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亦有风骨

 云中公子 2017-05-23
  五代王仁裕编辑过一本书叫《开元天宝遗事》,其中有这么一段故事。唐玄宗年间,杨国忠势力渐大,朝中文武大臣纷纷依附杨国忠。老干部张九龄感到这种情况不太正常。张九龄是德高望众的老臣当然不会鸟杨国忠,杨国忠对张九龄也恨之入骨。张九龄对周围的人说:“现在这些官员们都如同向着火堆烤火的乞丐,一旦火灭灰尽,暖气何在?那个时候他们就只能冻尸裂肤,一把骨头都会被扔进臭水沟,这样的灾祸不会太远啊。”后来安史之乱,附炎者皆罪累族灭,所谓附炎就是向火。

    我查了一下张九龄和杨国忠的年谱,杨国忠开始发达的时候(745年从四川赴京),张九龄已经去世(740年) ,可以看出上面这个故事可能有假,张九龄受过李林甫的气,应该没受过杨国忠的气。但由于《开元天宝遗事》这小破书太有影响力,所以好多人以为这是真事。不论真事假事,但“向火乞儿”这个成语故事流下来,人们把不要B脸巴结权贵的人都叫做向火乞儿,把这种行为叫“附炎”。

    尽管巴结权贵这种行为普遍存在于古代官员群体中,但也有那么一些官员腰杆拔得倍儿直,对权臣佞臣不屑一顾。象前面的张九龄虽然真实的历史上没有与杨国忠过招,但是对权臣李林甫却是不卑不亢的。宋朝有一位老先生名叫李垂(字舜工)也是这样不事权贵的人。之所以提到这位同志,是因为他把张九龄同志的成语又进行了创新。

    宋真宗和仁宗时期,朝廷丞相是丁谓。根据《宋史.丁谓传》讲,这个丁谓非常有才,不论是平定叛乱还是施工管理乃至作文写诗都是一流的,正因为能力非常强所以一度权势很大。以前讲过他为了得到皇帝封赏最好的腰带,耍过一个花活(具体情节请翻阅《酒价几何》),这倒不算什么奸佞之事。但他打击异己陷害忠良(包括名臣寇准),实在是过分。也正因为其小人作风,他也受到少数梗直官员的鄙视。李垂就是鄙视丁谓的一个官员。

    丁谓如日中天的时候,李垂一直没有去拜访。有人问李垂:“你怎么不去领导家去拜访一下啊,别人都去,显你特别啊,显你清高啊?”李垂回答:“他当丞相,不能公道作事,却依仗权势打压欺凌别人。我看他这么干下去,早晚得去海口玩去(意思是说早晚他得被发配到海南岛),我可不愿意跟他搅到一起。”丁谓听说后,把李垂贬到偏远州县。后来丁谓果然被发配到海南三亚,李垂被召回。这时已经朝廷换了新丞相。有人对李垂说:“哥们你的文学水平这么高,大家都相推选你当知制诰呢。只是丞相跟你不熟,你去他家看看吧。”李垂一听很不高兴地回答:“我当年若是拜访了丁崖州(嘴够损的,丁谓发配崖州,他叫丁谓丁崖州),当时就当上翰林学士了,现在我都这么大岁数了,见大臣不公正,还当面指责,我怎么能够趋炎附热,看人家眼睛睫毛所向,以期望得到啥好处呢?道之不行,命也!”这样,李垂同志又被贬出京城。。李垂根据《开元天宝遗事》创造了一个词叫趋炎附热。后人可能是写错的缘故吧,把趋炎附熱写成了趋炎附勢,看看两个字的繁体是不是有点象?

    古代不只有不事权贵的官员,普通文人也有不少硬骨头的。北宋有个才华出众的诗人叫陈师道。这人穷得丁当三响,但有人欣赏。丞相章悙就看上了李师道,托秦少游带话告诉他到相府来聊聊人生。结果陈师道不去,还回信说我不能因为想当官就巴结你。这真是越穷越牛逼。后来这位陈师道因为坚决不穿权臣亲戚家的皮袄,被冻死。此人虽说有些迂腐,但其人风骨值得称道。近代有位朱姓学者不食美国面粉最终病饿而死,恐怕受了陈师道的影响吧。

    宋朝抗金名将宗泽在明朝有一位后人叫宗臣,此人为明后七子之一,著名文学家。宗臣最最著名的文章是被收录在《古文观止》里面的《报刘一丈书》。这篇文章里面把趋势炎附势之辈的形状描绘得栩栩如生。

    文章里说,官员们为了拍权臣严嵩的马屁,早上太阳一升起便骑快马跑到严嵩家门口等着。门口守卫不让进,就象个老娘门儿一样跟人家奴颜婢膝说尽好话,宽大的袖口里手抓一把钱塞到门卫手里,以图放自己进去。守卫收了钱便拿着官员的名片跑进去送信,但旋即回来说大人忙着呢。门卫因为收了钱,便把官员带进相府院内马厩里躲着,马粪马尿的腥臊刺鼻,然后等几个小时或冻够呛或热够呛,几乎忍不住了也不离去。等到了傍晚,收了钱的那个门卫出来告诉客人:“我们大人今天累了,不见客,告诉你明天再来吧。”

    等到了第二天想到粪尿冷热饥饿的滋味实在打怵再去,但相爷昨天说了让今天去,又不敢不去。硬着头皮鸣一叫就爬起来刷牙洗脸。等到了严嵩家门口敲门,门卫吼道:“谁这么早就敲门?”官员心里压着火,但还是得忍着并低三下四地说:“大哥是我,昨天来的那个人,就麻烦您通禀一声,让兄弟进去呗。。”领导家的门卫那是相当的牛逼,骂骂咧咧地说:“你妈的昨天你不来了么,怎么今天还来?这么早相爷能出来会客么?”客人被一个看门的骂一顿面子上很过不去,但还得继续说小话:“没有办法啊,就请您让我进去吧。。。”说着继续用宽袖子做掩护又往门卫手里塞一把钱。门卫见了钱又把客人领马圈里闻味。还好今天领导心情好,答应见客。这个官员马上跑到相爷客厅门口台阶前匍匐前进(这得受过专业训练啊)。等相爷说了进来吧,官员又是嗑头不敢起来,等起来了还是一步一作揖。然后就是送钱,领导说不要,官员就说没事一点小意思;领导说贝跟我扯离根令,官员说没扯,我是真心孝敬您老人家;领导说我是国家命官忠正廉洁绝不能收人钱财,官员说大人没事我这就是儿子对爹的孝心,您就是我爹,儿子给爹孝敬一点没什么啊。。。然后相爷很不情愿地把钱收下。。。

    文章中宗臣对这种为了巴结权臣卑躬屈膝毫无尊严的行为做了辛辣讽刺。他自己表白说:“我对于权臣,一年除了重大节日投个名片作个姿态,别的时候从不走动,路过他们家的时候都是侧过脸拍马而过。所以我这样的人从来不受权贵的喜爱。”

    写了这么多,感觉到古代文人之中确实还是有那么一些人,有那么一点点风骨,他们不做向火乞儿,不趋炎附热,不巴结权贵,不出卖灵魂。我想正是有了这样一些人,尽管这样的人不是很多,但也如火种般引导后来者,不致让刚刚踏入人世的后生们对世界绝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