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决赛试题(二)一起挑战!

 雁南飞香 2017-05-24




决赛结束!

第三届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决赛已经结束!

获奖名单请看头条图文!


从今天开始,

我们会分享决赛试题,

没有参加决赛的你,也可以挑战一下哦!


今天,一起挑战:

21-40题!

21.下面哪句话不是出自《论语》?

A . 四海之内皆兄弟

B .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C .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D .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答案】 B

【解析】 B选项出自《孟子》

 

22.《论语》中每篇的题目基本上是按什么来命名的?

A . 每篇的主题

B . 每篇的开头两个或三个字

C . 每篇第一章的主题

D . 每篇中出现最多的词语

【答案】 B

【解析】 无,参照原文即可。

 

23.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的是哪部著作

A . 《大学》

B . 《道德经》

C . 《礼记》

D . 《楚辞》

【答案】 A

【解析】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24.下列作品不属于“五经”的是

A . 诗经

B . 尚书

C . 春秋

D . 史记

【答案】 D

【解析】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25.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下列选项最合适的是

A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B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 .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D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答案】 D

【解析】 “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是指要多从他人身上学习,获得启发。对应的应该是‘’几个人一起走,总有能成为我老师的人。”

 

26.选出下列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 学而习之 ( 经常)

B . 不亦乎 (通“悦”,喜悦 ) 

C . 人不知而不(生气) 

D . 不亦君子乎( 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答案】 A

【解析】 应翻译为“按时”

 

27.选出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A . 选择其中善良的跟随他,其中不善良的让他改正。 

B . 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发现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C . 看到他们的优点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就让他们改正。

D . 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让他们改正。

【答案】 B

【解析】 注意这句话表现了孔子善于向他人学习,从他人身上看到自己的问题,所以,他看到别人的缺点,是自己改正,而不是要求别人改正。

 

28.以下对“温故而知新”理解错误的是

A . 从温习过去的知识中可以得到新知识。 

B . “温故”是重温过去走过的路,“知新”是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怎么做的。

C . “故”指的是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

D . “新”指未来怎么样和未来怎么办。

【答案】 A

【解析】 这句话指具体的学习方法,主要是知识方面

 

29.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是

A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B . 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你。

C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乐”通“悦”,愉快)

D . 是【知】也(“知”通“智”,聪明智慧。

【答案】 C

【解析】 这里“乐”就是快乐的意思,不是通假字。

 

 

30.古籍记载:战国时期“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其反映的现象是

A . 儒家、墨家垄断教育

B . 教育开始普及民间

C . 各国推行儒、墨思想

D . 私人办学现象出现

【答案】 D

【解析】 当时教育还是以贵族教育为主,平民无法接受教育,战国时期,私学已经有一定的发展,所以出现了民间学子。A、B选项说垄断和普及,还远远达不到,仍然是贵族为主。C选项中,儒、孟的思想还没有被统治者广泛接受,只是民间有学子。应该选D

 

31.在山东某旅游点,导游在一处为“杏亭”的景点讲解:“春秋时期,此人在这里大办教育,讲学授课,培养了大批人才。”你联想到此人的政治主张是(     )

A . 兼爱非攻,互助互爱

B . 为政以德,爱惜民力

C . 民贵君轻,社稷次之

D . 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答案】 B

【解析】 从讲解信息中的“春秋时期”、“办教育”等信息课得知此人是孔子,他的政治主张应该是让君主爱惜子民,实行德政。选B。

 

32.山东某地有一楹联“仲尼若不删订六经,何处觅中华民族文化?杏坛(注:学校)早已昭告天下,此间有东亚炎黄子孙”。该联褒扬的是(     )

A . 黄帝

B . 孔子

C . 孟子

D . 司马迁

【答案】 B

【解析】 孔子字仲尼,杏坛指学校,这里指的是孔子教育家的身份,因此选B

 

33.《颜渊篇》记载颜渊、仲弓、司马牛三人“问仁”,孔子有三种答案。甚至子路和冉有都问“闻斯行诸”,孔子的答复竟完全相反。说明孔子(     )

A . 孔子也不明确答案

B . 偏爱某些学生

C . 有教无类

D . 因材施教

【答案】 D

【解析】 孔子的各个学生风格各异,孔子为了更好的让他们理解道理和学问,主张“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34.孔子的教育成就对社会发展贡献最大的是(     )

A . “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 

B . “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C . “知之为知之”的学习态度

D . “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

【答案】 A

【解析】 注意题干所说的是“对社会发展贡献大”,而不是对学生自身,所以只有A项是对社会的意义,其他三项都是老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

 

35.下列关于孔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他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B . 他要求恢复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其思想具有保守性

C . 他主张“因材施教”,他兴办私学,只招收贵族子弟

D . 他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允许学生坚持不同于老师的意见

【答案】 C

【解析】 孔子兴办私学,招收的大多是平民子弟

 

36.以下对孔子的介绍,哪一项是错误的(   )

A . 孔子是中国史上伟大的教育家

B .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

C . 孔子名丘、字仲尼

D . 孔子生于战国时期

【答案】 D

【解析】 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为春秋末期出生。本题也可采用排除法完成

 

37.根据提示,说出他是孔子的哪位学生?

他是最早的儒商                   

他是孔子七十二门徒中最富有的弟子

他是一个出色的外交家

孔子死后,他守了六年的丧。

A . 子路

B . 子贡

C . 颜回

D . 曾子

【答案】 B

【解析】 可回放课程,或查资料了解一下子贡的事迹。

38.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是下列哪一位?

A . 子路

B . 曾子

C . 颜回

D . 子夏

【答案】 C

【解析】 孔子欣赏颜回的好学、讲仁义,颜回被认为是他最得意的弟子。

 

39.“韦编三绝”成语中的主角是谁?

A . 司马迁

B . 孔子

C . 孔子的学生颜回

D . 阮籍

【答案】 B

【解析】 史记中记载,孔子“晚年喜读《易经》”,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40.《论语》属于下列那种文章体式?

A . 纪传体

B . 语录体

C . 国别体

【答案】 B

【解析】 语录体散文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短小简约,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先生的言行,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论语》记载了孔子和其弟子的言行,因此为语录体散文。



学而思语文 我们对学习效果负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