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主动学习的孩子,往往出现四种不良后果

 阳光盛大 2023-06-04 发布于江苏

根据几十年的教育观察研究,发现长期被动学习的孩子,往往导致思维活力不足,缺乏深度学习能力。

①学习上的形式主义

在思维导图使用的时候,只抄袭表面形式,徒有其表而无其实。作业工整,笔记充实,课间不休。但只是模仿个样子习惯性地死记硬背而没有思考,所以能力没有生长、知识没有灵魂。

②学习上的粗浅粗放

阅读粗放,似是而非,模糊不清;审题粗放,看不懂题目,忽略关键信息,搞不清问题指向;答题不规范,答非所问,思路混乱。

提取信息的能力需要和知识点建立关联,形成模式识别的直觉。例如看到“太阳从正东升起”就想到春秋分,“太阳影子落在南北”就想到地方时12点,看到人口众多可以思考劳动力丰富或市场广大。这种一一对应关系就是提取材料信息的关键。但没有思考建立的桥梁,材料摆在眼前也是睁眼瞎。

③养成了习惯性惰怠

浅尝辄止,浮皮潦草。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学不透彻却不断烫剩饭,收效甚微,根源还是不会。练习而不总结,犯了错误却不吸取经验教训。比如就“锋前、锋后”一个小概念,教师反复演示、示范、打比方、设场景,稍微变动一点点,就不知所措。

学习是从一个积累过程到另一个积累过程,对碎片化知识做总结,做融合,知识点融会贯通,连成一张网,才有脱胎换骨的觉醒。无论做多少,耗费多少时间,看起来多么工整,如果没有思维上的递进、行为上的跟进,就没有触动灵魂,都是无效劳动。

④出现低层级满足

典型的表现一是只要答案、只抄答案、只记答案,过段时间又都忘了;二是做一题就一题,不探究题和题的内在联系,不能围绕一个问题细心梳理、综合思考。遇到综合题题目,习惯性不做,等着老师讲答案。

综合题,重要的不在于答案,而在于问题的分析角度,主要依靠系统思考。比如:分析自然从地气水土生等综合考虑。对于为什么的问题,可以思考必要性(为什么要这样)、重要性(有什么好处)、可能性(为什么能这样)。对于影响的问题,还可以思考近期影响和长远影响等。

比如:在地理问题的分析思路中,是一定的原因(为什么)导致了地理现象(是什么)。地理现象发生了改变或原因发生了变化,进而产生了某种影响(怎么样)。如果影响对人类不利,人类该有何举措与应对(怎么办)。从“原因>现象>影响>举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怎么办。”这是地理题目的和地理思考的基本逻辑,是地理考查的核心。

大多数学生不能形成结构性的知识,更不会建立自己的地理思考模型,一直在点线状思维和割裂的思维中挣扎,没有框架思维,很努力也很辛苦但是收效甚微。

我是 “通识地理”,感谢您的阅读,别忘了在文末右下角点亮“在看”并转发给更多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