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脑脊液细胞学检查

 goodluckchao 2017-05-23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干一病区

何娅 医学硕士,副主任医师,科主任。1987年至今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干部病房工作。从事老年神经病临床、教学、科研工作25年。负责干一病区的临床、科研、教学、护理工作。承担内科诊断学、老年神经病学教学,指导下级医师、实习医师的临床工作。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熟练掌握内科、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诊断和治疗,对疑难危重病人诊断、抢救有丰富的经验。

擅长脑血管病、老年痴呆、癫痫、高血压病等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门诊时间:周三全天 老年神经内科及特诊门诊


脑脊液细胞学的发展已有百年历史,其重要价值在临床工作中日益显著。脑脊液细胞的收集是细胞计数、分类的前提,因此,各种离心机及沉淀器的发明和改进一直伴随该学科的发展,目前粟秀初教授研制改良的FMU-6粟氏玻片离心沉淀仪具有收集率高、完整性好、细胞均匀等优点,被广大学者认可,已在2011年投入使用,目前国内使用率达99%。

脑脊液细胞学检查,被认为是对蛛网膜下腔的组织活检。目前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枢神经系统白细胞、淋巴瘤、脑膜癌病等疾病有确诊价值,对出血性脑血管病、免疫性疾病等疾病有重要的辅助诊断价值。

一、脑脊液细胞的收集

1、脑脊液标本的收集

1)腰椎穿刺术, 收集脊髓蛛网膜下腔脑脊液标本;

2)留取脑脊液标本: 可按需要缓慢放出脑脊液3-4ml, 分别置于3-4个消毒试管中送检, 一般常规脑脊液细胞学检查仅需0. 5-1.0ml即可;

3)注意事项: 留取脑脊液标本后应尽快( 5-10分钟内)送至脑脊液细胞室进行细胞的收集和固定, 否则细胞将会变形、变性和自溶, 且在体外放置的时间越长细胞损伤越严重, 一般不超过2小时, 并注意标本送检宜平稳不宜摇晃, 常温为宜, 避免高温、冷冻等。

2、脑脊液细胞的收集:

是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的前提和重要环节, 只有收集到大量形态完整的细胞才能进行染色和分类诊断。细胞收集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1)能够收集标本中较多的细胞, 损失少;

2)脑脊液量不需太多;

3)收集过程既要快速又不损害细胞的形态和结构, 细胞分布均匀, 清晰;

4)标本范围小,便于观察;

5)能够耐受各种固定剂和染色剂;

6)要求设备简单,便于操作, 离心时间、速度和加速度可自控, 且运转稳定不受电压变化影响;

7)严格按照离心仪操作程序, 特别注意离心仪不宜起动过猛或初速过快。

二、正常脑脊液细胞学特点:

细胞以小淋巴细胞为主,呈圆形,胞膜完整,边缘光滑,胞核深染,占细胞总数的60%-80%。单核细胞体积较大,核疏松,占细胞总数的20%-40%,即小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例为8:2或6:4。偶见大淋巴细胞,但无中性粒细胞。

三、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的临床应用:

1、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分为三期

1) 渗出期( 发病3天内):细胞计数可达2000×106/L或更多, 以嗜中性粒细胞反应为主, 数量可占白细胞计数的90% 以上, 以杆状核细胞多见(很快成为分叶核)和先令指数左移。各类细菌性脑膜炎急性期的脑脊液细胞学改变并无特异性, 此期间细胞数很多, 常可在细胞内或细胞外检出致病菌;

2)增殖期( 发病3天后) : 以单核- 吞噬细胞反应为主, 此期细胞数迅速下降, 粒细胞下降的同时, 激活淋巴细胞, 单核或单核样细胞明显增多, 后者多发展成为吞噬细胞, 并对细菌具有很大的吞噬作用;

3)修复期( 发病10天后):以淋巴反应为主, 脑脊液细胞总数接近正常, 嗜中性粒细胞完全消失。 所有病理细胞完全消失和白细胞计数正常时, 提示修复完全。

2、结核性脑膜炎: 诊断依据是在脑脊液中找到结核杆菌及脑脊液生化指标如糖降低和蛋白增高等。脑脊液细胞学检查一般不易从中找到结核杆菌, 对疑似病例可结合改良抗酸染色,找到结核杆菌是诊断的黄金指标。

