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始创“语录”形体儒家文化

 勤奋创新 2019-08-21

(3)孔子始创“语录”形体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是姬周王国进入衰弱和没落时期,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中形成与产生的育人性语音语言(非文字)和文字文化活动。其始创活动,是孔子在坚持和发扬姬周王国开创的“六艺”文化的基础上,首开先河,创办私学,招收弟子传授“六艺”;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进行宣传,为维护被周幽王毁坏的《周礼》之规进行最大地努力。

在周游过程中,孔子见人、见事,有感而发,其语音语言议论和衣食住行被弟子记录、书契在竹简上,后人将其编撰成书,是为《论语》。从形体看,这是中国最初始创的一种“语录”文化。在汉武帝推崇下,成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国人思想的国家文化,被传承与传播了下来。

1、孔子其人其事

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生于鲁地(史称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其先人是宋国贵族。曾祖父时由宋地(史称宋国)迁鲁。“早年业‘儒’(为贵族相礼,作吹鼓手之类)”(【孔子】《简明中外历史辞典》16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9月第1版)。所以,孔子并不忌讳地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篇》一一一页)所以,有词书说:孔子少时就以“知礼”出名。

相传,孔子曾经“问礼于老聃,自周返鲁,开始聚徒讲学。” 孔子,《简明社会科学词典》185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12月第2版。

笔者查阅有关史料,认为:孔子问礼于老子,确有其事。

理由一:孔子被老聃即老子小20岁,向老子求学、问礼,可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孔子一生的信条;

理由二:老子曾经是姬周王国管理藏书的史官,身居竹简书海,对《周礼》之“礼法”要比外人知道得多。对孔子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求知之人,问礼于老子在所难免;

理由三:从《老子》和《论语》文字显示看,二人相聚,探讨、研究有序治理的看法、观点和理念,有相近、相似之处,但相左为主。即《论语》文字显示:“道不同,不相为谋。”是谓,文字佐证。

比如:老子与孔子谈“礼”,对《周礼》的“礼法”之规,在认识认知方面有一定的分歧。从文字显示看,老子肯定《周礼》在有序治理社会活动中的积极性,持承前启后、求实创新之态度和立场。即 “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老子》二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老子》三十五章“大象无形,道隐无名。”《老子》四十一章(上文已叙,此免)

孔子则认为,必须“克己复礼”,把《周礼》之规捡回来,继续使用。如:“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篇》八页)“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一五九页)

由此,老子批评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老子》二十一章)“惟道是从”指的是:对《周礼》不看适应与否都要服从、顺从。又批评说:“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老子》第三十八章。……

理由四:有分歧,但对有序治理社会的核心思想与理念基本一致。这就是:老子主张建立“一心向善、与世无争、公而无私”的社会;孔子主张“中庸、和为贵、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下文另述)

在育人方面,孔子主张招收弟子,办私学。老子不以为然。说:“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老子》四十二章)“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老子》四十三章。

所以,孔子说:“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二三〇页)大意是,两人的道理、理念和育人方法不尽相同,对有序治理社会的谋划不尽一致。由此,老、孔交流,孔子未曾向弟子叙述,也就未作相应的文字记载。

然而,孔子在敬重老子的同时,不免也有些忧虑。在《论语·述而篇》中说:“德之不脩,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单独看,会认为这是孔子对不修道德,不讲学问,明知道义,却不收徒进行传授,有不善,就不能改变,感到忧虑。若是跟老子主张推行的“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第一章)“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老子》十六章)“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老子》二十七章)相联系地看,就会发现,这是孔子与老子畅谈之后,对老子不收徒弟、不讲学的质疑。

在竹简书海的时代,孔子离开老子返回鲁地,其多年后有感而发的《论语》,老子无法看到。所以,《老子》书契文字对孔子所谈“道、德、礼、仁、义”等,做出批评,绝不可能是空穴来风、无的放矢,只能是对他们相谈的理论、理念不尽一致用文字给以显示,让后世人相联系地领悟这些文字,是谓佐证。

这种文字佐证,告诉人们,孔子始创的儒家学说,并不是心血来潮,而是“问礼于老子”后,希望有序治理社会的“道与理”能够为社会所接受。所以,孔子很崇敬老子。他说:“竊比於我老彭。”(《论语·述而篇》八〇页)大意是,我不如老子和彭祖。(竊即窃:谦虚之意)“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篇》一〇三页)表示,对老子主张推行的“善行善为”治理社会之“道与理”,信守至死。

据史籍记载,孔子“自周返鲁”后,开始聚众讲学。史籍记载:招收“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孔子《简明社会科学词典》185页)证明:不符合标准的只占2·4%。可见,孔子对学生的考核标准比较高,要求很严格。其严师出高徒的品格,非同一般。

讲学有成之后,孔子任鲁地(史称鲁国)中都宰、司空、大司寇。五十岁时,由大司寇摄行相事三个月。证明,孔子教学育人的活动被鲁地头人(时称“公”)认可。

鲁地被季氏三兄弟肢解。孔子失意,周游卫、曹、宋、郑、陈、蔡等地。前后十三年。六十八岁时返鲁,不见录用。参阅词目:孔子。同上书185页。

所以,孔子有感而发:“莫我知也夫!”“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篇》二〇八页) “夫召我者,而豈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阳货篇》二四六页。

孔子周游,有顺境,也有逆境。顺境者,是指所到之处,愿听其讲学者有之;逆境者,指的是带有礼仪性的躲避孔子,不希望他到本地讲学。

比如:孔子周游到匡地,被囚禁了数日;(《论语·子罕篇》一一〇页)周游到齐地,齐景公招待孔子说:“吾老矣,不能用也。”(《论语·微子篇》二六〇页)。孔子周游即将到楚国,楚国派狂人去接舆,此人唱着歌儿从孔子车边走过。孔子下车,想与狂人说话,狂人快步走开,躲避孔子,致使孔子没有机会和他说话(《论语·微子篇》二六一页)。就是说,在诸侯争雄称霸时期,总想称雄、称霸的诸侯,并不欢迎孔子讲述“克己复礼”之策。

公元前479年,孔子病逝,享年72岁,走完了他坎坷的一生。他前无古人独创开办私学(后称:私塾)教育;他十三年有余,首创“语录”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被后世人誉为是中国古代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在民间,有赞誉之乡音,称其是:“孔圣人”。

2019年8月4日18:22:53。2019年8月21日15:40:38修改校正完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