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这些朋友中,有小学校长,有语文教师,还有几个学生家长。我先后教过高中和初中语文,但是没有教过小学,对小学生写作也没有过多研究。但是,我想,写作教学的规律应该是想通的吧。所以就不揣浅陋,大胆谈一点关于小学生写作的个人看法,敬请各位看官批评指正。
我听到过一些家长反映,孩子写作文,总是感觉“无话可说”。即使按照老师的要求,能够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大体讲述清楚,但是对于字数要求,孩子总是“羞羞答答”完不成。 作为小学中段的三四年级,处于整个小学教育“承上启下”的阶段。这个时期,作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是让孩子“有话可说”。语文教师要吃透课标,贴近学生实际,紧扣学生认知规律和读写水平,把握小学中段学生写作要领。家长们需要俯下身子,以孩子的眼光看孩子的写作,适当、恰当地给予辅导和点拨,不能按照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 在一二年级学会简单写人记事的基础上,三四年级有个相对爬坡、提升的阶段。如何逐步扩展文章容量,使得文章充实而丰润,成为我们需要攻克的一道难题。下面,我就小学中年级作文谈点不成熟的看法,仅供感兴趣的小学语文同行和家长朋友们参考。 小学中年级作文,如何让孩子“有话可说”。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指导孩子多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是获得写作资料、写作经验的重要途径。我这里要说的,是老师和家长如何指导、督促孩子课内、课外阅读什么、如何阅读的问题。中年级语文教科书,选文大多沿袭和保留了小学低年级课文的特点,明显带有“孩子气息”,“喜怒形于色”是其显著特点。因为这个阶段,孩子们的认知水平和辨别能力处在起步阶段,还有识字、组词、造句、口语表达等的学习任务。所以,多数课文都是情感色彩比较浓郁,直白外露的。 关于这个年级段的课外阅读,我有两点建议:一是指导孩子适当读一点成人味道的文章。我说的“成人味道”,是指以成人眼光、视角和表达方式写出来的文章。这样的文章,多是再现生活,描写生活的本来样子。表达上,不是有意无意过于“抒情”“写意”,而是风格质朴、表达朴素,含蓄蕴藉。说得再明白一点,就是这些文章,没有直接给出现成答案,而是需要孩子自己认真阅读、独立思考后得出“结论”。阅读、学习这样的文章,对于帮助孩子更好客观认识世界、正确理解生活、提升写作能力是有帮助的。 在此,我给孩子们推荐一本课外读物,这就是李陀、北岛选编的《给孩子的散文》一书。希望孩子们在老师或者家长的指导下,阅读学习,慢慢领悟“写实”类文章的写作要领,逐步拓宽阅读视野和写作“疆域”。二是多读一些纯文字读物。引导孩子不能像低年级那样,过于迷恋图画读物,甚至电视动画片也可以少看一点,用更多时间去阅读纯文字读本,扎实培养、训练孩子的思维和想象能力。 我给小学语文同行和家长们也推荐一本书——台湾作家张大春的新作《文章自在》。在这本书里,张大春以38篇专文+45篇例文,讲述文章与说话之道。他提出“要以写文章的抱负和期许来锻炼作文——写文章,不要搞作文!练习写文章,是要培养一种随身携带的能力,而非用后即丢的资格”。这本书,可以作为教师和家长指导孩子写好文章的重要参考书。语文教师和家长们读懂、吃透本书精髓,在指导孩子写作的时候应该会有所帮助。
二是引导孩子善观察。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小学中年级写作,有“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的要求,这需要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和家长们引导孩子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善于观察。 因为坚持“观察”,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写出了《昆虫记》,揭开了昆虫世界的许多秘密。通过试验,法布尔验证了“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因为善于观察和推理,“商人”按照“老人”的指点,顺利找到了走失的骆驼。因为善于观察和联想,贺知章写出了“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名句。 观察,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要有意,时时可观察。只要用心,处处有学问。上学、放学路上,可以留意天空的颜色、行人的表情;校园里,可以观察树木几时绽放新芽。周末去公园,可以闻闻花香,嗅一嗅青草的味道,看看风筝的形状,蝴蝶的花纹。更可以观察人们遵守秩序,讲究公德的新时尚、新风貌。