完全全地投入进去。然后你才走得出来。     

接受所有的感情对女人的爱恋,对亲人的悲伤,对疾病的恐惧和痛苦。如果你逃避这些感情,你就永远超脱不了,因为你始终心存恐惧。你害怕痛苦,害怕悲伤,害怕爱必须承受的感情伤害。     

可你一旦投入进去,沉浸在感情的汪洋里,你就能充分地体验它,知道什么是痛苦,什么是悲伤。只有经历了,认识了,才能超脱它。     

 

第七周:关于对衰老的恐惧     

乐于接受变老。     

衰老并不是衰败。它是成熟。接近死亡并不是一定是坏事。你一旦找到了生活的意义,你就不会想回到从前去。你想往前走。你想看得更多,做得更多。你想体验六十五岁的那份经历。      

如果你一直不愿意变老,那你永远不会幸福,因为你终究是要变老的。     

你应该发现你现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实的东西。当我应该是个孩子的时候,我乐于做个孩子;当我应该是个聪明的老头时,我也乐于做个聪明的老头。我乐于接受自然赋予我的一切权力。我属于任何一个年龄,直到现在的我。      



第八周:关于金钱     

拥有的越多越好。钱越多越好。财富越多越好。商业行为也是越多越好。越多越好。一遍又一遍,直到人人都认为这是真理。大多数人会受它迷惑而失去自己的判断能力。     钱无法替代温情,权力也无法替代温情。      

这个社会在想要什么和需要什么这个问题上是很感困惑的。你需要的是食物,而你想要的却是巧克力圣代。     

真正使你感到满足的是,给予他人你应该给予的东西。不是金钱,而是时间,关心,闲谈。      

如果你想对社会上层炫耀自己,那就打消这个念头,他们照样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对社会底层炫耀自己,也请打消这个念头,他们只会忌妒你。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感到无所适从。唯有一颗坦诚的心能使你悠然地面对整个社会。

      

第九周:关于爱的永恒     

是不是担心死后被遗忘?不会,爱是永存的感情。     



第十周:关于婚姻     

通过婚姻可以检验,认识自己,认识对方,知道彼此是否合得来。     

爱情和婚姻还是有章可循的:……你们必须有相同的价值观,而其中最重要的是,你们对婚姻的重要性的信念。     

相爱或者死亡。       



第十一周:关于我们的文化     

人之初,性本善。人只有在受到威胁时才变坏,而这一威胁正是来自我们的文明社会。当你受到威胁时,你就会只为自己的利益考虑。      

不管你生活在哪里,人类最大的弱点就是缺乏远见。我们看不到自己的将来。其实,我们应该看到自己的潜能,让自己尽量去适应各种发展和变化。       

我们不相信我们都是同样的人。如果我们彼此不觉得有差异,我们就会乐意加入人类的大家庭,就会像照顾自己的小家一样去关心那个大家庭。      

投入到人类的大家庭里去。投入到人的感情世界里去。建立一个由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组成的小社会。       

在生命的起点,当我们还是婴儿时,我们需要别人活着。在生命的终点,我们也需要别人活着。可还有一个秘密:在生命的中途,我们同样需要别人活着。 

      

第十二周:关于原谅      

先原谅自己,然后原谅别人。      

记恨和固执都是毫无意义的。      

原谅自己应该做而没有做的事。你不应该陷在遗憾的情绪中无法自拔,这对你是没有益处的。       

第十三周:关于完美的一天      

如果我们知道我们可以平静的面对死亡的话,那么我们就能应付最困难得事情与生活讲和。      

我们要把自己视为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并不高于自然,有生就有死。       

只要我们彼此相爱,并把它珍藏在心里,我们即使死了也不会真正地消亡。你创造的爱依然存在着。所有的记忆依然存在着。你仍然活着,活在每一个你触摸过爱抚过的人的心中。      

死亡终结了生命,但没有终结感情的联系。       

……      

如果我还能拥有完全健康的一天,那么:

早晨起床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圈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我一次只请一两个,于是我们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然后我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我们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也可能是鸭子我喜欢吃鸭子剩下的时间全用来跳舞。我会跟所有人跳,跳到筋疲力尽。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    

   

第十四周:道别      

再见,莫里。 

       

最后再说说:

这本书的观点也许颠覆了许多主流价值观,却能引发我们积极正面的独立思考,回归到直击人性的最深处。我相信,每个人的读完这本书的感受都会不同。我本人,对于书中关于死亡的讨论,最有感悟与收获,这触及到我的个人经历,此处不多说了。在我看来,由于莫里教授这样特殊的经历与表达,贯穿全文的,恰恰是一个关于的大课题,非常耐人寻味。       

这是一本讨论人生意义的书籍,如果要写下自己的感悟,恐怕数万字不能言尽。于是,这篇笔记我用了片段摘录的方式。然而,我还是强烈推荐大家去完整的阅读全书,书中有许多精彩的背后故事,还有诸如莫里教授如何饱受病魔折磨却又积极客观的细节,作者自己的深切感悟与改变等等,读来无不让人动容却又发人深思……       

在读《三体》时,我顿感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渺小和生命的短暂;而在《相约星期二》中,莫里教授却给了我作为一个个体的人,对于人生意义的深层思考。      

在当今的社会,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忙碌的生活麻醉了大多人,对物质的过度追求迷惑了大多人;即使有少数智者,也很少敢触及人生的终极意义这样的命题。人类还没有开始思考,上帝早已笑得前仰后翻。一个濒死的智者,用自己生命最后的日子去体验、去总结,留给了社会一本书,留给了人类一份重要的财富。       

 

