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桃花源

 yiyidaodao 2017-05-24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桃花源

刘娅刘娅

又到周一,匆匆上班途中还半闭睡眼的我,猛然抬头,被一树桃花惊艳。犹如灵魂被叫醒般,前一秒还处在混沌复杂的情绪,下一秒顿觉世间清新美好。 春日繁花似景,桃花妖娆醉人而不俗。而她最美之处,是美的略带迷幻不可捉摸。

唐诗人崔护把桃花写作自己错过的爱情“去年近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寥寥几笔,胜过一部琼瑶小说。

陶渊明写《桃花源记》,桃花构成了避世乐土里的繁华风景。美则美矣,但毕竟是虚构出来的光景,这就是我幼时的理解。当时最大的愿望就是争当背诵最快的人,每日晨间反复诵读,多少让自己记下了些诗词歌赋。然而真正开始理解这些句子,却是很多年后的事了。就像那些小时候听不进的道理,大人们总说,你先记得我说的话,以后你就会明白了。

《桃花源》是一首诗,《桃花源记》是这首诗前面的序,可是这个序比诗还长,而且比诗有名。很多人大概没有看过那首诗,但看过这个序,我们以前的教科书也只选了序,为什么?因为序没有教条,一直到今天读起来都觉得是散文中的极品。

陶渊明幻想中的那样一个桃花源,用了最简单、最浅显、最自在的语言和形势,不押韵,也没有格律,带我们进入一个思想领域,而且完全不露痕迹,完全是讲了一个故事。”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这个武陵的捕鱼人“缘溪行”,因为以打渔为主,就顺着溪水走,哪里有鱼就去哪里。“忘路之远近”,注意,“忘”字出来了,我们去爬山也好,旅行也好,很难忘路之远近,常常会问:我们下面去到哪里?有多久可以到?可是如果你真正陶醉在风景中,就会“忘路之远近”。正因为这个人迷路了,才有下面的发现。

这有点像“精移神骇,忽焉思散”。理性的世界消失了,“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所以说生命里最美好的事物常常出现在你茫然不觉的时刻。你忘掉目的性之后,才会碰到美景。这是进入山水的过程,你的感官已经被人包围,被它迷住,反而有一种新发现。

生命里最美好的时刻,常常是你把现实的东西暂时忘掉的时刻。我们平常总是要记住很多事情,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码、各种密码,那些东西慢慢构成一个假设出来的“我”,生命就被那些东西牵绊住。可是这一天,渔人“忘路之远近”,把打渔这个现实里的职业暂时忘掉,流连在一片桃花林,这个时候才进入自己的生命世界、心灵世界。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树林的尽头便是水的源头,水是从山里面出来的。“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这其实是一个生命对于一个未知世界的探索。陶渊明的写法非常奇特,透过这一个小口,想去感知一个平常没有接触过的世界,那里面有幽微的光,吸引你进去。

“便舍船,从口入。”

这六个字非常重要。你不舍弃你的东西,就不会得到下一个东西,舍是入的开始,因为你背负的东西会限制你。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创作刚开始的时候,有一个非常狭窄的部分,你就是觉得通不过,甚至会回头,不到一定程度,你就不会看到豁然开朗的部分。我想任何专业都一样,刚开始在外面的时候都很兴奋,可进去以后,有一段时间会产生难度,坚持度过以后,又豁然开朗了。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自云先世壁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所谓绝境,是外面人不太容易到的地方。“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这些人再也没有出去,他们所处的是一个农业社会,所以才能自给自足。我们今天的人好像没有办法这样过日子,我们需要好多东西......我有一个朋友对我说,他一定要住在便利店楼上,因为便利店里什么都有,不然就没有安全感,人和物质的关系也很有趣,人有依赖性和依靠性,觉得没有某个东西就不行。大地震来的时候,人们发现还是可以过很简单的生活的。有时候灾难是一种提醒,发现很多东西都不是必需的。就像伊朗导演阿巴斯的电影《生生长流》,伊朗大地震后,人可以那么朴素、简单地活着,而且是有信仰的活着。这些例子会提醒我们:你对物质的依赖到了什么程度?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我觉得这里十分微妙。‘不足为外人道也’你可以解释为不能提,或者是不要告诉别人,可能是害怕被打扰,也可能是说我们这么微不足道,不要让外面知道。可是作者用了白描的笔法,不加任何解释,反而显得意味深长。中国老百姓最大的愿望,就是找一个桃花源躲起来,不要有任何政治的干扰。

“既出,得其船。”

渔人出来了,刚才是舍船,现在又得船,恢复了本来的职业,也恢复了他入世的角色。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他刚刚才答应不告诉别人,这个时候就一路做记号,全部都是心机对不对?他很明显是想要再回去。这个渔人的角色一直在转换,舍船的时候是一个角色,得船的时候又是另一个角色。可是当他一直在做记号的时候,表示精神性的东西消失了,怎么做记号都没用,当你那么想得到的时候,它其实早就不见了。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可是,他做了这么多记号,怎么还会“遂迷,不复得路”?这是因为在没有心机、“忘路之远近”的时候,天机就会出来,可是一有心机,天机就不见了。

这篇文章真是有趣,层次非常丰富。我觉得它是在讲人性,人性坦荡得一清如水时,就会看到最美的东西,而当一个人有了心机,所有东西就都不见了。这个“迷”其实是迷失了。有时候回想自己的一生,会觉得所谓的迷失是因为执着,你一旦刻意要某个东西,肯定就找不回来了。

......

——《蒋勋说文学》

以上摘自台湾作家蒋勋的《蒋勋说文学》一书中对《桃花源记》的解读,大师一字一句娓娓道来,浅显表达。而顿悟从来都不是一时一刻的灵感,它是来自人生的积累。

年少时无论怎么背的滚瓜烂熟,也不能领悟这其中所蕴藏的人性哲学。

就像今天早上,跟无数个平淡的、有点沉重的周一早上又有什么不同;我跟街上无数个低头快步行走在谋生路上的人又有何区别。只因抬头看到一树桃花,心情瞬间明亮和开阔。都形容人生匆匆,有几人停下来好好欣赏过那么多上天本就赋予人类的美好。我们都太急于到达路的彼岸了,用尽力气,费尽心机,得到之后又立马空虚下来,竟不知一路上略过多少值得体味的风景。世间最美好的东西,散尽千金也买不到,却也不需你费劲心思。

“总有一天,你会变成那个自己最讨厌的人的样子。”这句话被我们说过很多次,我们都害怕变成那个小时候自己鄙视的人,功力、虚伪,或者茫然堕落逐渐淹没在社会洪流中的人。我们害怕努力改变自己、刻意追求的幸福,却不是自己最初想要的。

是的,我们逐渐同化自己的时候,也逐渐迷失了。

桃花源是我们每个人心里梦寐以求的乐园,而我们大概都忘记了这样的乐园是不能够仅用财富与物质堆砌起来的,我们拼命追逐的过程中,也在逐渐失去。

你心里的桃花源,是什么样子,尤为重要。最美好的,往往是最简单的、没有条件的存在。它使你洁净,纯粹的以一个简单的人存在。而这份简单,比一切功名利禄带来的幸福,都要真实。

文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