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第三期播出,说说郑玄和《礼记》

 星河岁月 2023-01-22 发布于江苏

图片

《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继10月28日播出第二期《汉书》后,终于在昨天更新,播出了第三期《礼记》,精彩演绎了东汉末年大儒郑玄学礼、注礼、传礼、践礼的一生。
图片
《礼记》(三全

那么,除了节目中演绎的情景之外,郑玄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对于《礼记》乃至“三礼”之学的发展又有怎样的影响?我们今天该怎样读《礼记》这部经典呢?下面就跟大家分享下这几个问题。

01

郑玄的生平与学术

要了解郑玄的生平事迹,《后汉书》卷三十五的《郑玄传》不可不读。据《郑玄传》记载,郑玄从小家里穷,他爸爸给他谋了一份在乡里主管赋役税收的乡啬夫的差事,希望他赚点薪水,给家里减轻点负担。可他不喜欢这份工作,一休假就到学官那去学习,他爸爸因此没少骂他,可他依然不改向学之心。
图片
《后汉书》(中华经典普及文库)

后来,汉末党人领袖杜密(与李膺并称“李杜”)来到高密县巡视,发现郑玄是个奇才,便推荐他到京城的太学学习。节目中,中年的郑玄受到党锢之祸的牵连,就是因为他曾经受过杜密的知遇之恩。
节目中着重讲了郑玄和马融的师生情谊。其实,据历史记载,郑玄最初并不受马融重视。马融是当时闻名天下的大学者,门下有四百多个学生,但能进教室听马融亲自授课的只有五十多人。郑玄在马融门下学了三年,还没见过马融的面,只是由师兄传授学业。
图片

马融画像

而郑玄之所以受到马融赏识,跟他到太学后,跟一位先生学习过《九章算术》,数学学得特别棒有关。据说当时马融和学生们一起演算一个天文学问题,算不清楚,听说郑玄擅长算术,就把他叫来,结果郑玄很快就解决了问题。郑玄还趁机向马融请教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问完就告辞回家了。大概郑玄所问,也让马融知道了他学问精深,于是慨叹说:“郑生今去,吾道东矣。”

图片

《算经十书》

节目中演绎马融和郑玄师徒情深,不过,实情或许并非如此。《后汉书》本传记载,郑玄问完疑难就走,或许是对马融忽视自己有些不满吧。《世说新语·文学篇》中记载马融怕郑玄回去后独享盛名,准备在途中加害郑玄,郑玄也料到马融有此意,便设计骗过了马融。其事虽未必可信,但这种传说的产生,或许也跟其师徒关系不太好有关。清人王鸣盛在《蛾术编》中说:“郑虽师融,著述中从未引融语。独于《月令》注云:'俗人云:周公作《月令》,未通于古。’疏云:'俗人,马融之徒。’”于此亦可见郑玄对马融的态度。
图片
《世说新语》(三全

不过,马融的预言还是对的,郑玄后来果然成为遍注群经的一代宗师。郑玄的经学研究著作,除了下面我们还要说到的三礼注外,比较重要的就是他注释《诗经》的《毛诗笺》。郑玄对《诗经》也钻研很深,《世说新语》中还有他家婢女引《诗》对话的趣闻轶事。此外,郑玄对于《周易》《尚书》《论语》《孝经》等也都有注释,但均已散佚,有些后人有整理,如清人皮锡瑞《孝经郑注疏》。
图片

《毛诗传笺》(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

图片

《孝经郑注疏》(中华国学文库)

而郑玄之所以能成为经学的一代宗师,跟他不慕荣利、一心向学的人格精神是分不开的。郑玄辞别马融回到故乡后,遭遇党锢之祸,遂潜心居家著述。党锢之禁解除后,何进、董卓、袁绍等权贵先后征召他出来做官,郑玄除了不得已前去应付一下,都毫不动心。
其实,郑玄的生活并不宽裕。他晚年在节目中提到的《戒子益恩书》中谈到,他有两大遗憾,一是父母的坟墓没有修好,二是自己“所好群书率皆腐敝,不得于礼堂写定,传与其人”,可见其经济拮据之态。尽管和他一同受征召的人多已官至宰相,但郑玄依然一心“念述先圣之元意,思整百家之不齐”,其一心向学的精神,真是令人感佩。

