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公考常识】古原来是这样的,干支纪日和纪时!

 舟行无阻 2017-05-24




天干地支在我国古代的使用不仅在纪年和纪月

还渗透在日期和小时上。

今天,就来说说这方面的考点

01

干支纪日法


所谓干支就是天干、地支的总称,它是一种周期性的循环顺序。

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也称十干天,古称十日;

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也称十二地支,古称十二辰;东汉以后,才有了“干支”这个名称。

十干和十二支顺序各取一字相配,正好组成60个序数,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六十甲子”或“六十花甲子”。干支纪日是指用干支记录日序。干支纪日法已确知从春秋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起,到清末止的2600多年中从未间断和错乱过。这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长的纪日,对于核查史实所发生的准确时间有重要价值。现今在一般日历中虽不注记,但确定“初伏”仍然沿用,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初伏。

古代汉族人民将干支相配的六十个单位,每个单位代表一天,假如某日为甲子日,则甲子以后的日子依次顺推为乙丑、丙寅、丁卯等;甲子以前的日子依次逆推为癸亥、壬戌、辛酉等。甲子为第一日,乙丑为第二日,丙寅为第三日……60日为一周。一周完了再由甲子日起,周而复始,循环下去。


02

干支纪时法


古代将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一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每一时辰分为八刻,又区分为上四刻、下四刻。

一天中时辰的地支也是确定的,所以二十四小时配十二地支,由夜间十一点至一点为子时,一点至三点为丑时,其余照推。时的天干由该日所对天干推求,其歌诀如下:

“甲己还生甲,乙庚丙作初,丙辛从戊起,丁壬庚子居,戊癸何方发,壬子是真途。”

即若该日是甲或己的,在子时上配上甲为甲子;该日是乙或庚的,在子时上配上丙为丙子;丙辛日子时配上戊为戊子;丁壬日为庚子;戊癸日为壬子。知道了子时的天支,便可推知其余。

当年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人们将中西时点,分别称为“大时”和“小时”。随着钟表的普及人们将“大时”忘淡,而“小时”沿用至今。古时的时(大时)不以一二三四来算,而用子丑寅卯作标,又分别用鼠牛虎兔等动物作代,以为易记,具体划分如下:


时辰

北京时间

属相

别名和描述

子时

23:00-00:59

夜半,又名子夜、中夜,鼠在这时间最活跃。

丑时

01:00-02:59

鸡鸣,又名荒鸡,牛在这时候咀嚼白天没消化的食物。

寅时

03:00-04:59

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老虎在此时最猛。

卯时

05:00-06:59

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辰时

07:00-08:59

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月亮又称玉兔,在这段时间还在天上。相传这是“群龙行雨”的时候。

巳时

09:00-10:59

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蛇在这时候隐蔽在草丛中。

午时

11:00-12:59

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这时候太阳最猛烈,阳气达到极限,阴气将会产生,而马是阴类动物。

未时

13:00-14:59

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羊在这段时间吃草。

申时

15:00-16:59

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猴子喜欢在这时候啼叫。

酉时

17:00-18:59

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鸡於傍晚开始归巢。

戌时

19:00-20:59

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狗开始守门口。

亥时

21:00-22:59

人定,又名定昏等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夜深时分猪正在熟睡。


十二时辰,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和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计时方法。每个时辰都有自己独特的别称,既恰如其分,又颇富文学美感。


时辰

别称

文学引用

子时

夜半、子夜、中夜

“夜半”一词常被古代文人用于诗词之中,如:“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以及“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等。

丑时

鸡鸣、荒鸡

“鸡鸣”一词,源于《春秋左传正义》中“鸡鸣而食,唯命是听”之句。早于此例的句子里,即或有“鸡鸣”,也均非特指时间,而仅仅是表示“鸡叫了”这种情况。如:“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诗经·风雨》)

寅时

平旦,又称黎明,早晨

在《史记·李将军传》中,用了“平旦”这个词,如:“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

卯时

日出,又名日始

在古代诗文中,人们使用“日出”这个时间名词的例子不少,例如《史记·封禅书》载:“以递日出。”

辰时

食时,又名早食

“食时”一词,早在《礼记》中就出现了。例如:“故君子仕则不稼,田则不渔,食时不力珍,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礼记·坊记》)

巳时

隅中,又名日禺

《淮南子·天文训》最早出现“隅中”一词:“……至于桑野,是谓晏食;至于衡阳,是谓隅中;至于昆吾,是谓正中。”

午时

日中,又名日正

这个时间名词在古籍中使用相当频繁,如《列子·汤问》:“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未时

日昳,又名日跌、日央

这个时间名词最初见于《史记·天官书》,“日昳”的意义是,太阳过了中天偏斜向西边。以中天为界,这时的太阳与隅中之日相对。

申时

哺时,又名日埔,夕食等

古代汉族人民常常以“晡”这个字来代替“晡时”而写入作品中,如杜甫的《徐步》:“整履步青芜,荒庭日欲晡。”

酉时

日入,又名日落,傍晚

古时人们将“日出”和“日入”分别作为白天和黑夜到来的标志。《元史·日历志》云:“日出为昼,日入为夜。”当时人们生产劳动、休养生息就是以“日出”、“日入”为基本的简易时间表的。

戌时

黄昏,又名日夕,日暮,傍晚

最早使用“黄昏”一词的是大诗人屈原。他在《离骚》中写道:“昔君与我诚言兮,曰黄昏以为期,羌中道而改路。”

亥时

人定,又名定昏

“人定”最早见于《后汉书·来歙传》,而在中国古代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中,有“晻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的诗句。


除十二时辰外,在古代还将一夜分为五更。


古代“更”与现代时间对照表

古代时间

现代时间

一更

晚上7点—9点

二更

晚上9点—11点

三更

晚上11点—凌晨1点

四更

凌晨1点—3点

五更

凌晨3点—5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