自然界的树木花草、鸟兽虫鱼,人们的言谈举止、外貌表情等等,都可以作为观察的对象。留意得多,观察得细,就能够把看到的事物写得像,写得真,写得实,“如实表达”也就有话可说,写作也就成为一件有趣的事情。细致观察,乐于表达,互为因果,彼此促进。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季节更替,物候变换。老师和家长们要创造条件,让孩子多到大自然中去。引导他们用心观察,善于观察,乐于观察。大到自然宇宙,小到花草虫鱼。坚持不懈历时观察,有所选择重点观察。还要多带孩子参加社会活动,例如做义工、慰问福利院老人,参观展览,听音乐会等等,观察社会万象,接触世态人情。在促进孩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取得潜移默化效果的同时,锻炼、培养、提升孩子的观察能力,这对于孩子写作文“有话可说”,应该是大有脾益的。
三是鼓励孩子会思考。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精辟地道出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写作文要做到“有话可说”,除了多阅读和善观察,我觉得学会思考也是非常重要的。 有家长说,我家孩子读的书也不少啊,可是一到写作文的时候,仍然搜肠刮肚,无话可说,这是什么原因呢。我感觉,这样的孩子可能还不在少数。课外读物,他们是读了不少,只是这种阅读是一种“浅阅读”。什么意思呢?就是孩子只图故事情节有趣、可乐,没有开动脑筋去认真思考。是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吸引了孩子,而其中蕴含的深层信息和意味没有被孩子用心关注和有效吸收。这样的结果是,读过也就读过了,知识没有发生迁移,能力没有得到提升。这其中,可能就是因为缺少思考的缘故。 一般来说,要弄清楚事物或者问题的本质和奥妙,大体可以从三个层面剖析:一是“是什么”,二是“为什么”,三是“怎么样”。阅读也好,观察也罢,不能只停留在第一个“是什么”的层面,也就是积累知识的层面,这个是相对比较容易解决的。重点是第二、第三两个层面,也就是培养能力、提升智慧的层面。 鼓励孩子多问。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开动脑筋想一想,不轻易放过疑难点、迷惑处。不明白的地方多问老师,问家长,问书本,问网络。真正读懂了,弄通了,孩子的信心足了,思考的乐趣就来了。 鼓励孩子善于联想。由此及彼,巧妙迁移。丰富的想象力,是需要训练和培养的一种重要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文字,想象画面;通过实景,想象幻象,等等,是可以循序渐进,慢慢训练和习得,逐步培养的。
四是督促孩子勤动笔。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是说勤于动笔的重要性。孩子阅读、观察、思考之所悟、所感、所得,要鼓励和督促孩子及时用笔写下来,养成勤于动笔的好习惯。写读书笔记,写观察日志,写每日一得等等。不过,不能对孩子提过高要求。 督促孩子坚持动笔写、记、录,不管写什么,不论写多少,都是好的,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坚持下来,日积月累,积少成多,见微知著,熟能生巧。鼓励孩子写真话,写实话;不说假话,不说空话。 阅读的时候多动笔。在觉得有意思、感兴趣的词语、句子和段落上划线,标出着重号,或者把它们抄录到本子上。在不太明白或者理解不透的字词句段做上记号,有针对性地请教老师,询问家长。 写日记是比较简便易行的方法。督促孩子每天写一点,量不求多,贵在坚持。努力写出生活本来面目,写出个人真情实感。视野要开阔,题材应广泛。不局限于吃饭睡觉、上学放学,而应包罗万象、应有尽有,有趣的、好笑的,开心的、烦恼的,自己的、他人的,自然界的、社会上的,等等,都可以写。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口头表达。口,是另种意义上的“笔”。除了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训练孩子的口语表达外,家长朋友们也可以在课余时间辅导孩子。晚上写完作业了,家长可以就孩子最近学习的课文,与孩子进行互动交流。 比如说,让孩子口头复述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故事梗概。或者,鼓励孩子用自己的语言谈谈对课文中某个问题、某个人物的理解和看法。孩子能够连贯、顺畅地说出来,就是一篇小作文。在对孩子进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同时,很好锻炼和培养了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人们常说,能够说出来,就能够写出来。是的,孩子的口语表达,其实也是文字表达的另一种形式。 不揣浅陋,以上是我谈的一点个人看法。敬请各位方家、语文同行、家长朋友们批评指正。
|
|