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谦指出:“欲识小儿百病原,先从面部色详观。五部五色应五脏,诚中形外理昭然。额心颏肾鼻脾位,右腮属肺左属肝。青肝赤心黄脾色,白为肺色黑肾颜”(《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 在继承《黄帝内经》、钱乙、王肯堂、吴谦等小儿望诊的基础上,对面部的望诊,郑教授强调: 1. 患儿情绪、光线强弱及环境温度等对其色泽会有一定影响,所以要在安静未哭之前,尽量利用自然光线抓住时机细心诊察。 2. 对异常色泽要详细询问其时间及变化情况。 3. 要紧密结合闻问切诊,正确判断异常变化的病位、病性、病因病机,不论五色主病,或五部配五脏的面部望诊方法,它和四诊其他方法一样,都不能单独用来作为诊断小儿疾病的依据。实为经验之谈。 左腮发赤案 李某,女,4岁,2009年6月17日初诊。主诉:咳嗽1个月。 病史:咳嗽呈阵发性剧咳,多在午后和夜间发作,咳后吐出白色黏痰,经用西药头孢类抗生素、镇咳化痰剂,中药止嗽散、葶苈大枣泻肺汤、麻杏石甘汤等治疗而咳不止。 诊见:小儿面部望诊突显左腮色赤且灼手。 舌脉:舌尖边红,苔黄微腻,脉弦有力。 诊断:咳嗽。 西医诊断:支气管炎。 辨证:木火刑金,痰热蕴肺。 治法:清肝泻火,化痰止咳。 方药:小柴胡汤合黛蛤散加减。 处方:柴胡6g,黄芩6g,姜半夏6g,青黛2g,海蛤壳10g,栀子6g,炒僵蚕6g,葶苈子6g,甘草3g。 3剂,日1剂,水煎服。咳减,再进3剂,诸症悉平。 按:该患儿咳嗽月余,久治不愈,应考虑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而此患儿左腮发赤,结合舌红苔黄等,清肝泻火,化痰止咳而愈,实得益于面部望诊提示的病位、病因病机的指导用药。 右腮发赤案 张某,女,7岁,2010年10月16日初诊。 主诉:低热2个月。 病史:患儿2个月前因感冒发热、咳嗽,经当地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热退咳止。几日后发现每天午后低热(体温37.1~37.7℃),夜半自退,别无不适,经多家医院检查排除心、肝、肾、肺疾患及结核病。中药青蒿鳖甲汤、知柏地黄汤、补中益气汤等均已服过。 视患儿精神振奋,表情活泼,体温37.4℃,唯右腮红赤。 舌脉:舌淡红,苔少微黄,脉浮微数。 诊断:发热。西医诊断:发热原因待查。 辨证:肺有蕴热。治法:养阴清肺。 方药:泻白散加味。 处方:桑白皮10g,地骨皮10g,杏仁10g,白薇6g,乌梅10g,甘草6g,粳米30g。3剂,日1剂,水煎服。 二诊(10月19日):面赤、低热减轻,其中第3日体温未达37℃。原方再进5剂,低热退,腮赤消,停药观察,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该患儿低热达2月余,郑教授接诊即叫我们快看“这个患儿右腮发赤多么典型”,不用诊脉就知她有热在肺。遵钱乙“散肺虚热,少服泻白散”,方用泻白散加白薇、乌梅泻肺、除热、敛阴而收功。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郑启仲儿科经验撷粹》,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我方删除,谢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