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正让孩子受益的性教育,就看这三点

 唐瑶的图书 2017-05-24

深夜十点

一起疗愈


深夜疗愈




真正让孩子受益的性教育

来自深夜疗愈

00:00 11:46

如果不方便阅读文字

可点击以上音频

收听专业主播的唯美朗诵

深夜也有情

智慧也动听




在这里

没有油腻无用的鸡汤

没有亢奋的鸡血

只有专业温柔的心理学文章

陪你一起

疗愈不为人知的伤



真正让孩子受益的性教育,必然有这三点价值在其中

文/映尔


昨天看了一部《救救布兰奇》的心理话剧。


讲的是一个精神分裂的女人,她渴望爱,背负“交际花、荡妇”的盛名,被妹夫强奸,被妹妹抛弃和嫌弃,当然还有她对自我的憎恶不接纳。 


看完这部剧,我的感受主要围绕在三个词来解释:性、爱、接纳。



 第一个词:性


性在传统文化中,是女人的污点和脏水。


毁掉一个女人,只要说她是荡妇就好了。 


那么她会被同性抛弃唾弃,被异性蹂躏玩弄。


而且现实中同样如此,有过和多位男人建立关系的经验,女人自己总有一份洗刷不掉的可耻,肮脏,时不时对自己感到恶心。

所以性教育,撇开诸多益处不说,光是让人们,特别是女人学会对自我的接纳,跟自己相关的一切,包括性的存在,性特征,性欲望,性在自己身上呈现的形态,在避而不谈性的教育环境下,要进行接纳是有难度的。 

无论女人有没有跟多人建立过亲密关系,性都不应该成为攻击一个女人的理由。



第二个词:爱


以前年轻时候觉得爱是小年轻才应该考虑的事,一把年纪的人,经历了沧桑和生活,还口口声声爱不爱的,听起来很矫情。 


后面看到很多成人甚至中年人的爱和挣扎,才意识到爱是一个人终生的主题和追求。 


女人容易通过身体通过性来寻求爱。


就像一句流行语“我抽烟喝酒纹身滥交,但我知道我是好女孩。” 这个“好”字应该换成“脆弱”和“缺爱”的女孩才对。 


爱,不在别人的身上,在别人身上找爱,总有爱被抽离的那一天,就像布兰奇一样,生命也会支离破碎。


爱的能量,在于自己。


这句话之所以成为假大空的鸡汤,是因为目前很多女性还很脆弱,停留在低能级的自爱当中,常常顾影自怜、抱怨命运、抱怨男人、抱怨自己。


始终对自己没有足够的认同和接纳。




第三个词:接纳


剧中全是外界甚至布兰奇自己对自己的批评、辱骂、否定,黑暗和堕落的东西让布兰奇难以承受。


她不肯接纳自己的黑暗面,不肯拥抱和理解自己,不肯跟自己达成和解,却一直在渴望外界的接纳和爱。


如果自己都不能很好的接纳,特别是负面黑暗的东西受到太多压抑,先别说外面是否会给予支持和安慰,首先自己的内在结构就会崩塌,精神解体。 


剧中后面的治愈阶段,开始有了和自己产生链接的身体语言的画面,在现实中,更多布兰奇的不幸的影子在人群里,可能又不会呈现很夸张,展现力很明显的精神病者,但的确在痛苦和煎熬中生活,甚至在无形之中把自己的儿女也制造成了“布兰奇”二代。


昨晚在性知识科普群里讨论性对于女性的意义。


个别受传统文化影响较深的人扬言,让女人解放性,那是社会的劫难。


这样言论的人,始终对性,特别是女人怀有一种成见,女人是祸水,是导致社会淫乱的罪魁祸首。


这种论调还是落入性教育和性教唆的窠臼陷阱之中。


真正了解性教育的人就会明白,性教育是让男女正确看待性,不是唆使人们变成性爱至上,就像脱缰发情的野马,完全不顾文明礼仪道德廉耻。




在我看来,做性教育的目的:


1.为增加人们对自我的悦纳,对存在于自己身上性的各种形态、性特征、性意识、性冲动、性行为能够更好的接纳,加强对自我的认同感,多一份发自内心的自信、自尊和自爱。


2.消除男女偏见和刻板印象,让男女充分的认识各自性别的生理、心理、情感特征,更好的求同存异,跟对方和谐的相处,提高两性相处的幸福指数。


3.性骚扰、性侵及暴力事件的防御。


这些暴力及性暴力者,他们对性的诉求及表达,对异性的感情和沟通,大多存在一定的问题甚至缺陷。


在特点的场景和时间里,就成为他们呈现出问题的爆发口,但是这爆发口,却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的。


性教育预防不良事件,既在于对受害方(通常为女性)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在于施暴方(男性)的事发前教育,提前消除无知,让潜在的施暴方通过性教育,提前把一些黑暗、压抑的性戾气消散在摇篮里。


4.妊娠流产与疾病的控制。


这也是必要的自我保护,然而当我们的性教育不能让人们学会悦纳自我,真正的爱护自我,那么避孕及疾病控制的自我保护很难落在实处。




网络信息的便捷,其实对于孩子们来说很有好处,既然可以从网络上得到跟性相关的信息,他们自然也能从网上获得避孕和安全性行为的信息。


但为什么在大家能够轻而易举获得这些自我保护信息的时候,性传播疾病以及少女流产的发生率还很高呢?


这里又会回到爱和接纳的主题上。


“听了很多的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道理和知识大家都知道,但是年轻人就是不能真正落实下来。


少男少女们在“知”和“行”当中,差了一个内在的价值观,没有人教他们去用正确的方法自爱和爱人、去接纳自我和他人、尊重自己及跟自己迥异的其他人,所以他们不能知行合一。


他们没有内化这些对自己有用的性知识,反而被那些更有诱惑的色情信息以及社会文化中性的负面信息内化了。


“不会这么巧合……” “应该不会怀孕……” “我没那么倒霉……”每次月经延迟时,少女就开始坐立不安,各种惊恐。


等月经来临之后,下一次依然故态萌发,再反复陷入对月经延迟的焦虑中。


从表面上看,少年少女们会抱有侥幸心理,从某一个更深的层面来看,这似乎是他们对性的焦虑和负疚感,通过不做保护措施来达到一种自我惩罚的目的。


对于少年少女们而言,不肯采用避孕措施,或许也是他们通过性来确认自己存在和价值的途径。


1)想要证明点什么,拿点什么来证明自己。于是少女通过确认能够有怀孕能力,少年确认自己有让女人受孕的能力来寻找自己,获得对自我的确认和自尊。


2)补偿情感的贫乏和空虚,特别是在早期家庭对孩子的养育中,不少的父母给予了足够的物质关爱,但却对于精神上情感上的关爱却不得要领,甚至还搞得一乱糟,很难走进孩子内心世界。


孩子感受不到情感上的充实,自然就要用子宫来填补。


3)用于对父母无声的反抗和报复。


所以,性教育无论谁来教,用什么方式来教,能够让孩子真正受益的性教育必然有这样的价值在其中——爱、尊重、接纳,绝不会有否定、操控和漠视,无论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不曾看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