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完整阅读本文需流量 120KB 请放心食用~
朋友们都安利我去看一部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讲一个摔跤手爸爸,如何把两位女儿,培养成世界冠军的故事。
不出意外,看哭了。
整部电影最让我感同身受的是父亲的良苦用心:
如果不摔跤,你这辈子,就是满 14 岁嫁给一个从未见过面的男人,打扫卫生,然后为他生孩子,抚养孩子。

父亲告诉你 「摔跤」是这个世界的赢法
电影中,阿米尔·汗饰演一位错失金牌、遗憾退役的国家摔跤运动员。他在退役之后把希望寄托在即将出生的孩子身上,如果是男孩——就培养他成为印度赢得世界级金牌,这是他的梦想。
可惜,妻子陆续生下的四个孩子都是女儿。
求子无望的父亲本已经放弃梦想,偶然中发现女儿遗传了自己的摔跤天赋,于是,他剃掉女儿的头发,让她们进行和男生一样大强度的训练,和男生摔跤,用近乎魔鬼般的训练带领女儿最终走上世界冠军的位置。

这部电影在广泛好评的同时也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最大的争议就是:父权的暴行。
剧中的爸爸一点都不尊重女儿的选择,他从来没有问过女儿一句「你要摔跤吗?」,他说的仅仅是,「明天5点来找我」。
就这样,训练开始了——你们明天开始学摔跤。

女儿们没有发言权,她们没有任何选择的机会就走上了父亲安排的道路,能做的只是服从父亲,刻苦训练。
但摔跤世界冠军是父亲的梦想,不是女儿的,违背小孩自由意志而替她们选择严酷的训练是不人道的,是不尊重女权的。
但问题是,故事的背景发生在印度,这是贫富分化和种姓制度与中国截然不同的社会。
印度,女性的社会地位极低,大量的女婴出生后被直接抛弃、溺死,童婚比例高达47%。
印度父亲倾向于把女儿嫁给高种姓的男性,因此需要筹集大量的嫁妆才有可能嫁出去。女孩们 14 岁嫁给一个从未见过的男人,而且这个男人很可能已经 40 多岁了。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国人指责爸爸,我觉得有点「何不食肉糜」的感觉。毕竟国情不一样,如今女权意识觉醒的中国,无论选择哪种生活方式,都要比印度妇女来得好得多。
剧中一位正在举行婚礼的印度小新娘这样说:
我倒是希望能有这样的父亲,能为我的未来着想,而不是从小就只让我做家务和烧饭,当我一满 14 岁就匆匆将我嫁给从未见过面的男人,仿佛我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接下来我就要过一辈子与扫帚与炉灶相依为命的生活。

(如果你不摔跤),接下来就要过一辈子与扫帚与炉灶相依为命的生活。
你甘心吗?不然又能怎样?
「摔跤」是父亲为女儿选择的这个世界的赢法。
当一个孩子对自己的未来一无所知,却又避无可避,身为父亲必须插手,逼着孩子往前跑。这条路固然辛苦,需要客服重重阻碍,但却是一条从宿命中逃离的羊肠小道,能帮助女儿完成人生的逆转。
父亲的严酷,其实是一种拯救。

父亲告诉我 「好好学习」是这个世界的捷径
幼年,我的父亲告诫我:你要「好好学习,考好大学」。
年幼的我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考大学。
听我妈说,父亲没有上过大学,曾经有机会却因为家庭条件放弃了。 ——可能是希望我能够帮他圆大学梦吧!我想。
小学,每天放学后,别人家的孩子都在院子里疯跑疯玩,而我却被关在家里,要求先做功课再说,能不能出去玩,要看父亲心情。
双休日,寒暑假,别人家的孩子被父母带到全国各地旅游玩耍,而我却要参加各种奥数禁赛,即使陪太子读书拿不到奖也要参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