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决赛已经结束! 获奖名单请看头条图文! 从今天开始, 我们会分享决赛试题, 没有参加决赛的你,也可以挑战一下哦! 今天,一起挑战: 21-40题! 21.下面哪句话不是出自《论语》? A . 四海之内皆兄弟 B .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C .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D .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答案】 B 【解析】 B选项出自《孟子》
22.《论语》中每篇的题目基本上是按什么来命名的? A . 每篇的主题 B . 每篇的开头两个或三个字 C . 每篇第一章的主题 D . 每篇中出现最多的词语 【答案】 B 【解析】 无,参照原文即可。
23.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的是哪部著作 A . 《大学》 B . 《道德经》 C . 《礼记》 D . 《楚辞》 【答案】 A 【解析】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24.下列作品不属于“五经”的是 A . 诗经 B . 尚书 C . 春秋 D . 史记 【答案】 D 【解析】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25.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下列选项最合适的是 A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B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 .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D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答案】 D 【解析】 “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是指要多从他人身上学习,获得启发。对应的应该是‘’几个人一起走,总有能成为我老师的人。”
26.选出下列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 学而时习之 ( 经常) B . 不亦说乎 (通“悦”,喜悦 ) C . 人不知而不愠(生气) D . 不亦君子乎( 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答案】 A 【解析】 应翻译为“按时”
27.选出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A . 选择其中善良的跟随他,其中不善良的让他改正。 B . 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发现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C . 看到他们的优点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就让他们改正。 D . 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让他们改正。 【答案】 B 【解析】 注意这句话表现了孔子善于向他人学习,从他人身上看到自己的问题,所以,他看到别人的缺点,是自己改正,而不是要求别人改正。
28.以下对“温故而知新”理解错误的是 A . 从温习过去的知识中可以得到新知识。 B . “温故”是重温过去走过的路,“知新”是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怎么做的。 C . “故”指的是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 D . “新”指未来怎么样和未来怎么办。 【答案】 A 【解析】 这句话指具体的学习方法,主要是知识方面
29.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是 A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B . 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你。) C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乐”通“悦”,愉快) D . 是【知】也(“知”通“智”,聪明智慧。) 【答案】 C 【解析】 这里“乐”就是快乐的意思,不是通假字。
30.古籍记载:战国时期“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其反映的现象是 A . 儒家、墨家垄断教育 B . 教育开始普及民间 C . 各国推行儒、墨思想 D . 私人办学现象出现 【答案】 D 【解析】 当时教育还是以贵族教育为主,平民无法接受教育,战国时期,私学已经有一定的发展,所以出现了民间学子。A、B选项说垄断和普及,还远远达不到,仍然是贵族为主。C选项中,儒、孟的思想还没有被统治者广泛接受,只是民间有学子。应该选D
31.在山东某旅游点,导游在一处为“杏亭”的景点讲解:“春秋时期,此人在这里大办教育,讲学授课,培养了大批人才。”你联想到此人的政治主张是( ) A . 兼爱非攻,互助互爱 B . 为政以德,爱惜民力 C . 民贵君轻,社稷次之 D . 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答案】 B 【解析】 从讲解信息中的“春秋时期”、“办教育”等信息课得知此人是孔子,他的政治主张应该是让君主爱惜子民,实行德政。选B。
32.山东某地有一楹联“仲尼若不删订六经,何处觅中华民族文化?杏坛(注:学校)早已昭告天下,此间有东亚炎黄子孙”。该联褒扬的是( ) A . 黄帝 B . 孔子 C . 孟子 D . 司马迁 【答案】 B 【解析】 孔子字仲尼,杏坛指学校,这里指的是孔子教育家的身份,因此选B
33.《颜渊篇》记载颜渊、仲弓、司马牛三人“问仁”,孔子有三种答案。甚至子路和冉有都问“闻斯行诸”,孔子的答复竟完全相反。说明孔子( ) A . 孔子也不明确答案 B . 偏爱某些学生 C . 有教无类 D . 因材施教 【答案】 D 【解析】 孔子的各个学生风格各异,孔子为了更好的让他们理解道理和学问,主张“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34.孔子的教育成就对社会发展贡献最大的是( ) A . “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 B . “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C . “知之为知之”的学习态度 D . “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 【答案】 A 【解析】 注意题干所说的是“对社会发展贡献大”,而不是对学生自身,所以只有A项是对社会的意义,其他三项都是老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
35.下列关于孔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他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B . 他要求恢复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其思想具有保守性 C . 他主张“因材施教”,他兴办私学,只招收贵族子弟 D . 他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允许学生坚持不同于老师的意见 【答案】 C 【解析】 孔子兴办私学,招收的大多是平民子弟
36.以下对孔子的介绍,哪一项是错误的( ) A . 孔子是中国史上伟大的教育家 B .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 C . 孔子名丘、字仲尼 D . 孔子生于战国时期 【答案】 D 【解析】 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为春秋末期出生。本题也可采用排除法完成
37.根据提示,说出他是孔子的哪位学生? ①他是最早的儒商 ②他是孔子七十二门徒中最富有的弟子 ③他是一个出色的外交家 ④孔子死后,他守了六年的丧。 A . 子路 B . 子贡 C . 颜回 D . 曾子 【答案】 B 【解析】 可回放课程,或查资料了解一下子贡的事迹。 38.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是下列哪一位? A . 子路 B . 曾子 C . 颜回 D . 子夏 【答案】 C 【解析】 孔子欣赏颜回的好学、讲仁义,颜回被认为是他最得意的弟子。
39.“韦编三绝”成语中的主角是谁? A . 司马迁 B . 孔子 C . 孔子的学生颜回 D . 阮籍 【答案】 B 【解析】 史记中记载,孔子“晚年喜读《易经》”,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40.《论语》属于下列那种文章体式? A . 纪传体 B . 语录体 C . 国别体 【答案】 B 【解析】 语录体散文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短小简约,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先生的言行,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论语》记载了孔子和其弟子的言行,因此为语录体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