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细胞学的最显著特征是混合细胞反应且持续时间较长。 即在脑脊液细胞分类中既含有相当比例的嗜中性粒细胞, 也会有一定比率的激活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 激活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这种以嗜中性粒细胞占相当数量的多种细胞的组合, 特别是激活淋巴细胞的存在对结核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是有帮助的。经过适当治疗病情好转后,脑脊液中嗜中性粒细胞, 激活淋巴细胞消失, 而代之以正常的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慢性期可呈持续混合细胞反应, 且以淋巴细胞反应为主。

3、病毒性脑膜炎: 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可见细胞数增多, 多在( 50-500) × 106 /L之间, 早期为嗜中性粒细胞反应, 后期以淋巴细胞反应为主。单纯疱疹病毒性脑膜炎的脑脊液激活淋巴细胞中常可见到特征性的胞浆内包涵体;单疱病毒性抗体滴度升高, 有助于诊断。

4、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 脑脊液生化及细胞学类似结核性脑膜炎, 但病原学检查多呈阳性, 方法有:

1) 涂片镜检: 脑脊液离心涂片, 墨汁染色, 光镜下可见黑色背景下透亮的隐球菌, 可显示菌体和荚膜, 菌体多呈圆形, 出芽菌体多呈葫芦状或哑铃状, 荚膜较宽;

2) 脑脊液经细胞玻片离心后, 对标本进行MGG染色, 常可在脑脊液标本中直接发现隐球菌, 菌体圆形,直径5- 15um, 无色, 无核, 荚膜染色深, 周边有毛刺状, 常于圆形菌体上长出较小的芽胞呈葫芦状或哑铃状, 有时可见菌体周围呈针刺样辐射;

3) 阿利新兰染色: 对隐球菌是特殊染色, 荚膜被染成深蓝色, 菌体呈淡蓝色, 而周围的炎性细胞不着色, 此染色对比清晰;

5、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1) 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肿瘤: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类, 其中以恶性胶质瘤和髓母细胞瘤最易在脑脊液中发现瘤细胞。符合瘤细胞学形态特征。

2)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瘤

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可发现瘤细胞的形态学特征。胞核增大增多, 大小不一, 形状多变和极不规则; 核膜增厚边缘不整并常有皱褶; 核染色质凝集; 核浆比例增大, 核仁增多变大, 染色偏蓝呈强嗜碱性;胞体大多增大或很大, 大小不一, 形态多变, 胞膜界限不清, 常成簇或呈特殊排列出现;常见有丝分裂或异常分裂。

3)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脑脊液细胞学特点: 脑脊液中常见大量非典型淋巴细胞, 胞浆量少、嗜碱性, 淡蓝无颗粒。胞核常扭曲畸形楔状, 染色体丛集, 核仁明显, 常见有丝分裂相, 有时瘤细胞体积大形态不规则, 胞浆量多, 常见空泡, 核呈豌豆形。

4)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脑脊液细胞学特点: 脑脊液中找到某一种白血病细胞(淋巴、粒、单核或其他), 且百分比数增高。白血病细胞的形态胞体增大或变小, 大小不均, 相差悬殊;胞核增大使核浆比例增大, 胞核形态不规则, 常出现多形核之畸形变异, 故扭折, 分叶, 切迹, 双核; 染色质粗糙或粗细不均; 核仁显著, 数量增多, 增大, 畸形; 核浆发育失衡, 如原始阶段胞浆出现颗粒, 幼稚阶段可残留核仁; 胞浆小空泡形成颗粒分布不均甚至聚集, 融合或细棒或杆状; 呈现白血病细胞分裂现象。

6、脑血管病

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脑出血, 出血性脑梗死进入蛛网膜下腔。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可于出血早期见大量红细胞与明显的嗜中性粒细胞反应; 在出血后数小时至第3天即可出现红细胞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与激活单核细胞的并存;出血后第5 天开始可见含铁血黄素吞噬细胞;7-10天可见胆红素吞噬细胞, 单核- 吞噬细胞反应常可持续数周或数月。若脑脊液中吞噬细胞内红细胞均消失, 仅见含铁血黄素及胆红素吞噬细胞则提示脑出血停止。若一次出血后同时见到吞噬新鲜红细胞、退色红细胞、含铁血黄素和( 或)胆红素的吞噬细胞的共存, 同时吞噬细胞外亦可见不同数量的红细胞, 多提示出血未止或有再出血可能。

7、脑寄生虫病

脑脊液细胞学特点: 可见典型的激活淋巴细胞反应, 部分可见到嗜酸性粒细胞反应, 一般多在4% - 10%,最多可达95%, 另有少量单核细胞。

脑脊液细胞学检查不仅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重要的诊断手段,而且是病情转归、治疗有效与否的重要标志。

干一病区已开展脑脊液细胞学检查

联系电话:干一病区沈亚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