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井的传奇】洛阳的道观古井

 松影融雪 2017-05-24

村落古韵,文化为魂,传承创新,和谐身心




图1:与一般水井并无差别的道观古井

 

古代洛阳的道观中,大多都有自己专有的水井,这些水井好多都被赋予一种灵异的氛围,有的甚至还成为连接人世幽冥仙界的载体。

洛阳历史上著名的道观古井有两处,即屋上井和云溪观古井。


一、屋上井


提起洛阳老城古井,人们往往会想到四眼井、财神井等。其实,在距离四眼井不远的地方,还有一眼古井,这就是屋上井。

屋上井,又名玉虚观古井,位于洛阳老城东大街。《明一统志》卷二十九载,玉虚观“在府治东南”。清《河南通志》卷五十载:“玉虚观,在府治东南,金大定间创建。元至正二十四年重修。明洪武十五年修,置道纪司于其内。”这两本书提到的“府治”,是河南府衙门,在今青年宫广场一带。其东南,即今鼓楼一带。

西汉至北魏时期,今洛阳老城一带为武库区和禁军驻地。据有关史料记载,玉虚关古井应开凿于汉代,由著名西汉朝学者、今文尚书学“大夏侯学”的开创者夏侯胜开凿。井口处有刻石铭文。三国时期,曹操曾将洛阳玉虚观一带,作为其点将练兵之处,修有点将台、听松亭等简易建筑。因曹操父本夏侯氏子,曹操也应为夏侯氏。所以,曹操在钟情此处,在此练兵,除了利用此处的古井取水用水外,还具有缅怀先人之意。

史料记载,点将台实为曹操建的军事堡垒,它既可捍卫都城的安全,又可用以训练弓弩手。据说当时经常有500名左右的弓弩手在此比武、操练,胜者可获得曹操亲赠的红袍一件。为了使士兵夏日不受日晒,台边种有许多松树。台上除有听松亭外,还有就是这眼古井。

古井所在的位置地势较高,因高出街道平房的屋脊,所以,此井又被称为“屋上井”。井口石栏拙朴古老,现出23道提水绳沟,绳沟石质光亮如玉,栏上镌刻有凿井铭文。

正对着点将台的那条街叫操场街,相传乃曹军每天操练士兵、囤积马草的地方。点将台南侧不远处,还有一眼古井,井口有四个汲水口,即今天老城的四眼井。据附近居民说,从四眼井不同的井口取水,会有“苦、辣、酸、甜”四味,很神奇。当年曹军操练兵马,做饭、洗浴、洗衣等,需要大量的水,玉虚观的井水显然不够用,只能向远处的四眼井补充水源。

北宋末年,洛阳城被焚毁,玉虚观也未能幸免。到金大定十年(1170),“全真七子”之一、道教全真随山派创始人刘处玄到洛阳传道,重修玉虚观。由于刘处玄号长生子,因此玉虚观又称长生观,成为刘处玄的道场,也为道教全真随山派的祖庭。金、明时期,玉虚观有全真派道士4人常住,管理日常事物和主持玉虚观道场,香火极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六月十五、九月十五有庙会,每次近万人赶会,商贩云集,十分热闹。

相传有一位道人在古井旁炼丹时,不慎将一粒炼成的金丹掉落井中。一时间,忽见万道霞光从井口升起,直冲云天。一时震惊了洛阳许多居民,以为是另一甄官井的传国玉玺再现。道人则喜形于色,对众人惊呼曰:仙丹炼成之日,便是我得道成仙之时,说罢乘万丈霞光升天而去。有一好奇之人走到井口,想看个究竟,不料却被一物吸到井里。人们因此断定是井里的老鳖精在作怪。为了安抚百姓,消除人们的恐慌心情,观里老道只好用一石板将井口盖住,以镇邪妖。


图2:洛阳玉虚观(聂剑帆绘)


图3:玉虚观古井(屋上井)遗迹,在合肥重现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玉虚观更名为道遵寺,寺庙前有一条不足两百米的小街,名道尊街。据《老城区志》记载,道尊街,又名奎楼街,北起东大街,南到文明街,中通操场街,全长约165米,宽4.5米。刘处玄讲究“澄心定意,抱元守一,存神固气”“济贫拔苦,先人后己,与物无私”,主张道、佛、儒三教合一,所以深得百姓拥护,人气旺盛,香火不断。

新中国成立后,玉虚观古井周围,成了一家制盒厂的厂址,厂院内有一栋五六层高的楼房,就是当年曹操的“点将台”所在地。从此,玉虚观古井连同道观庙宇,彻底在洛阳城的地面上消失。

由于洛阳人对这些历史遗迹不太重视,任其淹没。三国时期曹操的点将台、玉虚观古井(屋上井)、听风亭等遗迹,被安徽人搬到了合肥,并演义成曹操当年在合肥一带,为抗击东吴孙权的水军留下的遗迹,并为此修复了古井、古台等建筑,建造了逍遥津公园,使得屋上井、点将台(教弩台)和听风亭一起,成了合肥市的重要历史文化遗迹。


二、三井洞古井

三井洞,又名云溪洞、云溪庵。为北宋西京洛阳开凿于瀍河之西土崖岸为洞窟群而成的一所大道观。位于瀍河区瀍河西岸今洛阳市第十一中学校内,南临东新安街,东临瀍河,西为土崖,坐西面河,冬暖夏凉。后来在其旧址上再次修建道场,取名“凤仙姑洞”,成为金代女道士孙不二传道坐化的地方,也是北派“七真”中清静派的发祥地。因景色奇妙,曾被列入为洛阳八小景之一。

