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啵啵~
对,就是公众号“李叫兽”的作者李靖,现为百度公司副总裁。这都不算啥,最让人吃惊的是,他才25岁,25岁,岁!
真的让我们大多数人感到惭愧,不过你如果真的看过叫兽写的文章,那我相信你绝对不会觉得意外,只有大写的服。 还是先简单介绍下他吧
李靖本科就读于武汉大学,后来在清华攻读研究生,主要学习研究营销方面的知识。自2014年起,在个人的公众号“李叫兽”原创出百余篇高质量商业分析文,获得多项荣誉,2015年7月,创办了北京受教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在2016年12月,百度宣布全资收购北京受教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他也被任为百度史上最年轻的副总裁。
要知道的是,在4年前,当时读大三的李靖还在武汉大学的教室里,听着百度的招聘宣讲会,规划着自己进入互联网公司的发展之路。不过,现实很残酷,在之后的面试中他被刷掉了。更残酷的是,他参加的面试统统被刷掉了,包括腾讯和一些咨询公司。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在自媒体时代,从2014年做公众号写高质量文章起,创百余篇高质量商业分析文章,引起各大媒体关注,其中好几篇被阅读量突破千万,在后来他推出的一个“14天改变计划”训练营时,每人999元的报名费,限额2000人参加,在9小时内就销售一空,这就是他的强大之处。
好了,说了这么多,我们一起来看看叫兽身上到底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
我个人也是叫兽的忠实粉丝,他的文章虽然是分析商业营销类,但也从中学习到了思维和学习的方法,我的写作也深受叫兽的影响。
从他身上,我认为有以下三点值得学习:
举一反三的高效学习能力 在他的文章《为什么你读了很多书,但依然没有洞见》中,就分享了他自己的学习方法,讲了他是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这篇文章我看过五遍,每一次看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正是他的这一篇文章,打破了我之前的那种“低水平勤奋状态”,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到底是什么方法呢?
不是叫兽给的一长串书单,而是他读书的思考方式,说起来很简单,但却很少人去这样做,包括我自己,有时也会时不时地陷入惯性思维。
当他在读一本书看到这样一个概念时:
“人的爬行脑(控制人的欲望的那部分大脑)更加喜欢视觉化的信息,而不是抽象的信息。”
这句话如此之简单,任何人看完、学习完甚至把它背得滚瓜烂熟都不会超过5秒钟。
但是他却学了很多个小时。
他问自己:
“我遇到的哪些现象可以被这个理论所解释呢?”如果不找出至少5个现象他是不会罢休的。
首先他想到了iPod的文案“把1000首歌放到口袋里”,这句话显然比“小体积大容量的mp3”要好的多,因为上面说了“人的大脑更加容易理解和记忆视觉化的信息”,而“1000首歌放在口袋里”能够就是更加视觉化的信息。
除了广告文案,还有什么现象可以被这个理论解释?
对了,“理论的传播”本身就可以被这个理论解释啊! “只要抓住机会,即使你能力不高,也更有可能成功”,这句话早就有了,但是并没有被大家挂在嘴边。
直到雷军说了句“台风口上,猪也会飞。”比起前面抽象的理论,这是更加视觉化的表达,自然容易朗朗上口,从而被记住和传播。
另外还有以下几句话:
而成语说成:
这样说起来就朗朗上口,容易被别人所记住了。
所以你看:
“爬行脑更喜欢视觉化的信息”,这句话如此简单,1秒就能看完,但如果不去思考,即使看再多的书又有什么用?
所以叫兽他在看书的时候,一旦发现有价值的理论和观点,一定会停下来总是问自己:还有哪些现象可以被这个理论解释?还有呢?还有呢?一般要找到5个以上才肯上罢甘休。
这样看起来读书很慢,但收获和效率却成倍的增长。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真正导致人与人之间知识水平差异的,往往并不是知识数量,而是知识之间的联系。
当知识达到一定的数量,它会在彼此联系中产生巨大的复利式爆发增长,带给你数倍的收获。
所以,看书的时候,大家不要走马观花地只是为了读而读,还要去舍得花时间思考,因为你看到的知识只是别人的知识,只有思考过后进行拓展,才能把它们内化成我们自己的知识,才会给自己带来改变。
2 勤于观察的思维拓展能力 叫兽不仅能从读书中去发散思考,而且更善于从生活去探寻事物背后的本质。这使他能把知识进行融会贯通,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找出更多解决办法。
有一次他和同学一起去到一家小餐馆吃饭,看着一面墙上密密麻麻的菜单,顿时头都大了,最后老板推荐了几个套餐,他们才作出了选择。
就这样一个小事情,在别人眼中根本不起眼,而且也没有什么特别的。
但叫兽不会就这样算了,他会去想怎么可以进行优化处理,进而找出背后的原因,也就是上次我在文章中也提到过的一个概念——“决策瘫痪”。(《告别“选择恐惧”,知道这些就够了》)
进而又想到了肯德基套餐、捐款等等其它事情中的共同原理。
这样通过生活中发现的种种现象,运用逆向思维去反思背后的原因,去挖掘本质和底层规律,这就比其它人收获会更多,因为更多的人看到只是表象,而且也只满足于表象,这就慢慢拉开了思维的层次差距。
其实这也可以说是“黄金思维圈”的运用。
就是我们看待一个事物,不能仅满足于“What”,而要进一步去研究“How”甚至“Why”。只有从为什么出发,才能尽快找到本质,把握住核心关键。
这里不再赘述,可以看我的另一篇文章《读完这本书,真感觉以前都白学了》。
3 坚持不懈的刻意练习能力 知识不能改变命运,只有行动才能。
学习,我们每个人都会,而且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学习和能力提升,但然后呢?
很多人也许就没有然后了,就像猫叔所说的那样:不去做,然并卵。
很多人都明白这样道理,但都会说“哎,我也知道这个道理啊,但就是容易偷懒和放弃。”
包括我也在内,虽然很多时候自己经常提醒自己刻意的去运用学到的知识,但还是存在有一些知识只是被放在了脑子里,没有真正转化为实践,改变行动方式。有时是因为忘记,有时是因为懒惰。
当然,我们掌握知识以后,光去做还不行,还必须刻意练习。
什么叫刻意练习,简单地说,就是有目的的大量的重复训练。
注意,这里可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边练习一边总结提高,有目的性的去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最后经过量的积累达到质的改变。
叫兽说到了他刻意练习的例子。
刻意练习就像我们学踢足球一样,比如你想提高你的任意球精准度。
如果你每天只是随便在那里踢和射,那么就算你练习了一年,可能效果都并不好。
但如果你每踢一次都去总结一下摆腿是否正确、助跑是否科学、用力是否合适、触球部位是否正确等等,经过不断体会和训练,也许半年,你的任意球技术就会有明显的提升。
所以,我们学了这么多,关键要去用,要不断地去逼迫自己刻意练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用知识来改变我们的行为和生活,真正让知识发挥出它应有的价值。我们也会享受到它带给我们改变和福利。
好了,最后总结一下,虽然我们不能像李叫兽那么牛逼,但我们可以做更好的自己,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三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