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许鞍华:嫁给电影的人,也用了40年才等到自己的“黄金时代”

 依悸 2017-05-23

电影圈盛传这样一句话:想成为一个导演,要学会等待。

许鞍华是这句话的信徒。今年70岁的许鞍华至今孑然一身,婚姻空白,情感,在大众可以窥见的范围内,也是空白。将近50年的时间,她无比忠诚地厮守在一个伴侣身旁——那就是电影。

20岁时,她想拍一部萧红的电影,但当时没钱,只能把它搁一搁。40年后,她带着略有些惶恐的心情完成了《黄金时代》,倾注了自己所有的人生观、艺术观和价值观。

《黄金时代》剧照

2014年,《黄金时代》如意料中一样,成为当年华语电影圈不可绕过的一个话题,在上映7个月后,为许鞍华赢得了第五座金像奖。之后,她对公众表示将不再参与奖项角逐。

短发,方脸,蘑菇头下一副黑框眼镜,鼻翼旁是两道雕刻一样深的法令纹,这是许鞍华数十年来不变的形象。在各种镜头的对焦下,许鞍华总是这样的一副形象,淡泊、无欲。

许鞍华

“比如得奖,对我无所谓,过去我还以为自己是装的,后来才知道是真的不喜欢。(大笑)也许是自己得过了,无所谓。”

她的黄金时代来得比同行们都要早。

1975年,港大毕业、留学英国的许鞍华回到香港,第一份工作就是做大导演胡金铨的助手。她在香港电影的鼎盛时期入行,既有天资,又肯勤学,很快便交出了技惊四座的成绩。

她执导的第一部作品《疯劫》就收获了票房与口碑。影片以一宗杀人事件为线索展开。为了搜集资料,许鞍华跑去看法医解剖死人头颅,肆无忌惮地引入西方现代影视观念与技巧拍摄,笔触充满猎奇与高度刺激性。

为了拍好《疯劫》,许鞍华大年初三一个人跑去看法医解剖死人头颅。

《疯劫》剧照

几年后的《投奔怒海》一举为她夺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与最佳导演奖。在影片中,她探讨了越南战后的政治民生,虽然是异国题材,但影片里的写实意味和浓厚的历史气氛却能让本土观众感同身受。

《投奔怒海》剧照

她是少有的视野贴近生活与现实的导演,叙事中常显示出独特的社会视角和人文关怀。80年代的许鞍华如日中天,香港资深影评人列孚曾评价那时的她,“比今天的王家卫更红”。

1983年,她看了台湾新浪潮电影,第一反应是:哎呀,我们玩完了。“为什么他们好像贴近了生活一点?怎样可以有自信去拍一些很闷的事,却有一种张力?”她也想拍这样的电影。

台湾新电影重要推手们的合影(左至右:吴念真、侯孝贤、杨德昌、陈国富、詹宏志)

但在那之后,她却进入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失语期。一些香港影评人评价她,“许鞍华没有自己的风格”。她没有一丝自恋与回避,用异常苛刻的眼光对向自己:《倾城之恋》当然失败啦,《书剑恩仇录》很stupid,《客途秋恨》拍的很粗,《极道追踪》没精打采。

但她从没放弃,拍片是她的价值。她对电影有近乎癫狂的痴迷,她形容自己拍戏时“有点像个赌徒”,“不肯离台的那种”。

她游走于商业和自我追求之间,从不配合大众对于艰苦艺术家的想象。她说,“你给部戏我拍,我会很开心。但我不想因为戏而发愁,只要不让老板亏钱就好啦……”

直到1994年的《女人四十》,她终于找到入口。此后,她的作品中大量出现女性题材。作为华语影坛少有活跃的且成绩斐然的女导演,人们喜欢拿她镜下的“女性”说事儿。许鞍华承认自己特别关注女性题材,但她的作品从来不曾出现全力关注曲折爱情或缠绵情调,而总是贯穿浓重的意义叙事和家国情怀。

《女人四十》剧照

有人将许鞍华的作品概括为“失败女性的群像”,太过肤浅与刻薄,她总是强调,“我不刻意去谈什么或反什么……有时候,我拍一个不幸的女人,或许她的人生是失败的,但决然把失败归结给社会或男性,这在我看来也是不全面的。”但男权主导的社会如何界定与支配女性,却是她的作品中常见的、若隐若现的剪影。

事实上,无论在生活或是作品中,她更多隐藏着自己传统意义上的女性特征。在她的作品中,极少呈现巨大的冲突,喜爱流露平实的温暖,波澜不惊,于细微处发现感动。

她的落笔总是冷静客观,作为观者甚至能够感受到,她极怕渲染。电影《桃姐》中,每一处情感将要喷薄而出时,许鞍华总是将镜头和台词摇移开来,让观众从余味中体味其间的情感。


《桃姐》剧照

她对女性有着近乎残忍的细致勾勒和不带鲜明好恶的价值评判。香港影评家石琪评论许鞍华拍的《半生缘》时这样写道:“想不到女人原著、女人导演的此片,简直有点‘反女人’。”

《半生缘》剧照

在华语电影圈的雄性话语权中,许鞍华凭借过硬、持久的影响力为自己赢得了一席之地。

香港电影导演协会会长、香港电影金像奖主席陈嘉上说,香港电影之所以能够撑着,是因为我们幸运。因为我们还有王家卫们还有许鞍华……许鞍华、杜琪峰甚至彭浩翔,这些人的电影,大部分时间都不能进入内陆,等于说票房和他们无关,可是他们在抓文化定位,在抓香港人定位,抓本土文化的一些做法,如果不是他们的话,港片大概就已经没有生命力了。

在经历香港电影的辉煌与崎岖,许鞍华能否在余生等来港片的复兴,没有人知道。人们只看到她穷尽大半生在电影画卷中填得密密麻麻,不负此生。

就像点燃她创作热情的萧红一样。在华语电影极度缺乏生命力的这些年月,她与萧红一样,赶上了属于自己的最好的时代。

文 / 卫诗婕

编辑 / 大   桃

一个编辑

许鞍华导演的电影,你最爱哪部?

喜欢同一个公号的人

相遇是迟早的事

后台回复“进群”

加好友时备注我们的暗号:

“?”

“桃姐”叶德娴:你不该说我孤独,我不过无比正确的日子

20年前的今天,冯小刚开始成为冯小刚

本文为每日签原创,尊重原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