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幽门螺杆菌:从诊治共识到大众共识有多远?

 西北望msm66g9f 2017-05-23

5月19日,以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为主举办的我国《2017幽门螺杆菌、胃肠道微生态与相关性疾病国际高峰论坛》在江西南昌举行,期间发布了我国新版《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治共识》。


在前四次共识的基础上,新共识为中国幽门螺杆菌临床防治提供了更有力的数据支持、指导意见和主流方案。几十位国内一流的与会专家在呼吁医学同仁在新共识下形成合力的同时,更期翼提高对这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病菌防治的全民认知意识,共同迎接抗击幽门螺杆菌新时代的到来。

令人堪忧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现状

幽门螺杆菌的高感染率是个全球性的问题,很多人对幽门螺杆菌并不陌生, 甚至正在遭受这种病菌带来的病痛。有资料显示,目前全球约有44亿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全球平均感染率62.8%,在中国,这一数字是令人吃惊的7.68亿人,换句话说,2个人里面就有1个人幽门螺杆菌呈阳性。


由于具有很强的活性与繁殖能力,幽门螺杆菌除了给患者带来慢性胃炎、消 化性溃疡等常见疾病外,更是胃黏膜相关淋巴瘤和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早在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就将幽门螺杆菌列为人类胃癌的I类致癌因子,作为迄今为止唯一获得如此危险级别定位的细菌,足见其危害之大。


此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肠胃外疾病诸如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密切相关,甚至有可能波及心血管系统、皮肤、神经系统、眼科、肝胆及内分泌系统等等。一旦感染上幽门螺杆菌,如果不经正规治疗,是不可能自愈并陪伴终生的,也就是说,不管有无治疗指征,感染者在身体“土壤”适宜的时候,将面临健康遭到侵蚀的厄运。

从谈“幽”色变到规范诊治的正确打开方式

对幽门螺杆菌的诊断,传统方法是借助胃镜进行观察和取样,但会给患者造成额外创伤和痛苦,还要等待较长时间。 根据“人性化关怀”的医学诊疗技术需求发展起来的“呼气试验”技术,基本完美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幽门螺杆菌是人胃内唯一能够产生大量尿素酶的细菌,尿素酶分解分解胃内尿素生成氨和二氧化碳,使尿素浓度降低、氨浓度升高,故可通过呼气试验检测尿素酶来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此次发布的新版诊治共识指出,尿素呼气试验(碳13和碳14)具有明显的综合优势:试验方法简单,对试验环境、试验设备、操作者技能要求不高;取样容易,患者依从性好;相对于侵入性检查来说,克服了胃内幽门螺杆菌“灶状分布”可能造成的阳性漏诊问题,等等。因此,尿素呼气试验在国际国内均被视为幽门螺杆菌诊断的“金标准”。


新版共识从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测、诊断、治疗、随访、临床建议等角度全面阐述了防治关键点,更注重结合疾病的特殊性和患者的个体差异予以多学科、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更强调因地制宜的治疗方案,其中特别推荐了含铋剂的四联方案为我国根除幽门螺杆菌的主流方案。简言之,只要途径正确,幽门螺杆菌并非不可根除的“冥顽幽灵”。

提升公众对幽门螺杆菌防治认知度刻不容缓

感染人数如此之多,跟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传播途径是分不开的。据了解,其传播途径一般为经口传播、亲密接触传播、进食被污染的食物和饮水等等。

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和发病率高于西方发达国家,很多情况下幽门螺杆菌主要的传染源直接源自家庭成员之间,经常出现家庭成员中一人幽门螺杆菌阳性传染给全家的现象。这与中国特殊的饮食喂养习惯不无关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国内家长普遍在喂养婴幼儿时喜欢先自己尝试食物的温度和口感,甚至口对口喂养,这是非常不利的坏习惯,也是为何幽门螺旋杆菌初次感染都发生在婴幼儿及儿童时期。

我国尚处于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大,尤其农村等偏远地区经济卫生条件较差,广大群众对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其危害的知晓率低。另一方面,我国医务人员特别是基层单位的医务人员,治疗幽门螺杆菌的不规范诊断问题比较突出,抗生素滥用明显,幽门螺杆菌耐药菌株逐渐增加,导致其根除难度越来越大。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幽门螺杆菌防治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普及幽门螺杆菌筛查、继续推行偏远地区大型义诊帮扶活动、积极开展大规模幽门螺杆菌调研等举措,同时从夯实医疗卫生基础和良好的生活习性这一根本出发,共筑抗击幽门螺杆菌新防线,这之间的距离,需要每一位公民来度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