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问人不问马”与“伤人则止”臆说(3)

 或是齋 2017-05-23

周人的车马文化

文提到马与车,既是周人车马文化的问题,是日常生活方式问题,也是礼制问题。

如《周礼·地官·保氏》:“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乃教之六仪:一曰祭祀之容,二曰宾客之容,三曰朝廷之容,四曰丧纪之容,五曰军旅之容,六曰车马之容。”(贾公彦《周礼注疏》卷十四,第212-213页,艺文版《十三经注疏》本)郑玄注引郑众说:“五驭,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郑众又云:“军旅之容,阚阚仰仰;车马之容,颠颠堂堂。”郑玄云:“军旅之容,暨暨詻詻。车马之容,匪匪翼翼。”(同上注。参孙诒让《周礼正义》卷二六《保氏》,王文锦、陈玉霞点校本,第4册第1010-1017页,中华书局,1987。亦可参《礼记·玉藻》“戎容暨暨,言容詻詻,色容厉肃,视容清明”等及注疏。)五驭与车马之容、军旅之容,是周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礼制与仪容,应该达到的境界是,言语之美,穆穆皇皇。朝廷之美,济济翔翔。祭祀之美,齐齐皇皇。车马之美,匪匪翼翼。鸾和之美,肃肃雍雍。(《礼记注疏》卷三五《少仪》,第631页,艺文版《十三经注疏》本。《荀子·大略》则云:“言语之美,穆穆皇皇。朝廷之美,济济跄跄。”,第370页,梁启雄《荀子柬释》,中华书局,1983)其中车马之美,匪匪翼翼。鸾和之美,肃肃雍雍。”就是车马仪容,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对周文化向往之至,才会感慨:“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见《论语注疏》卷三,第28页,艺文版《十三经注疏》本)既有文化的充分认同,也有文化立场的极度自豪。

从某种意义上说,车马之容也是孔门教育的基本内容,此即“六艺”说之本,为孔门教育的素质教育、通识教育阶段的内容。

“御”而言,《左传》“梁由靡御韩简,虢射为右”(僖公十五年)“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晋解张御郤克,郑丘缓为右”(成公二年)“步毅御晋厉公,栾鍼为右。彭名御楚共王,潘党为右。石首御郑成公,唐苟为右”(成公十六年)“子禄御公子城,庄堇为右;干犨御吕封人,华豹张匄为右”(昭公二十一年)“阳虎御季桓子,公敛处父御孟懿子”(定公七年)“林楚御桓子”(定公八年)“邮无恤御简子,卫大子为右”,“繁羽御赵罗,宋勇为右”(哀公二年)“孟孺子泄帅右师,颜羽御,邴泄为右;冉求帅左师,管周父御,樊迟为右”(哀公十一年)之类的记载不少,说明春秋时上战场能为主帅御者是非常光荣值得一说的事,是书写战争史应该重视的一笔,对个人对家族对国家都是有意义的事,这只有车马文化的鼎盛时代才有可能。也包括“吴伐越。越子句践御之,陈于檇李”(定公十四年)这样的例子。又如《左传》“季桓子至,御公(鲁哀公)立于象魏之外”(哀公三年),也是为国君驾车的例子,在火灾这样紧急事变时为国君驾车,足以说明季氏在鲁国的特殊地位。“御”的社会角色为时人看重,是身份的象征,其社会意义十分重要,这是周代车马文化的基本特征,绝不是简单的驾车技术和技术教育问题。

就算“叔孙归,曾夭御季孙以劳之”(昭公元年)一则,也是以“御”显示规格高的。《论语·为政》“樊迟御”则是平淡叙事中精心选择值得注意的细节的手法。《论语·子罕》:“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孔子对自己“御”的技术与御者的角色还是相当认可的。(《论语注疏》卷九,第77页,艺文版《十三经注疏》本。邓秉元《孟子章句讲疏》以为:孔子此言,盖深体乎射御之道者也。见第227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夫子所言“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论语注疏》卷十四《宪问》,第129页,艺文版《十三经注疏》本),也应是对周代车马文化有深刻体会与有荣焉方能讲得出来的吧?