图片

郑玄画像

02

郑玄与《礼记》

中国自古为礼仪之邦,周公制礼,孔子传礼,形成了记述礼仪流程、被尊为“礼经”的《仪礼》、记述官制的《周礼》及先秦至秦汉时期礼学文献选编而成的《礼记》等“三礼”文献。
正如节目中提到的,今天所见的《礼记》四十九篇是《小戴礼记》,即西汉戴圣所辑,另外还有其叔父戴德选编的《大戴礼记》八十五篇,不过其中大量篇目已经失传,如今传下来的只有三十九篇。
图片

《大戴礼记补注》(十三经清人注疏)

图片

《大戴礼记解诂》(十三经清人注疏)

而《大戴礼记》之所以失传、《小戴礼记》成为今天通行本的《礼记》,固然与其内容有关,也跟郑玄的注释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当时,研究《礼记》的学者也不少,据载,郑玄的老师马融就曾注过“三礼”。不过,完整流传下来、影响深远的“三礼”注本却只有郑玄的注本。
图片
《十三经古注》(收录郑玄的《仪礼注》《周礼注》《礼记注》)

为什么唯独郑玄的注本能够流传下来呢?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郑玄学问广博。汉代的经学分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郑玄在注释时不拘门户,对于两派的文本、观点都有吸收,做到了博采众长。其二,郑玄的注释简明扼要。据说当时的今文章句之学,解释《尧典》开篇的“粤若稽古”几个字,就能解释出几万字,非常繁琐。而郑玄的注释却非常简明扼要,据学者统计,有些《礼记》的篇目,郑玄的注比原文字数还少。因此,当时学者都愿意学习郑玄的注本。

图片

《礼记注》

也正因如此,郑玄没有注释过《大戴礼记》,传习的人就越来越少,而他注过的《礼记》,则地位越来越高。到了三国时期,曹魏立十九个经学博士,除《公羊传》《穀梁传》和《论语》三种经典外,其余都以郑玄的注本为宗。《礼记》这部汉代附属于“礼经”(即《仪礼》)的著作,也因为有了郑玄的注释,在这时第一次立了学官,与《仪礼》《周礼》鼎足而三。
到了唐初编纂《五经正义》时,在“三礼”之中,独收《礼记》,据学者说这是第一次以朝廷的名义正式将其升格为经,而且地位超过了《仪礼》《周礼》。于是,“三礼”之学在唐代形成了《礼记》独盛的局面。
图片
《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

到了宋代,程朱理学特别看重《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理学大师朱熹分别为之作《大学章句》《中庸章句》,与《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合编为“四书”,《礼记》又以这样的方式更大地影响了此后的中国文化。节目中提到的源自《礼记》的大学校训,基本都出自《大学》《中庸》这两篇。

图片

《论语·大学·中庸》(三全)

图片

《大学·中庸》(中华经典藏书)

到了清代,礼学的研究也很兴盛,出现了《五礼通考》这样集大成的礼学研究著作。《礼记》方面比较重要的研究著作则有孙希旦的《礼记集解》,吸收历代研究成果,对郑玄注有所补正。

图片

《五礼通考》

图片
《礼记集解》(中华国学文库)

03

怎样读《礼记》?

《礼记》四十九篇的内容十分丰富,除了我们比较熟悉的《大学》《中庸》两篇外,还有讲述大同理想的《礼运》,阐述教育思想的《学记》,阐述音乐思想的《乐记》,记述制度的《王制》,阐述儒者之道的《儒行》等,其中包含了很多关于学习、教育、生活乃至修身处世的精言妙语,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那么,我们今天要怎样读《礼记》呢?首先当然要选择好的读本。郑玄的《礼记注》是《礼记》的经典读本,但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郑玄毕竟是汉代的人,直接阅读他的注释是有难度的。三全本《礼记》,各篇有题解,疑难字词有注音释义,并有全文翻译,适合作为我们阅读《礼记》的入门读本。
图片
《礼记》(三全

正如前面所说,《礼记》本是附于《仪礼》的,有些篇目是关于《仪礼》中记载的有关礼仪活动的解说,因此要读懂这些篇目,就需要阅读《仪礼》,了解有关礼仪活动的流程。三全本《仪礼》是由当代礼学大家,也即节目中的解说嘉宾彭林教授译注的,是阅读《仪礼》的绝佳读本。
图片
《仪礼》(三全)

当然,如果觉得《礼记》篇幅太大,想读选本,也可以考虑选择“中华经典藏书”的《礼记·孝经》,书中选了《礼记》的精华篇章做题解、注释、翻译,也是不错的读本。
图片
《礼记·孝经》(中华经典藏书)
正如《礼记·学记》所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只有不断学习经典,借助典籍之光,才能照亮人生大道。

(统筹:一北;编辑:思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