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朱瞻基(即明宣宗,宣德皇帝)是一位公认的好同志。 但他也有着自己的痛苦。 世界上还有人能让皇帝痛苦? 是的,确实存在这样的人。 他们就是那些平日跪拜在大殿上,看似毕恭毕敬的大臣们。
朱瞻基遗传了爷爷朱棣敬业爱岗的精神,自继位起,就辛辛苦苦干活,也不好色,“下了班”娱乐活动也不多。 按说不应该有什么值得指责的,可善于找茬的文官们还是发现了漏洞。
朱瞻基少年得志,永乐九年就被立为皇太孙,数度随朱棣征讨蒙古。 由于常年与大自然接触,军政之余爱虫怜花,说简单点,就是喜欢斗蛐蛐、摆弄花草。 虽然这不算是健康的文体活动,但也不是什么不良嗜好。 做皇帝压力大,童心未泯玩玩花鸟鱼虫实在没什么可说的。
但就连这点小小的爱好,也被文官们批判了很多次,后来不知是谁缺德,竟然给这位为工作和江山累得半死不活的好皇帝取了个外号“蛐蛐皇帝”。
奏折上说,朱瞻基经常利用职务之便指派太监到全国各地,密令苏州知府况钟进贡蟋蟀千只,甚至远至朝鲜搜罗“鸟兽花木与诸珍异之好”,用世袭的官职赏赐蟋蟀进贡者,出现了“上有所好,下必甚之”的风气。
此事确有史书记载,为了给蛐蛐们住上豪宅,宣德皇帝曾“以权谋私”,命景德镇烧造了许多极其精美的蟋蟀罐。 青花云凤纹蟋蟀罐 明宣德 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但有一个十分奇怪的现象:在清宫旧藏1174件宣德官窑瓷器中,大多数是从宣德朝传下来的,却只有一件“大明宣德年制”款仿哥釉蟋蟀罐。 台北故宫博物院里一件也没有。
仿哥釉蟋蟀罐 明宣德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要解开这一谜团还得从考古资料中寻找答案。
1993年春,景德镇陶瓷考古所在明代御窑厂东门遗址附近开探沟时,发现了一窝状堆积的青花瓷片,经复原全为蟋蟀罐。
其圈足与盖的内底都书有“大明宣德年制”的单行青花楷书款↓ 据刘新园教授考证为明代著名书法家沈度所写或宣德帝御笔,特别是龙纹罐上绘有五爪龙,按元、明两朝的制度规定,凡饰有五爪龙的器物,除帝王之外,臣庶均不得使用。
可以肯定:龙纹蟋蟀罐必为宣德帝的御用之物。其他绘有凤凰、天马、海兽、珍禽、小鸟、牡丹、瓜果等纹饰的蟋蟀罐,绘画精美,工艺精良,应为皇宫专用之物。
为何这些蟋蟀罐都碎了?还埋在御窑厂遗址中?
时间回到1455年元月。 那一年,宣德帝病故,皇位由他年仅8岁的儿子——正统帝朱祁镇继承。
为防止朱祁镇玩物丧志,荒废学业,太皇太后张氏发布了命令:“将宫中一切玩好之物、不急之务悉皆罢去,革中官不差”。 太皇太后的这道命令一下,宫中所有的蟋蟀罐悉数被砸(仿佛听到了瓷器破碎的声音,心痛中……) 景德镇御窑厂烧制好尚未进贡的蟋蟀罐全部打碎深埋地下,正统、正德时期即停止烧造。
那么,存世的宣德蟋蟀罐到底有多少? 1994年10月,刘新园老师写了一篇《明宣德官窑蟋蟀罐》的文章(后出版为单行本),书中都提到“传世的宣德蟋蟀罐只有三个”,分别是: 1989年香港苏富比的坐盖式黄地青花瓜叶纹蟋蟀罐;
香港苏富比拍出的坐盖式黄地青花瓜叶纹蟋蟀罐 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中的平盖式缠枝牡丹纹蟋蟀罐(缺盖,现存苏州博物馆);
明宣德青花平盖式缠枝牡丹纹蟋蟀罐 苏州博物馆藏 日本户栗美术馆藏的平盖式天马纹蟋蟀罐(盖不是原配)。
明宣德天马纹平盖式蟋蟀罐 日本户栗美术馆藏 当然,这“三个之说”中并没有包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大明宣德年制”款仿汝釉蟋蟀罐; 1999年北京炎黄艺术馆在展出御窑出土的宣德蟋蟀罐; 2000年在北京面世过一坐盖式瓜叶纹蟋蟀罐(缺盖); 2004年厦门国拍200万成交的平盖式鹰雁纹蟋蟀罐(缺盖,有残)……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还会有新的发现。
以上为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宣德时期蟋蟀罐(复原品) 据推测,宣德蟋蟀罐传世品很有可能是宣德皇帝赏赐臣工的礼物,因为明代文献有“宣宗赠宠物予大臣”的记载。 因为远离皇宫,这几只蟋蟀罐侥幸地逃脱了灭顶之灾,使他们在宫外得以保存至今。 但当时宣德皇帝究竟赏赐出去了几件,现在还没有准确的考证。
宣德官窑生产的蟋蟀罐年款书写郑重,绘画精美,纹饰特别新颖而又丰富,公认为宣德官窑瓷器中质量最好的器物(之一),任何一个博物馆拥有一件都可定为镇馆之宝。
明宣德款澄泥蛐蛐罐(陶) 首都博物馆藏 其实在宣德年间,与蟋蟀罐的稀有程度相当的,还有另外一种瓷器:“明宣德款青花鱼藻纹十棱菱口大碗”↓ 4月5日时,一只宣德青花大碗在香港苏富比以2.29亿港元成交,是今年全球中国艺术品拍卖中截至目前的第一高价拍品。
这只碗究竟被何人拍得?它为何能拍出如此高价? 今晚21:40广西卫视《观复嘟嘟》之《2.29亿,“宣德碗王”传奇》为你讲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