关于驾车的讲究,兹举一段《礼记·曲礼上》的例子,以见一斑:“君车将驾,则仆执策立于马前。已驾,仆展軨,效驾,奋衣由右上,取贰绥,跪乘,执策分辔,驱之五步而立。君出就车,则仆并辔授绥,左右攘辟,车驱而驺。至于大门,君抚仆之手,而顾命车右就车,门闾沟渠必步。凡仆人之礼,必授人绥,若仆者降等则受,不然则否。若仆者降等,则抚仆之手,不然则自下拘之。客车不入大门,妇人不立乘,犬马不上于堂。故君子式黄发,下卿位,入国不驰,入里必式。君命召,虽贱人,大夫士必自御之。介者不拜,为其拜而蓌拜,祥车旷左,乘君之乘车,不敢旷左,左必式。仆御妇人,则进左手,后右手。御国君,则进右手,后左手而俯。(略)国中以策彗恤勿驱,尘不出轨。(《礼记注疏》卷三,第62-63页,艺文印书馆影印《十三经注疏》本。上文间及乘车之礼,又如《论语·乡党》:“升车,必正立,执绥”云云,《论语注疏》卷十,第91页,艺文版。)

又如《礼记·少仪》:“执君之乘车则坐。仆者右带剑,负良绥,申之面,拖诸幦,以散绥升,执辔然后步。”(《礼记注疏》卷三五,第629页,艺文影印《十三经注疏》本)

《少仪》又有:“仆于君子,君子升、下则授绥,始乘则式,君子下行,然后还立。”(《礼记注疏》卷三五,第633页,艺文版)

《礼记·檀弓上》:“鲁庄公及宋人战于乘丘,县贲父御,卜国为右。马惊,败绩。公队(坠),佐车授绥。公曰:‘未之卜也。’县贲父曰:‘他日不败绩,而今败绩,是无勇也。’遂死之。圉人浴马,有流矢在白肉。公曰:‘非其罪也。’遂诔之。士之有诔,自此始也。”(《礼记注疏》卷六,第117页,艺文版)可见御者的选择很正式,一般还要通过占卜的程序。

正是因为御者的身份地位重要,御的技艺复杂,故而著名的御者亦可名垂经史子集。名声最著者如王良。《孟子·滕文公下》有个故事:“昔者赵简子使王良与嬖奚乘,终日而不获一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贱工也。’或以告王良。良曰:‘请复之。’强而后可,一朝而获十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良工也。’简子曰:‘我使掌与女乘。’谓王良。良不可,曰:‘吾为之范我驰驱,终日不获一;为之诡遇,一朝而获十。《诗》云:不失其驰,舍矢如破。我不贯与小人乘,请辞。’御者且羞与射者比;比而得禽兽,虽若丘陵,弗为也。”(《孟子注疏》卷六上,第107页,艺文版《十三经注疏》本;清焦循《孟子正义》卷十二,第411-414页,沈文倬点校,中华书局,1987)赵岐注曰:“王良,善御者也”。《荀子·正论》《论衡·命义》称“王梁”;《韩非子·喻老》之“王子期”,《外储说右下》之“王子於期”,《左传》哀二下文之“子良”;《国语·晋语九》之“邮无正”,注云“邮良伯乐”,皆同一人,可见其人为天下熟知。《左传》哀公二年“邮无恤御简子”,杜预注:“邮无恤,王良也。”《正义》:“服虔云:王良也。孟子说王良善御之事。古者车驾四马,御之为难,故为六艺之一。王良之善御最有名,于书传多称之。《楚辞》云:当世岂无骐骥兮,诚无王良之善御。见执辔者非其人兮,故驹跳而远去。(《春秋左传注疏》卷五七,第996页,艺文版。所引《楚辞》“善御”,今本东方朔《七谏·谬谏》作“善驭”,见传古楼影印《汲古阁刻本楚辞》第538-539页,2016;白化文、李鼎霞点校《楚辞补注》重印修订本,第353页,中华书局,2002)在《孟子·滕文公下》一句“御者且羞与射者比”,真是御者强烈的使命感与自尊。《淮南子·览冥训》:“昔者王良、造父之御也,上车摄辔,马为整齐而敛谐,投足调匀,劳逸若一,心怡气和,体便轻毕,安劳乐进,驰骛若灭。”(高诱《淮南子注》,第93页,《诸子集成》本)王良的先进事迹已经成为驾驭界的楷模,成为御者的境界与象徵,美名流传千古,“十级老司机”。