PS:写到最后,我突发奇想,你在上完莫里教授这几堂课后,是否可以给自己列一个遗愿清单,写下想要在此生完成的,对你十分重要的事项。那些究竟会是什么?试试,给我留言,或者写给自己。 

 

精彩(电影)对白:

◆ 米奇:有一次在这样的棒球比赛上,我们都在呐喊:第一第一,非我莫属,然后我看见莫里走下来,他看着我们,看着我们所有人,突然他站起来,说:第二名有何不妥?,他试图在比赛中讨论这个话题。



◆ 死亡只是悲哀的事件之一,活着不幸福同属其中。



◆ 你对我得的病了解多么?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它会像蜡烛一样使你溶化,你知道吗?就我来说,从下面开始,我的腿首当其冲,接着是胳臂,最后是全身,你知道我害怕的是什么吗?很快,我就得要别人来给我擦屁股,但是,我是一个幸运的人,我仍然有时间学习,有时间和我爱的人告别,还有时间教授最后一课。



◆ 莫里:不是关于死亡,是关于活着,一旦你学会了怎样去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去活。



◆ 我们必须相爱,或者死去。



◆ 我曾经年轻过,知道年轻的日子并不好过。年龄的增加不仅仅意味着变老,还有成长。



◆ 米奇:我列了一个单子,上面有我想让你讨论的话题,全都很沉重……死亡,爱,婚姻,家庭……



莫里:那些你害怕触及的话题。是我希望你谈论的,也是你害怕触及的,为什么要以此为耻呢?人们都害怕触及这些东西,把恐惧也加到单子上。



◆ 想象一下,有一只小鸟站在你的肩上,你每天问问它:小鸟,今天是我的大限了吗?我准备好去死了吗?我是在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吗?我是否成为了自己想成为的样子?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我们随时都有可能死去,那么我们的生活将会大不相同。因此每天你得问问自己:今天是我的大限了吗?



◆ 我们认为自己不值得拥有爱,但如果我们让爱驻进心中,我们就会变得温柔。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



◆ 有一朵小海浪,在海里翻上翻下,就这样过了很久很久,享受着阳光和海风,直到他看见其他海浪冲到岸边,他害怕了。然后另一朵海浪看见了他,他惊呼:额的神呐,另一朵海浪就问他:你为何如此悲伤?小海浪回答说因为我们要被冲到岸边,我们就会化为乌有,另一个海浪说:不明白的是你,你不是一朵海浪,你是大海的一部分



◆ 我们要继续,最后一个话题是依赖,我现在依赖着别人,几乎所有事情都是如此,吃饭,尿尿,擦鼻涕……按如今的文化说我应该引以为耻。依赖本身并不可耻,当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我们要依赖别人才能生存,当我们行将就木的时候,我们也要依靠别人才能活下去,然而有个秘密:在这两者中间,我们更需要依赖别人,我们必须相爱,或者死去。



◆ 我们从伤害我们的事物那里学习,与从爱我们的事物那里学到的一样多。



◆ 一个人怎样才能确知自己学到了东西,就像我所说的,我从教训中得到经验,我永远都不会忘记的。



◆ 米奇:如果有人可以使用魔杖,给你一天的时间——健康的24小时,你会怎么度过?



 莫里:这个想法很奇怪吗?这是个人很棒的想法,24小时?我会吃一顿可口的早餐,有甜甜圈,茶,然后好好地游游泳,我会邀请朋友来吃午餐,丰盛的午餐,有沙拉,还有一些简单的食物,然后我们一起去公园走走,那儿有树,我们可以看鸟儿,再然后是晚餐,我会带他们去一家通心粉做得很棒的餐厅,点一只鸭。我喜欢吃鸭肉。你喜欢吗?接着我要跳舞,我要和我可爱的舞伴们一起跳舞,直到精疲力尽,最后回家,好好睡上一觉。

(米奇:就这样?这就是你完美的一天?)是的。

(米奇:听起来很简单。)是啊。

 米奇:那夏洛特和你的儿子们呢?你没有提到他们。)

不需要特意提起,如果没有他们,那怎么能算完美的一天呢。



◆ 我已经选好了墓地,在山上的一棵树下,那儿有一个湖,是一个很适合思考的地方,我打算死在那里,你会来看我,告诉我你的事吗?

(米奇:那将会大不相同,我不能再听你说。)告诉你,等我死了,就换你来说,我来听。



◆ 我们学会了爱人,然后我们爱的人死去,或者是我们死去,或者是它死去,这有什么意义呢?我们经历痛苦又真正学到了什么呢?死亡结束生命,但不能结束感情。



◆ 你遇到过一个非比寻常的老师吗?

他坚持不懈地教你那些你不理解的东西,他知道那些最难的课程要用一生的时间来学,我的老教授的最后的课程每个星期二开一次,课程的名称是——生活的意义,教学还在继续……

 

193991日(节选)

作者:W.H. 奥登

 

我所有的不过是一个声音

撤消失败的谎言

头脑中的浪漫谎言

世俗的人——在大街上

权威的谎言

那些建筑伸向天空:

根本没有象国家那样的东西

没有人是孤立的;

饥谨使人没有选择

无论公民还是警察;

我们必须彼此相爱,要么就死去



威斯坦··奥登(Wystan Hugh Auden1907–1973年),英裔美国诗人,是继托马斯·艾略特之后最重要的英语诗人。毕业于牛津大学。30年代崭露头角,成为新一代诗人代表和左翼青年作家领袖。1939年移居美国,后入美国籍并皈依基督教。前期创作多涉及社会和政治题材,后期转向宗教。以能用从古到今各种诗体写作著称。代表作有《西班牙》、《新年书信》、《忧虑的时代》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