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凝视老城(6)-营林街 阅尽沧桑 守望繁华

 松影融雪 2017-05-24




营林街 阅尽沧桑 守望繁华

本报记者 鲁博 特约记者 孙海洲 文/图营林街,西接魏家街,东至敦志街,北通马胡同,南连阜安街,长220米、宽4米。从繁华的南大街中段西行不久,便可到达营林街。相传,清代时“河南营”曾驻此地,于是就有了营林街一名。

说营林街就绕不开坐落其中的史家大院。这座明清建筑风格的大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院子分东、西两院,为五间四进多连四合院,从前往后分别为临街、过厅、二厅、上房、后院;在上房、二厅、过厅的院子两侧,分别建有厦房,上房的墙厚约1米,冬暖夏凉。大院整体结构整齐,东、西两院以轴线对称,布局一致,互相连通。

据史家后人史天顺介绍,史家鼎盛的时候,曾有上百口人生活在这个院子里。虽然许多房舍损毁严重,但史家大院目前仍有包括临街房、过厅、上房、对厦在内的70多间各式房屋保存较好;散布在院内的三棵百年香椿树,枝叶繁茂,覆荫一方。

李健虎所著的《老洛阳·古址遗迹》记载:史家先人原为宁波人,明代时在河南府为官,清代时有后人在朝中任官。史家为书香门第,曾开办私塾“史家学社”,教授学生;民国时曾创办“慈严小学”。

新中国成立初期,史家大院被收为国有。91岁的乔秀芝老人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住在东院的前院。据她介绍,这里曾被洛阳戏曲学校作为校址,后被洛阳一中作为学生宿舍、职工公寓和活动中心。如今,史家后人史天顺一家住在大院的后过厅,西院的后院也有人居住。史家大院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营林街附近还有一座安国寺,建于唐咸通年间。据《洛阳伽蓝记》描述,唐代时,安国寺与白马寺等寺院都是洛阳的著名大寺,原寺内建筑依次为山门、前殿、中殿、后殿。安国寺曾在五代、金、元、明时期进行大修,清代时一度易名为钟楼寺。安国寺现仅存大殿,为省级文物保护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