《诗经》里有很多提及车马文化的现成的例子,如“君子之车,既庶且多。君子之马,既闲且驰”(《大雅·卷阿》)。《诗经》直接提到马的有四十多篇,间接涉及的少说也有五十篇以上。如“叔于田,乘乘马。执辔如组,两骖如舞”,“叔于田,乘乘黄。两服上襄,两骖雁行”(《郑风·太叔于田》)“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鄘风·载驰》)“四牡骙骙,旟旐有翩”(《大雅·桑柔》)“四牡蹻蹻,鉤膺濯濯”(《大雅·崧高》)“四牡业业,征夫捷捷”,“四牡彭彭,八鸾锵锵”,“四牡骙骙,八鸾喈喈”(《大雅·烝民》)“四牡奕奕,孔修且张”,“百两彭彭,八鸾锵锵”(《大雅·韩奕》)“其旂茷茷,鸾声哕哕”,“其马蹻蹻,其音昭昭”,“戎车孔博,徒御无斁”(《鲁颂·泮水》)“我马维驹,六辔如濡”,“我马维骐,六辔如丝”,“我马维骆,六辔沃若”,“我马维骃,六辔既均”(《小雅·皇皇者华》)“四牡騑騑,周道倭迟”,“四牡騑騑,啴啴骆马”,“驾彼四骆,载骤骎骎”(《小雅·四牡》“戎车既驾,四牡业业”,“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小雅·采薇》)“四马痯痯,征夫不远”(《小雅·杕杜》)“六月栖栖,戎车既饬。四牡骙骙,载是常服”;“比物四骊,闲之维则”,“四牡修广,其大有颙”,“四牡既佶,既佶且闲”(《小雅·六月》)“我觏之子,乘其四骆,乘其四骆,六辔沃若”(《小雅·裳裳者华》)“乘马在厩,摧之秣之”,“乘马在厩,秣之摧之”(《小雅·鸳鸯》)“四牡騑騑,六辔如琴”(《小雅·车舝》“四牡庞庞,驾言徂东”,“田车既好,四牡孔阜”,“驾彼四牡,四牡奕奕”,“四黄既驾,两骖不猗”(《小雅·车攻》)等等,车马文化,比比而是,君子风度,如在眼前,爱马精神,随处可见。周代车马文化的发达,与畜牧田猎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性,与周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刘子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燔,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春秋左传注疏》卷二七,第460页,艺文版《十三经注疏》本)的敬祖与尚武并重的精神,与等级社会的制度,都有重要关系。比如《小雅·车攻》“我车既攻我马既同”传云:“攻,坚;同,齐也。宗庙齐毫,尚纯也;戎事齐力,尚强也;田猎齐足,尚疾也。”(参《尔雅·释畜》:“既差我马,差,择也。宗庙齐毫,戎事齐力,田猎齐足”注疏,《尔雅注疏》卷十,第193-194页,艺文版《十三经注疏》本)就是选马、养马、用马的高大上的专业的讲究。《鲁颂》的《駉》《有駜》等篇,更是车马文化的代表,是车马文化背景下鲁人的辉煌与自得。

我们通过以上这些鲜活的例证,在车马礼制的语境里来体会孔夫子“问人不问马”的仁心,不是顺理成章的吗?这难道不比拿一个偶然的个案当普遍情况来讨论一匹马值多少钱的推测更有意义吗?在车马文化在社会生活里极其重要的氛围里,在充满诗意的养马爱马驾车驭马的时代环境里,讨论“问人不问马”,是不是更接近孔子的语境?

还是应该回到“礼”与“仁”的主题,“问人不问马”才可以尽可能解释得圆通。 比如,《论语·季氏》云:“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得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论语注疏》卷十六,第150页,艺文版《十三经注疏》本)仅有显示社会地位的马的庞大数量,还是档次不够的。而且,尽管有车马的标配,“君命召,不俟驾行矣。”(《论语注疏》卷十《乡党》,第90页,艺文版)“君命召,虽贱人,大夫士必自御之”(《曲礼上》,《礼记注疏》卷三,第63页,艺文版),这才是合乎身份地位的礼。

乘车的讲究,如《礼记·檀弓下》:“五十无车者,不越疆而弔人。”(《礼记注疏》卷九,第164页,艺文版)可知无车则参与礼节活动的资格会递减。

《檀弓上》:“伯高之丧,孔子之使者未至,冉子摄束帛、乘马而将之。孔子曰:‘异哉!徒使我不诚于伯高。’”(《礼记注疏》卷七,第128页,艺文版)可知弔唁亦需“乘马”(四马),这是基本礼仪。

(待续)

文章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caeda20102wp2g.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