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 君安医学检验 微课堂小程序 零距离聆听大咖授课 敬请关注 君安医学细胞平台长期致力于细胞形态学检验的发展,为进一步推广浆膜腔积液、脑脊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胞形态学检查,使其操作规范化、标准化,经全国多位从事该领域研究的专家共同商讨,根据国内实验室发展情况,并参考国内外大量文献,制定出浆膜腔积液、脑脊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胞形态学检验与诊断技术专家共识。该共识由君安医学细胞平台独家发布,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脑脊液细胞形态学检验专家共识(2020版) 脑脊液是充满在各脑室、蛛网膜下腔和脊髓中央管内的一种无色透明体。脑脊液细胞形态学检验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脑膜癌病、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及脑血管病等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评估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进一步推广脑脊液细胞形态学检验,使其操作规范化、标准化,经国内多位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君安医学细胞平台专家共同商讨,制定出脑脊液细胞形态学检验专家共识。 一、具体内容 01 检验目的 检查患者脑脊液中各种细胞数量、形态和比例的变化,分析脑脊液细胞学反应类型,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影像检查和实验室相关检查结果等综合分析,做出细胞学诊断,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效果和预后评估提供检验诊断依据。 02 标本采集 脑脊液标本主要通过腰椎穿刺术获得。为避免或减少血液混入对脑脊液细胞计数及分类造成的影响,一般采用第三管脑脊液用于细胞计数及细胞形态学检查,标本量不少于2ml为宜。推荐使用腰穿包内带盖的无菌塑料试管作为采集容器,避免使用真空采血试管或痰杯等容器送检。 03 标本送检 原则上,脑脊液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一般不超过1h,室温保存。如标本不能及时送检,可置4~8℃冰箱暂时保存,2h内送检。 04 标本接收 标本送达检验科后,工作人员核对标本相关信息,检查采集容器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有渗漏,标本量是否足够。标本接收后应及时进行检验,久置可致细胞破坏,影响细胞计数及分类;对于部分不合格标本(如标本容器选择错误、标本量小于1ml、送检不及时等情况),可执行让步接收和让步检验,及时与临床进行沟通,并在报告单上中备注说明标本状况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05 检验程序 5.1 理学检查 包括脑脊液外观、透明度、球蛋白定性等。 5.2 细胞计数 包括细胞总数、有核细胞计数及红细胞计数等,计数结果以×106/L 单位报告。 5.3 制片 推荐采用细胞玻片离心法进行细胞及其他有形成分的收集。每次制片取混匀后的脑脊液约500微升(细胞数较多时,可适当减少用量),离心速度800rpm,离心时间8~10min。试管离心沉淀后取沉淀物涂片的方法不适用于脑脊液细胞学检查。 5.4 染色 瑞-吉染色为脑脊液细胞形态学检验的常规染色方法,必要时加做其它染色法,如墨汁染色、革兰氏染色、抗酸染色、普鲁士蓝染色等。 5.5 阅片 低倍镜下快速浏览全片,结合常规细胞计数结果,判断涂片细胞收集效果是否满意。如收集效果不满意,应重新制片。低倍镜下观察有无异常细胞或病原成分,发现异常成分时转油镜下进一步确认和识别。 5.6 细胞分类 在油镜下进行有核细胞分类,结果以百分比形式表示。如全片有核细胞数不足50个,可以“全片可见有核细胞多少个,其中**细胞多少个”的形式进行描述。 06 报告 细胞学报告推荐采用图文报告形式,内容包括常规、细胞学和实验室提示三部分。 6.1 常规部分 包括颜色、透明度、球蛋白定性、细胞总数、有核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及有核细胞分类等。 6.2 细胞学部分 包括图像和形态学描述。用图像采集系统在镜下选择2~4幅有代表性的图片进行报告。对细胞学表现进行必要的形态描述,包括细胞分布、细胞大小、胞核大小、核形、核染色质特点、核仁大小与数量、胞质颜色及内容物等。同时报告其他异常成分,如细菌、真菌及菌丝、寄生虫、结晶等。 6.3 实验室提示 根据细胞学表现,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影像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相关结果综合分析,向临床提供合理性提示和建议。 07 涂片保存 报告发出后,对涂片进行分类归档,妥善保管,保存时限按各实验室标准操作规程进行处置,一般保存3~5年。 08 生物安全防护 8.1 标本的采集、运送必须符合生物安全要求,防止溢出。如标本溢出后,应立即对污染的环境和设备进行消毒处理。 8.2 检验人员在处理标本时,需做好个人防护,严格执行生物安全管理程序,对有明确传染性的标本按级别进行防护。 8.3 废弃标本及其它相关的废弃物,严格执行医疗废物处理流程。 09 临床意义 9.1 常见细胞及临床意义 9.1.1 红细胞 正常脑脊液中不存在红细胞。