三井洞之所以以“三井”命名,是因为这里的古井太过神奇。此井也源自宋金时期的一代名道刘处玄。

刘处玄(1147~1203),字通妙,号长生子,山东莱州人,生于宋高宗绍兴十七年(1147)七月十二日。事母至孝,立誓不婚不宦,清静固守。屡欲修道,其母不许。至孝宗五年,其母弃世。大定九年重阳祖师见其神采不群,引之入道。后常乞食炼形,离人远物。金章宗泰和三年二月初六日,处玄羽化登仙,行世五十有六。元世祖至元六年封其为“长生辅化明德真人”,元武宗加封为“长生辅化宗玄明德真君”。俗称随山刘祖,留传随山派。

金世宗大定十七年(1177),全真道祖师王重阳仙逝后,刘处玄同师兄们一起为师父守墓三年,然后来到洛阳。刚到洛阳,他居住在洛阳土地庙。据载,他毁形忘身,水浸不顾,“炼形于尘埃混合之中,养素于市廛杂沓之藂(Cóng,聚集;丛生)……人馈则食,不馈则殊无愠容。人问则对之以手,不问则终日纯纯”。这是说,他吃饭全凭人施舍,吃了上顿没下顿,一天到晚不说话,有人说他“不语三年”。三年后,刘处玄功成,便迁往洛阳城北瀍水之滨的云溪观居住。在此修道成功,开创全真道“随山派”,一时轰动洛阳。

云溪观为宋初修建的道教宫观,与三井洞相邻。宋代理学家邵雍初徙洛阳,也曾在此暂住,因此,史书上有邵雍“夏居云溪”之说。

据清龚松林修《洛阳县志》载,刘处玄居云溪观传道,消息传开,信众纷至沓来,门庭若市。他又收了许多弟子,云溪观就显得狭小了。怎么办?弟子们提出再凿洞室,以便居住。相传,在观之邻近处,弟子们凿穿崖垠,却忽然挖开了一口古井,井泉寒冷,众人见此,惊骇不已。刘处玄却笑着说:“不远数尺,还有二井,乃我前世修炼时所挖。”众弟子听后,连连称奇,便继续开凿,果然又接连凿出二井。此后,人们又将洞室唤作“三井洞”。

云溪观右面有一冯氏园,刘处玄指园道:“此吾身后之缘。四十年后园之松柏死,炁(Qì)水西流其地,当不售而得之。”就是说:“这里就是我死后的坟墓。四十年后松柏死,水向西流,这块地不用买就可以到手。”并在土中埋下一只碑说:“如果有缘,此碑将来就会自己立起来。”后来刘处玄的预言全都应验:金大安二年(1210),运粟有司得到观额;金兴定三年(1219年),冯氏卖了园圃,蔡清臣以百两白金买了下来,让处玄的门人于离峰担任住持,将园圃中的松柏尽数砍伐,作为建筑材料,在此兴建了道观,修建了云桥,让漓水绕过道观经云桥向西奔流,汇入护城河。从处玄当年预言的1180年,到园松尽伐、河水西流的1119年,正好四十个年头。

刘长生在云溪观修炼多年,法术高超,深不可测。相传,他能够在肚子上烤饼,能够使大腿上面的冷水沸腾。刘处玄生前著有《仙乐集》《盘阳集》《同尘集》《修真集》《道德注》《阴符演》等修道之作,其功法体会尽集其中。他所创道派被后人称为全真随山派,有百字谱系传世,今山东崂山道士即为全真随山派弟子。

大定二十八年(1188)十二月,丘处机南下洛阳,在洛邑停留两个月,为云溪观购置土地,扩建道观建筑,观顶的三眼古井一直到明清时期仍在。元代时,三井洞极为神圣,被人们修建成为处玄真人的万寿宫。明代时,诗人张美谷拜谒三井洞时,还专门找到了当年刘长生道士所写的那首著名的回文诗:“桥边院对柳塘湾,夜月明时半户关。遥驾鹤来归洞晚,静弹琴坐伴云闲。烧丹觅火无空灶,采药寻仙有好山。瓢挂树高人隐久,嚣尘绝水响潺潺。”出于对大师的山居修炼生活的无限遐想和向往,也写下一首《三井飞仙》诗:“古洞避尘烟,谬谬近水边;洞天含万有,洞顶出三仙。鹤舞云连树,丹成雾接天;飞腾元景在,谁能悟真篇。”清代时,云溪观更名为三井洞庙,并于每年的农历2月15日(相传是道教始祖老子的诞辰日)在三井洞做道场,对老子进行祭祀活动。后来,每年的农历2月15日,又兴起了三井洞庙会,会址在今洛阳市十一中院内。由于场地狭小,庙会逐渐向外迁移。遂有如今的东至启明西路、西至东新安街、南至金家街、北至万寿街的大型三井洞庙会,交易人数最多时达万人以上。

如今,三井洞古井已踪影全无,仅留下一些地名,如三井洞桥、三井洞街等等。三井洞桥修建于1981年,横跨在瀍河之上(图4),已成为洛阳老城一景;三井洞街位于老城东关瀍河西岸的三井洞故址,西为东新安街,东因紧邻宋洛阳城的启明门遗址,故三井洞街东段的街道谓之启明路。因此街不足100米长,现并入启明西路。


4:洛阳三井洞桥


三井洞古井附近,还有一些著名景观,如:大石桥、八孔窑、火街(夹马营)、铜驼巷、药王庙、廛东书院、潞泽会馆等,以及一些宗教场所,如洛阳县文庙、迎恩寺、白衣阁、太祖庙、洛神庙、泰山庙、药王庙、奎星楼、老子故居、孔子入周问礼碑、千祥庵、存古阁、贾谊祠、三贤祠、节妇祠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