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所谓依恋(上)

 徒步者的收藏 2017-05-24

所谓依恋(上)

原创 2016-11-03 于悦 心思享
心思享

smileinside

你可以不关注心思享,正好,我们也没打算帮助所有人。

【心思享——用心原创 · 新思共享】



文 :于悦

心理学博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专注于人格心理健康与人格



随着身边朋友越来越多的成为了孩子的爹妈,我们交流的话题也从原来的学生趣事回忆逐渐变成了如何养育自己的孩子。这其中,对于早期婴儿依恋问题涉及的最多,借此机会,将依恋的核心内容进行一下梳理。

何谓依恋?


“依恋”(Attachment) 一般被定义为婴儿和其照顾者(一般为母亲,但父亲的作用也同样重要)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情感联结,它产生于婴儿与其父母的相互作用过程。



这里不得不要先提出一个关键人物:英国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他是业界公认最早提出依恋概念以及整个依恋理论体系的人。

 

鲍尔比观察到,遭遇分离的婴儿会以极为极端的方式(如哭喊、紧抓不放、疯狂地寻找)来抵抗与父母的分离。在当时,精神分析学者们普遍认为婴儿的这些表达是婴儿不成熟的防御机制的表现,它们被调动起来以抑制情感的痛苦。但鲍尔比指出,在许多哺乳动物中,这种表达也是很常见的,他认为这些行为可能具有生物进化意义上的功能。



英国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


也就是说,依恋最初在动物身上就已经被证实了。


动物依恋—铁妈妈和布妈妈


学者Harlow对幼年恒河猴进行了一系列经典的实验,证明了动物身上是存在依恋的。具体介绍可以参考之前的文章《先有恋还是先有爱》点击链接。简单说就是,母猴对幼猴提供的身体接触和舒适感对于依恋的形成至关重要。




婴儿依恋--陌生人情境


依恋在动物身上得到了证实,科学家们自然也就会在婴儿身上找出证据。


美国心理学家玛丽·艾斯沃斯(Mary Ainsworth)和同事首创了陌生情境(strangesituation)技术,通过测量婴儿(12个月左右)在与母亲分离时的不同表现来考察儿童与母亲的依恋关系。主要是观察婴儿对陌生人的反应。通常认为,幼儿在长到7个月以后,就能够感受到与母亲在一起的快乐,如果在早期母子之间没有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在这个时候儿童与母亲分离就会有不同的表现了。


艾斯沃斯根据婴儿的不同表现,将依恋分成了安全型依恋和不安全型依恋。其中不安全型依恋又分为焦虑-回避型不安全依恋和焦虑-反抗型不安全依恋。(具体的类型介绍可以参见之前的文章《先有恋还是先有爱》(点击链接))




除了以上三种,还有一种儿童属于紊乱依恋混合型。严格意义说这不属于一种依恋风格,他们的行为特点无法被归入前面的三个类型。他们普遍缺乏一贯的方法来应对陌生人带来的压力。并且他们和母亲互动的体验可能也是无规律的,所以无法形成连贯且一致的互动模式。

影响依恋类型的因素


对于已为人父母的朋友来说,对于自己孩子气质类型以及依恋类型应该有比较清楚的了解。而早期依恋关系建立的好坏会直接影响着孩子未来的发展。那么如何根据孩子的情况进行合理的引导和干预呢?了解影响依恋类型的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

  • 主要照料者

大量研究表明,如果母亲对婴儿的需要给予比较及时且适当的反馈(尤其是对前3个月的新生儿),到12个月的时候,这些孩子更可能会被评估为安全型依恋。实际上,安全型依恋儿童的父母往往也都是与孩子有更多互动,步调更一致且反馈也最为恰当。而被忽视、虐待的孩子,可以肯定他们更可能会处在不安全依恋或者是紊乱型依恋。


无论是实证研究还是我们的生活常识,都会比较一致的认为母亲作为婴儿的最主要照料着应该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时代以及社会分工的变化,父亲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对于婴儿的人格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且父亲对孩子起到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是独一无二的,当然也是母亲和其他照料着无法代替的。因此,如何在养育孩子方面进行合理的分工,这是对新一代夫妻的一个挑战。




  • 家庭因素(社会经济地位与夫妻关系)

研究已经证实,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不安全依恋比例要远高于经济条件稳定家庭的孩子;另外,夫妻关系不好的家庭,不安全依恋的孩子比例较高。原因可能是,家庭条件差会降低父母对孩子需要的敏感度,而且夫妻间的争吵则让孩子觉得成人并不是可靠的,因此他们会变得没有安全感,或是从其他渠道来获取一些替代安全感(如攻击行为)。




  • 教养方式

很多学者都会提到文化差异,但其实核心问题是教养方式的差异。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将社会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态度体系及社会道德规范传递给儿童的方式。可以分为:权威型、专断型、放纵型和忽视型四类。具体可见下表。




上述几种类型教养方式的利弊很容易理清。当前网络如此发达,国外的优秀先进育儿理念都可以为我们所用。但效果是否出色,是否适合,还需要家长们结合自身情况,通过实践进一步证实。


无论是依恋类型还是教养方式,都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同时需要再次强调的是,当代家庭不能光指望母亲作为养育儿童的核心角色,父亲起到的角色以及夫妻配合共同养育、与孩子共同成长的理念,才是儿童在未来积极健康发展的良好保障。


~END~


阅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