脑脊液中出现红细胞,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出血,如脑出血(病理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理性)及腰穿损伤出血(非病理性)等。 9.1.2 淋巴细胞 正常脑脊液中有少量的淋巴细胞,约占有核细胞总数的60%~70%。受抗原刺激后,淋巴细胞形态和功能可发生改变,按形态学分为小淋巴细胞、大淋巴细胞、激活淋巴细胞等。 9.1.3 浆细胞 正常脑脊液中不存在浆细胞。浆细胞的出现,提示体液免疫反应的存在。 9.1.4 单核细胞 正常脑脊液中有少量的单核细胞,形态与外周血中单核细胞相似,约占有核细胞总数的30%~40%,与淋巴细胞的比例为4∶6或3∶7。疾病状态下,单核细胞受到抗原或各种理化因素的刺激时,形态会发生变化,表现为胞体、胞核增大,胞膜不规整,可有瘤状突起,胞质着色加深,胞质出现多个空泡,称为激活单核细胞。 9.1.5 中性粒细胞 正常脑脊液中不存在中性粒细胞,但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细胞可因腰椎穿刺损伤随红细胞带入,应予识别。中性粒细胞的出现提示机体存在炎症反应,常见于各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无诊断特异性;也可见于颅脑外伤、颅脑术后、肿瘤、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9.1.6 嗜酸性粒细胞 正常脑脊液中不存在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或比例明显增多时,提示机体存在过敏反应或寄生虫感染的可能。 9.1.7 嗜碱性粒细胞 正常脑脊液中不存在嗜碱性粒细胞,它的出现提示存在过敏反应,可见于各种炎症、异物反应、寄生虫感染等,无诊断特异性。 9.1.8 吞噬细胞 正常脑脊液中不存在吞噬细胞。红细胞吞噬细胞、含铁血黄素吞噬细胞及胆红素吞噬细胞的出现提示陈旧性出血。吞噬细胞吞噬功能强大,可吞噬各种异物,包括变性的白细胞、吞噬细胞和病原体等。 9.1.9 脱落细胞 各种原因导致脑室中的室管膜细胞、脉络丛细胞及蛛网膜下腔中的蛛网膜细胞脱落时,可在脑脊液中偶然发现,无诊断特异性。 9.1.10 肿瘤细胞 脑脊液中的肿瘤细胞来源于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肿瘤和继发性肿瘤。前者可见于恶性程度较高的髓母细胞瘤、胶质瘤、生殖细胞瘤、室管膜瘤和脑膜瘤等;后者常见于肺癌、乳腺癌、黑色素瘤、胃癌、白血病及淋巴瘤等向中枢神经系统转移。 9.2 常见细胞学表现及临床意义 9.2.1 正常脑脊液细胞学表现 外观呈无色透明,白细胞数不高于5╳106/L,由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组成,两者比值为7∶3或6∶4,细胞形态规整,无明显的细胞激活表现。 9.2.2 淋巴细胞反应型 有核细胞计数可正常或显著升高,镜下可见淋巴细胞比例明显增多,可见激活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少量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临床意义:常见于病毒性脑膜炎,也可见于其它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和肿瘤。 9.2.3 中性粒细胞反应型 有核细胞数中度至显著升高,镜下可见大量的中性粒细胞,可伴少量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或浆细胞,有时可见病原菌。临床意义:提示急性炎性反应,见于细菌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渗出期,也可见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颅脑手术后等非急性炎性反应。 9.2.4 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反应型 有核细胞数可正常或轻中度升高,镜下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和浆细胞比例明显升高,常伴少量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等。临床意义:常见于脑寄生虫感染,也可见于结核性脑膜炎、隐球菌性脑膜炎、颅脑手术后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病患者。 9.2.5 淋巴-单核细胞反应型 有核细胞数基本正常或轻度增高,镜下可见少量淋巴细胞、单核细胞,部分淋巴及单核细胞可见激活表现。临床意义:多见于疾病的恢复期,需与先前的细胞学表现进行比较分析。 9.2.6 淋巴-中性粒细胞反应型 有核细胞数中度至显著升高,镜下可见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明显增多,偶见单核细胞或浆细胞等。临床意义:提示炎性反应。多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细菌感染治疗后、结核性脑膜炎、真菌感染和颅脑术后等,需结合病史、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和实验室相关检查结果综合考虑。 9.2.7 混合细胞反应型 有核细胞数中度至显著升高,镜下可见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多种细胞同时存在,以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为主,也可伴少量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的出现。