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人肉搜索”

 tuzididie 2017-05-24

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人肉搜索”

在这个互联网普及的时代,“人肉搜索”这个概念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当某人或某个事件不能符合某些初始知情者的价值观时,通过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以及与网络有关的衍生手段)将此价值观的冲突作为引发事件而呈现在众人面前,以赢得更多同类价值观者的关注、参与、乃至产生行为力量介入,而导致可以直接或间接惩罚到当事人(事件)的过程,便是人肉搜索的启动过程。

“人肉搜索”的过程往往伴随着群体参与者对当事人的真实姓名、照片、手机、家庭住址、工作单位、配偶和子女等私人信息与真实生活的搜索和曝光,并加以谴责、谩骂、围堵、乃至人身攻击。

对于价值观认同的同类事件按相反的支持、认同、帮助的过程而发展的,我们权且称为“爱心接力”,而不与“人肉搜索”混为一谈。所以,在分清“爱心接力”与“人肉搜索”的本质差异后,我们对于人肉搜索是持不支持的态度。

当今社会生活、工作压力变大,使得人们无法倾听内在的声音与呼唤,焦虑、恐惧、强迫、抑郁、愤怒等负面情绪累积。而网络事件恰好为痛苦而扭曲的内心,提供了一个可以充分发泄却不需负责的平台。故而,只要有一石下,就能激起千层浪。参与人肉搜索的人们,其中不乏有良知的公民,但更多的是惟恐天下不乱,肆意放大是非的人,他们通过非理性乃至非法的过激言行,达到自我压抑与痛苦的发泄与自我价值感的满足的目的。

所以,相对于“人肉搜索”而言,我们大力提倡“爱心接力”,即无论发生怎样的事件或出现怎样的人,以正面、积极的心态去认知、去帮助,去构建一个美好和谐、充满爱意的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