临床意义:提示炎性反应,与淋巴-中性粒细胞反应型临床意义基本一致。多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细菌感染治疗后、结核性脑膜炎、真菌感染和颅脑术后等,需结合病史、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和实验室相关检查结果综合考虑。部分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抗结核治疗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细胞学可表现为混合细胞反应型,这一特点对诊断结核性脑膜炎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0 参考文献 10.1 粟秀初,孔繁元.神经系统临床脑脊液细胞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片社,2001. 10.2 何俊瑛,孔繁元,郭力.临床脑脊液细胞学.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10.3 尚红,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10.4 张国军.脑脊液临床实验室检查策略.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10.5 WS/T 662-2020 临床体液检验技术要求 10.6 龚道元,张时民,黄道连.临床基础检验形态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 10.7 吴茅.浆膜积液细胞图谱新解及病例分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10.8 张纪云,龚道元.临床检验基础(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 10.9 王建中,张时民,刘贵建,等.临床检验诊断学图谱.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10.10 彭明婷.临床血液与体液检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二、专家组成员(按姓氏拼音顺序排序) 柏世玉(山东省泰安市中心医院) 曹 科(深圳市儿童医院) 窦心灵(酒泉市人民医院) 丁邦胜(中科大一附院(安徽省立医院)) 段爱军(河南信合医院) 樊爱琳(附属西) 高菊兴( 临沂市人民医院) 顾剑飞(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高建军(河北邯郸市第一医院) 高海燕(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黄道连(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市博爱医院) 何 勇(湖南保靖县人民医院) 黄 俊(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临床医学检验部) 胡 晶(重庆医科大学检验医学院) 蒋锦文(浙江省东阳市人民医院) 金鑫(浙江省立同德医院) 卢兴国(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李相磊(开封市中心医院) 刘超群(金华市中医医院) 梁 勤(甘肃省中医院) 林慧君(浙江省人民医院) 缪 峰(原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 潘 巍(海盐县人民医院) 茹进伟(乐昌市人民医院) 孙宏华(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深圳)) 吴 茅(浙江省人民医院) 王敏敏(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王哲(河北省保定第一医院) 许绍强(广东三九脑科医院) 夏万宝(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 邢铭芬(湖州市南浔区人民医院) 许银怀(河南省濮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岳保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州大学医学检验系) 闫立志(内蒙古包钢医院) 张时民(北京协和医院) 张建富(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曾强武(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赵成艳(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朱凤娇(浙大一院三门湾分院) 庄顺红(浙江省金华市中心医院) 周道银(上海长海医院) 周玉利(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郑智弦(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周麟(诸暨市中医医院) 郑 瑞(浙江省台州医院) 三、执笔:闫立志 四、主审:许绍强 周道银 吴茅 张时民 黄道连 樊爱琳 段爱军 五、定稿会 江苏南京,2020年7月17~19日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